秦智聃, 林 强, 李保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婴幼产品与服务供应链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21世纪的竞争已演变为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的发展与研究备受全球各国关注。2012年美国颁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率先将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以“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衔接。2015年英国政府和行业联手从6大领域扶持制造业供应链,颁布并实施《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 2018 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以支持供应链创新发展及其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给各国经济沉重打击,进一步彰显了供应链的重要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和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实现供应链创新、实现供应链现代化,并借助供应链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对供应链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了解供应链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并能预测供应链未来研究趋势。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针对供应链某一特定主题。夏绪辉等[1]探讨了逆向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刘召云等[2]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苏应生[3]从供应链金融角度剖析了风险管理的发展,魏丽英等[4]回顾了旅游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为了系统梳理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实现文献可视化,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了CiteSpace软件,成功展示了其应用价值[5]。2017年,陈超美以Science Mapping领域为例,为学术界呈现了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演变历程和重要文献,将CiteSpace的应用推向新的高点[6]。2018年以来,国内学者将CiteSpace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文献可视化研究。李坚飞等[7]以2008—2017年WoS数据库中收录的684篇服务供应链相关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探究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发展现状、演化趋势和热点领域。赵冰清等[8]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2000—2018年国内外绿色供应链研究,探索我国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发展方向。刘艳等[9]基于CSSCI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分析国内绿色供应链的演进发展。吴隽等[10]运用CiteSpace研究低碳供应链,以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供应链整个领域的可视化分析。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运用CiteSpace等工具综合分析国内供应链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探寻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 5.5.R2对供应链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应用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工具,其创造灵感源自科学结构演进思想,即“科学发展的轨迹可从现有文献中挖掘”,可运用其绘制特定学科领域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聚类及文献共被引等知识图谱,以探知相关学科领域的演进历程、前沿热点和未来趋势。另外,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ArcMap软件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研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研究供应链学者空间分布,根据文献作者工作单位所属地区,统计全国各省区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供应链文献数量,空间分布图可直观反映供应链研究的主要阵地。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在检索系统中选择高级检索方式,文献类型选择“期刊”,篇名设置为“供应链”,检索时间段为1994—2020年(经检索发现我国供应链研究始于1994年)。由于文献数量较多且质量参差不齐,为使研究更有权威性和参考性,期刊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最终检索出14226条文献。由于期刊文献的上传有延误,故2020年的数据可能不全。下载文献数据时,首先选择文献,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然后导出参考文献。下载的Refworks格式的数据需要在CiteSpace 中转换后方可进行可视化分析。下载中需要注意,由于中国知网每次最多只能显示6000条数据,而检索到的“供应链”文献有14226条,故需要对检索时间进行切片处理,具体分为1994—2010年、2011—2016年和2017—2020年三个时间段,分别获得5673、5352和3201条文献数据信息。
对文献按时间统计,并制作供应链研究年度发文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文献时间分布
由图1可知,我国供应链研究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1998年的萌芽期、1999—2007年的持续增长期和2008—2020的平稳波动期。在萌芽期,仅有5篇文献,其中第一篇文献由国外学者维洛西和尔秋发表在《国际航空》上。该文献介绍了一种改善供应链生产效率的“同步制造”技术,从此拉开了我国供应链研究的序幕[11]。在持续增长期,文献量呈线性趋势急速增长,由1999年的22篇增长到2007年的852篇。研究势头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研究主题不断扩展,例如敏捷供应链、绿色供应链、闭环供应链、双渠道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等供应链主题相继出现;二是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博弈论,例如stackelberg博弈、纳什均衡等;三是国家政策的影响,例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鼓励中国企业加入跨国供应链,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发展,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推进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与之对应的闭环供应链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平稳波动期,虽然发文量或高或低,但整体上相对平稳,平均发文量约844篇,与持续增长期的峰值接近。该阶段供应链研究较为成熟,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食品安全和低碳环保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供应链的政策支持,是维系供应链研究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区文献量的统计有助于了解我国供应链研究的主要阵地,由于CNKI无法按地区精确查找文献,因此借助中国医科大学研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并结合Excel统计分析文献地区。首先,将CNKI数据库中下载格式为NoteFirst的供应链文献数据导入Bicomb中,经数据清洗后,在统计栏目选择“作者单位”,并将统计结果导入Excel文档。在导入Excel文档中添加“地区”列,并根据发文机构填充地区信息,统计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文献量。为了对各地区供应链文献量进行分类,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当聚类设定簇的数量为4时,轮廓系数达到最大值0.696,聚类效果最佳。聚类结果及各地区供应链文献量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文献量31省区市分布
根据供应链文献量可将31省区市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分为4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江苏、北京和上海,文献量分别为1963篇、1839篇和1752篇,平均发文量为1851篇。第二梯队包括湖北、广东、重庆和四川,平均发文量为1061篇。第三梯队包括陕西、天津、辽宁、山东、浙江、湖南、河南、河北、安徽、黑龙江和江西,平均发文量为612篇。第四梯队包括福建、广西、吉林、山西、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新疆、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平均发文量为120篇。该梯队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西藏发文量仅为3篇,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整体上,除西南地区的重庆和四川,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外,供应链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这是因为供应链是一门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学科,因此经济和交通发达地区其研究占优势,同时研究数量与相关科研机构数量正相关,即主要集中于教育高地。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正好验证了这一特点。
将output文件夹的数据导入CiteSpace,时间段设置为1994—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功能选择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筛选策略选择Top N,阈值设置为50,表示选择每个时间片段(即1年)内发文数量最高的50位作者,路径算法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最小生成树),当数据量较大时,该技术能让计算更便捷。运行后得到一幅“Nodes(节点)=1041”“Edges(边)=663”“Density(密度)=0.0012”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由于作者较多,为了便于观察高产作者,根据前文所述,将显示阈值(Threshold)设置为7,且因部分作者学术研究相对孤立,图谱中显示较为分散且距离较远,为使图谱美观,故未显示相对孤立学者,如图3所示。图谱外围的高产作者主要有徐琪、张智勇、白世贞、赵道致、黄小原、刘永胜、曹细玉、陈菊红、史成东、宋华、汪贤裕等,这部分学者研究相对孤立,与外界合作偏少。其中,陈菊红与史成东关联密切,另外发文量在40以上的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黄小原(72)、陈菊红(64)、赵道致(61)、宋华(52)、汪贤裕(45)。黄小原主要研究供应链鲁棒协调模型[13],陈菊红主要研究产品服务化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14-15],赵道致主要研究低碳供应链[16],宋华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17],汪贤裕则主要从事供应链赊销交易研究[18]。
图3 供应链研究高产作者知识图谱
由图3可知,我国供应链学者整体上呈现密切关联的态势,形成了以马士华为代表的华中科技大学、周永务为代表的华南理工大学、黎继子为代表的南昌大学、但斌和张旭梅为代表的重庆大学、唐小我为代表的电子科技大学、达庆利为代表的东南大学,以及滕春贤为代表的哈尔滨理工大学7个研究群体。其中,马士华发文高达95篇,位列供应链研究榜首,主要集中于供应链合作研究、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19-21],张旭梅(88篇)主要研究产品服务供应链和双渠道供应链[22-23],但斌(87篇)主要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24],周永务(72篇)主要研究双渠道供应链[25],黎继子(71篇)主要研究众包供应链[26],达庆利(76篇)和滕春贤(65篇)均研究闭环供应链,而滕春贤偏向于公平关切下的闭环供应链研究[27-28]。
在分析供应链研究机构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其余参数保持不变。由于机构较多,为便于观察,将显示阈值设置为100,即发文量超过100的机构可得机构合作图谱,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国内供应链研究机构合作较为密切,整体上可分为三大群体,分别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为代表。其中,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发文量最多,高达320篇,以其为代表的群体机构数量最多。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距离较远,且关联度较低,缺乏合作。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群体虽然距离较远,但关联度相对较高,注重合作。统计发文量超过100的机构,结果见表1。
将时间切片设置为3,运行后在控制面板layout中选择Timezone View即可生成供应链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每3年为一个时区,共有8个时区,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第1时区(1997—1999年)的关键词偏少,主要有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此阶段我国供应链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第2时区(2000—2002年)的关键词主要有优化、分销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仿真、电子商务、工作流、牛鞭效应、激励机制、建模和库存控制等,此时学者们认识到供应链渠道结构和供应链对生产制造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建模仿真等方法优化供应链。第3时区(2003—2005年)的关键词主要有协调、可持续发展、博弈、核心企业、信息共享、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供应链协调是该阶段研究的核心,主要是通过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供应链企业的绩效,采用一定的协调机制以实现供应链最优,并开始考虑环境因素,注重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第4时区(2006—2008年)的关键词有Stackelberg博弈、闭环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知识共享、逆向供应链、供应链风险等,此时不同信息视角下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研究成为热点,供应链研究已渗透到农业领域。第5时区(2009—2011年)的关键词有突发事件、农产品、收益共享契约、定价、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网络、变分不等式、双渠道和中小企业等。汶川大地震之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将突发事件下的应急供应链研究推向高潮,供应链金融和双渠道供应链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供应链研究方法增加了变分不等式。第6时区(2012—2014年)的关键词有物联网、食品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和生鲜农产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备受学者关注。2011年受系列非法食品添加事件的影响,以及国务院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生鲜农产品及食品供应链的研究上升为热门话题。第7时区(2015—2017年)的关键词仅有公平关切、低碳供应链、定价策略、风险规避、资金约束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此时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低碳供应链成为热点。第8时区(2018—2020年)的关键词有区块链、政府补贴、定价决策和大数据等。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底层关键助力技术,国家将不断提供政府补贴助推区块链和大数据发展,这无疑是未来的前沿问题。
图4 供应链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表1 供应链发文量超100的机构及其排名
图5 供应链研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
研究发现,我国供应链研究的演进动态与国情高度契合,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研究热点。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再制造闭环供应链随即上升为热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开启了突发事件下的应急供应链研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将生鲜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研究推向高潮。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2017年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2019年国家网信办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20年央行下发《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和《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供应链与区块链和大数据融合发展必然是未来的研究前沿。
1. 关键词聚类
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探知供应链研究的热点主题。在聚类分析时,有2个判定图谱是否合理的指标,即模块值(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分别用Q和S表示。Q一般在[0,1)内,Q>0.3表明图谱结构是显著的,S>0.5表明聚类合理,若S接近0.7,则认为图谱结构较为理想。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时间切片设置为3、筛选策略Top N设置为40时,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效果最为理想(图6),此时Q=0.5703,S=0.7407。
图6 供应链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聚类结果表明,国内供应链研究聚焦在10个方面,分别是牛鞭效应、新零售、供应链协调、供应链金融、闭环供应链、敏捷供应链、供应链联盟、绿色供应链、零售商和低碳供应链。其中,牛鞭效应的研究旨在缓解供应链需求变异放大,敏捷供应链是在合作、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的一种快速响应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供应链联盟则强调通过高效互动实现供应链的合作共赢,可见供应链研究的目标均是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新零售于2016年10月由马云提出,是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商品运营进行优化改造形成的线上线下与物流深度融合的零售新业态。零售商和新零售表明学者们更倾向于供应链下游销售端的研究。绿色供应链、闭环供应链、低碳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则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主题,是现在乃至将来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
2.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时间线视图能刻画聚类及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探知特定聚类下热点关键词的历史跨度,挖掘相关领域的阶段性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在供应链关键词聚类结果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时间线视图,如图7所示。
图7 供应链研究聚类词时间线知识图谱
在时间上,牛鞭效应出现最早(1997),其次是新零售(1998)、敏捷供应链和零售商(1999)、供应链联盟(2000)、绿色供应链(2001),供应链协调、供应链金融和闭环供应链均起始于2003年,低碳供应链出现最晚(2015)。
在研究热度上,牛鞭效应、敏捷供应链、供应链联盟和零售商虽然出现早,但持续时间不长,尤其是供应链联盟和零售商持续时间仅3年。新零售、供应链协调、供应链金融和绿色供应链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它们是供应链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低碳供应链虽然出现晚,但近年来研究热度持续高涨,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强调中国将采取有力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低碳供应链前景一片光明。
在研究内容上,牛鞭效应主要基于供应链体系结构,通过集群、网络优化等方式实现供应链协同。新零售则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背景下,通过供应链整合、供应链评价等方式不断创新零售模式,并解决线上线下服务及物流等问题,在农产品新零售方面的研究较多。供应链协调主要用博弈论研究供应链的定价订货决策,并通过构建收益共享契约来实现供应链协调。近年来公平关切理念备受学者青睐,被广泛引入研究之中,服务供应链协调的研究较多。供应链金融主要从风险管理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食品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且近年来主要围绕大数据和区块链展开。闭环供应链主要运用Stackelberg博弈研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或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策略。敏捷供应链注重知识管理与共享,以集成化思想构建供应链动态联盟。供应链联盟主要运用遗传算法、大规模定制等来优化供应链联盟。绿色供应链虽然研究热度持续时间长,但其研究内容却高度聚焦,主要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并在政府补贴机制下运用微分博弈等方法建模解决绿色供应链问题。零售商主要集中于供应链渠道结构研究和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则集中于碳排放和碳税研究,以实现供应链经济优化和碳减排双重目标。另外,10大聚类的关键词之间,除低碳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相对孤立外,整体上关联密切,为供应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储备了大量动能以推动未来科研的发展。
CiteSpace中的关键词突现图谱用以展示关键词出现频率突然变化的情况,可考察突然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这类词被称为“突现词”(Burst Terms),通常是某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29]。在控制面板Burstness中发现共有105个突现词,根据突变强度(Strength)选择排名前30的突现词,如图8所示。
图8 突变强度排名前30的突现词
在30个突现词中已有14个(供应链管理、资金约束、绿色供应链管理、变分不等式、食品安全、产业集群、随机需求、物联网、食品供应链、零售商、突发事件、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协同和优化)停止突变,表明这些关键词虽然曾经受到高度关注,但近年来有所弱化,出现频率降低。有13个突现词出现在2015年左右,热度一直持续,突变强度较大且至今未停止突变,故演变成“突显词”,是供应链研究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热点及前沿,其中热门研究主题有供应链金融、双渠道供应链、低碳供应链和生鲜农产品等,约束性关键词有公平关切、资金约束、风险规避、双渠道、企业社会责任等,研究方法有Stackelberg博弈和演化博弈。另外3个突现词(政府补贴、区块链、微分博弈)出现较晚,均在2018年,高强度研究持续至今,尚未停止突变,这将是未来供应链研究需要大力挖掘的前沿方向。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供应链核心期刊文献数据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等软件,深入分析我国供应链研究的演进动态、热点及前沿。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研究时间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4—1998年的萌芽期、1999—2007年的持续增长期和2008—2020年的平稳波动期。在空间上,江苏、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四川是我国供应链研究的主要阵地。
(二)马士华、张旭梅、但斌、达庆利、唐小我、黄小原、周永务、黎继子、滕春贤、陈菊红和赵道致等学者在供应链研究领域贡献突出,形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闭环供应链、双渠道供应链、服务供应链、低碳供应链、供应链众包、供应链金融等诸多方向的理论体系,为供应链后续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对供应链研究的贡献最为突出。学者及机构间整体上呈密切合作的氛围,但依旧大量存在孤军作战的现象。
(三)供应链研究的演进动态与我国国情高度契合,“两型社会”下的闭环供应链研究、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下的应急供应链研究、“瘦肉精”“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下的生鲜农产品及食品供应链研究、低碳政策下的低碳供应链研究,以及目前数字经济时代的区块链研究,表明我国供应链研究以解决国内问题为第一要务并紧跟时代步伐。
(四)供应链热点研究主题有闭环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双渠道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生鲜农产品和区块链等,热点约束词条有公平关切、资金约束、政府补贴、风险规避和企业社会责任,热点研究方法有Stackelberg博弈、演化博弈和微分博弈。其中,区块链、政府补贴和微分博弈将是供应链前沿研究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展望未来,经济和新零售业态不断发展,低碳环保备受重视,供应链金融、双渠道供应链和低碳供应链研究必将进一步扩大,在大数据及数字经济大背景下,区块链和数字供应链必将成为当前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文文献,没有考虑我国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覆盖不够全面,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如此,本文对国内供应链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依旧有利于掌握我国供应链研究的演进动态,充分了解各历史时段我国供应链研究的重点,有利于揭示供应链研究的热点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