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宇 ,姚江南,杜 旭
(1.东北农业大学 a.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b.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为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主体,发展合作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张庆亮,2021)。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国依法依规设立的合作社数量达224.1万家,吸纳近五成农户入社。但是,运营相对规范、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社数量较少已是普遍共识(于战平,2017),因此,如何促使合作社走向规范化、规模化、高效率和带动力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案例详析以及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强化战略意识,进行适当的战略选择对实现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2000年以来,围绕“合作社”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成果丰富。但是,学术界对于合作社战略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关于合作社战略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理论初探阶段,且大多围绕着品牌战略展开。朱兴涛(2019)认为应根据合作社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利基战略、品牌战略、联合战略和变革战略。其中,品牌战略被认为是合作社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向明生等,2018),且合作社自身建设、政策引导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等内外部情境因素都会推动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张伟华等,2020)。
近年来,学者们还关注到一些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主导作用日益强化(王英等,2018),在供应链农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Kirezieva等,2016);合作社经营主体优势使其成为推动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姜涛,2019),具体融合模式可分为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与功能性拓展等(江泽林,2019)。然而,关于这些发展新趋势的研究都未被提升到合作社战略研究层次。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或笼统地将合作社战略分为几类,或主要是围绕合作社品牌战略的研究,鲜有研究从战略高度审视合作社发展新趋势,缺乏对合作社战略选择的系统性理论梳理。而合作社作为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有着类似于企业性质的经营活动,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选择适当的战略对于合作社实现高质量发展、获得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来说举足轻重。
1.研究方法。作为理论构建和拓展的工具,扎根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具体包括经典扎根、程序化扎根和建构型扎根方法。其中,程序化扎根方法是一种“定性思想定量演化”的方法分支(贾旭东等,2020)。本文选用程序化扎根方法进行关于合作社战略的理论构建。
2.数据来源。为使所构建理论具有一定普适性和科学性,本文预设案例的选取应该同时遵循典型性和多样性条件。典型性是指样本合作社应是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示范影响作用、经营业务与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合作社。多样性是指样本合作社应尽量涵盖多种组织经营模式,涉及不同的农业产业经营领域等。
依据设立的典型案例选取条件,本文首先获取农业农村部官网(http://www.moa.gov.cn/)发布的《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19、2020),共71个国家级示范社案例。其次,在爱企查、各新闻网站等权威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资料,用于三角检验。最后,为聚焦主题并综合考虑合作社所处战略环境,筛选出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2家合作社、5家合作社联社案例文本,共15.3万字。
为避免数据来源渠道单一,增强数据的可靠性,研究团队组建4人调研小组,对符合样本选取条件的4家合作社理事长及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围绕合作社创建过程、经营业务选择以及发展瓶颈等问题灵活提问,时长为30-60分钟。随后,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共约2.1万字。
遵照程序化扎根方法范式,运用Nvivo11软件对所选文本案例进行编码。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程序顺序,不断思考概念抽象化方式,反复进行概念、范畴的比对,提炼核心范畴。在编码过程中,多次咨询专家意见,结合相关权威文献的理论指导,形成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
1.开放式编码。本研究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逐词、逐句及逐段的分析,使用抽象概念对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和归纳。在初步概念化的过程中,为规避主观理解的差异,本研究尽量使用原词原句对数据资料进行概括,共创建408个初始概念。在初始范畴化过程中,对408个初始概念进行合并、抽象,且剔除与合作社战略关联较小或出现频次较低的概念节点,最终得到102个初始范畴。限于篇幅,部分开放式编码过程见下页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本文对102个初始范畴进行全面的归纳、对比与聚类,建立不同范畴之间的联系,共形成29个副范畴和6个主范畴(见下页表2)。
表2 主轴编码分析
3.选择性编码。将6个主范畴“宏观环境”“利益主体关系”“初期战略重点”“成长期战略过渡”“成熟期战略选择”及“合作社核心能力”与已有理论进行对接,归纳得到核心范畴“合作社战略选择与演进机理”,并形成典型关系结构如隔页表3所示。依据战略分析理论框架,得到“故事线”:在合作社宏观环境与利益相关主体微观环境的战略情境下,合作社战略经历由初创期战略重点、成长期战略过渡与成熟期战略选择的演进过程,且合作社发展成熟期战略选择受成长期培育的合作社核心能力影响。基于“环境—战略选择—核心能力—战略演进”的故事线,本研究构建了“合作社战略选择与演进机理”模型(见109页图1)。
表3 典型关系举例
4.饱和度检验。为确保质性研究的信度,本文对上述编码结果进行饱和度检验。对之前随机抽取预留的4家合作社和1家合作社联社的案例文本进行编码,编码结果并没有出现新的初始概念,没有出现新的副范畴和核心范畴,范畴之间也没有出现新的逻辑关系,说明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饱和度。
战略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第一环节,分析合作社所处战略环境是研究“合作社战略选择与演进机理”的基础性工作。依据应用程序化扎根方法构建的范畴与典型关系结构,结合战略管理理论,本文依次对合作社所处宏观环境和由利益相关主体构成的微观环境进行战略环境分析,并指出合作社某阶段的战略选择必然受外部战略环境的影响,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是合作社战略演进的重要前提条件。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体现为依法规范与政策支持。坚持依法规范,不仅要重视合作社立法,还要注重建立健全的合作社规章制度。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2017年进行修订,中央以立法、修法的形式规范合作社经营;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浙江省和四川省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引导合作社规范运营。坚持政策支持,为克服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窘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予以资金补贴、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缓解人才匮乏困境,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合作社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培训等专业服务。
2.技术环境。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相对于小农户,合作社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强。为更好地吸纳、服务社员,合作社通过自建农业技术宣传平台以推广农业技术使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为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合作社多数会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谋求技术共研合作,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3.生态环境。一方面,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往往依托于当地区位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优良的土质、适宜的气候、广袤的耕地面积和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都可以成为合作社经营的优势生态条件。另一方面,农业是自然风险较大且较集中的行业,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必然受自然风险的影响,但相对于小农户而言,合作社研发能力更强、种植技术更先进、资金实力更雄厚,可以通过研发抗灾作物品种、引入抗灾种植技术和建立“风险保障金”等方式来降低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4.经济环境。合作社生产经营可以依托于当地良好的经济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分层细化为地方整体经济环境、地方农业产业经济环境和农产品市场环境。地方整体经济环境是合作社所处的经济环境大框架,伴随着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整体经济环境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合作社的影响日益突出。地方农业产业经济环境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直接环境要素,多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会依托于当地从事的传统农业产业,如依托于当地灵芝种植历史或牛羊养殖传统发展合作社生产;另外,发达的农业产业经济意味着更有利的政策支持、更大的市场规模、更低的原材料成本和更稳定的销售关系,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合作社也必须面对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不同的是合作社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接市场的需求,通过对价格走势、市场需求量和市场存货量等数据的分析,精准研判市场变化,避免盲目生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在微观环境分析中,本文从产业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政府、农户、村集体(村党组织)等8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按照经营发展过程中,合作社与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业务联系紧密度和影响的直接程度,将相关利益主体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主体和间接利益相关主体。
1.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是在合作社经营发展过程中与合作社联系频繁,直接影响合作社战略选择的主体。
在单一“农户+合作社”模式经营的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入社农户是最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主体。(1)政府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资金、农业补贴项目、发展指导等方式来支持合作社发展;(2)合作社吸纳农户入社,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及信贷支持等多元服务,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合作社增效、助力社员增收。
随着合作社实践不断深入,单一模式经营的合作社开始向“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农户+合作社+公司”及“农户+合作社+合作社联社”等多元模式经营的合作社转变,直接利益相关主体范围扩展。(1)村集体(村党组织)领办、参与的合作社可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更好地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发展,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同时,村集体(村党组织)一方面可以依托合作社创新基层党建形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可依托合作社运营激活集体经济活力,增加集体经济收益。(2)合作社与企业或其他组织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元的。从内容上看,合作社与多类企业或其他组织展开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例如,合作社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增强议价能力;合作社与物流企业合作,增强物流实力;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合作推进普惠金融进程。从形式上看,合作社与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合作存在订立合同、达成战略联盟、投资入股企业及自建公司等多种形式。(3)单体合作社大多会面临经营品种单一、规模有限以及难以实现与大市场对接的发展瓶颈,与多家合作社联合组建联合社可以突破发展瓶颈,减少恶性竞争,共享资源,增加联合收益。相比于单体合作社,联合社有更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可以更有效地组织生产管理活动,为合作社和社员提供更全面的服务。(4)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利益关系可归纳为共享、共研和共建。具体表现为以市场信息、农业生产数据共享为合作基础,进行新品种、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合作,以期达成共申专利技术、共建生产实验基地和共建某产品或环节生产标准等关键性合作成果。
2.间接利益相关主体。间接利益相关主体是指在多数情况下间接影响合作社战略选择的主体。(1)其他农户包括合作社生产经营辐射带动的非社员农户,是合作社的“潜在成员”。合作社可以通过增收示范、向“潜在社员”提供公益性技术培训等方式来吸引其他农户入社,扩大经营规模。(2)合作社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增强合作社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根据程序化扎根理论构建的“初期战略重点”“成长期战略过渡”“成熟期战略选择”“合作社核心能力”主范畴,以及形成的典型关系,本文首先在总体上详尽分析了合作社战略演进机理;其次,分别对合作社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战略选择侧重点展开论述。
由于存在集体行动困境和组织创建成本,合作社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外力推动(刘婷,2011)。本文认为,合作社宏、微观战略环境中的各类因素是推动合作社创建的主要力量。例如,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滋养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为合作社创建提供充分条件;政府的支持、农户的响应和涉农企业的参与等都可以推进合作社组建的进程。
合作社组建成后将进入合作社发展初创期。在初创期,合作社以规范化运营为战略目标,以制定章程、组建组织机构、明确业务范围、合理化利益分配和公正吸纳社员为战略任务重点,以核心业务为生产经营基本点,实现经营收益。
经历了合作社发展初创期的规范化运营,合作社取得了小部分的规模收益,进入合作社发展成长期。在成长期,合作社以整合资源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为主要战略任务,获取全部规模收益。同时,通过储备合作社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构建标准化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渠道,提升合作社内部治理能力来适配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的战略规划。
经历了合作社发展成长期,合作社以核心业务经营为基本点的获利空间缩小。为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合作社战略选择开始寻求差异化,进入合作社发展成熟期。在合作社发展成熟期,合作社依据前期经营形成的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战略演进机理部分的相关论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创期的战略重点应包括以下几点:(1)章程制定完备。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准,秉承“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规范建社。制定社员入股出资方式、退社机制及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章程制度,积极发挥章程制度的作用。(2)组织机构健全,主要包括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的建立及运作。“成员大会”切实保障社员权益,“理事会”切实管理日常活动,“监事会”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并确保各个管理层级权责对等、职责清晰。(3)业务范围明确。合作社可根据所在区位、资源优势或传统产业优势选择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亦可凭借理事长或相关人员的远见和经验引入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如有机生产模式、立体种养等。(4)利益分配合理应包括提取公共积累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和成员福利,一次返利选择恰当的盈余分配方式将合作社与社员利益紧密捆绑,二次返利激励社员生产参与积极性,创新分配机制辐射带动其他潜在参与主体。(5)公正吸纳社员。不断地吸纳新社员是合作社扩大规模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社主要通过宣讲合作社优势、选择有影响力的农户入社示范、让利吸引和取得业绩以获得广泛认可来吸引农户加入。
合作社的优势显现于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实践中,成长期合作社主要通过高效利用资源来提升组织和经营效率,即集约化生产经营来获得此种优势。“统一”是生产经营集约化的突出特点。以种植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主要通过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作业和统一销售等系列生产环节统一经营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是生产经营集约化的显著表征。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合作社可以进一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标准化产品或服务。此外,“标准化”不仅仅意味着生产标准化产品或提供标准化服务,还要求合作社制定相应标准,并配套相应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监测,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
基于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战略任务,成长期合作社主要有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销售渠道构建和内部治理完善的战略选择。(1)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合作社通过招聘高知人才、培育职业农民、广泛培训成员和当地农户等策略壮大人力资源储备,以便组建专业队伍服务于合作社的研发、生产、推广和销售活动。(2)销售渠道构建。合作社根据销售需求和自身实力探索线上销售、线下销售、线上—线下联动、自有销售平台及创新模式等渠道,为产品或服务找到对接有效、价格合理及合作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可以选择社企合作、社—超市合作、社—市场对接、专卖店直销及组建经销商代销等方式组建线下销售网络;可以选择淘宝网、京东等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空间;可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模式;亦可以搭建自有销售平台满足消费者新鲜送达、源头直供等独特购买需求;还可以创新销售模式,激发社员自主销售能力。(3)内部治理完善。成长期合作社常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或创新式管理程序来理顺决策机制,增强合作社经营透明性,强化内外部监管进而推动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趋于完善。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期是培育合作社核心能力的重要阶段。参照卫妲(2009)对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的分类,本文将合作社的核心能力分为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文化管理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核心市场能力包括环境整合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例如,销售渠道构建会增强合作社环境整合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培育合作社核心市场能力。
本文将合作社成熟期的战略选择依据侧重点差异分为品牌兴社、供应链整合、产业链强社、功能性拓展和农业内部融合战略。
合作社应依据自身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等核心能力选择品牌兴社战略,以培育合作社品牌的方式进行差异化发展。品牌兴社战略大体分为品牌创建、品牌管理(日常)和品牌发展三个战略步骤。(1)合作社创立的品牌必须以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为依托,例如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服务,具体可分为农产品品牌,文旅品牌和综合品牌。其中,综合品牌是合作社申请一个商标,在该商标下开发的系列农产品或服务都以统一的商标进行销售。(2)在品牌日常管理中,首先应注重商标使用规范化,合作社应遵照《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合作社商标使用的规章制度,成立商标管理小组,不断提高商标管理水平;其次,应严格把控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提升品牌美誉度,为品牌培育打牢基础;最后,应从“线上+线下”、“媒介+社区”等多维度进行品牌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树立积极的品牌形象。(3)合作社应结合自身市场营销能力,将品牌产品或服务通过构建的销售渠道营销出去,真正实现品牌产品“走出去”,品牌效益“收进来”。
合作社应依托生产能力、环境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选择供应链整合战略。此战略以合作社为主导,积极寻求与农产品供应链上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主体间的高效流动,最终以较低的成本向消费者传递最大的价值,形成高于各主体单独经营的价值增值部分。以“合作社+下游销售企业”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为例,处于农产品供应端的合作社,一方面应保障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能力,并利用供应优势强化在供应链条上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增强自身在供应链上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下游销售企业提供支撑服务,使合作社在供应链条上发挥最大的带动作用。
合作社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及环境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选择产业链强社战略。此战略的核心是合作社内部或与其他主体结合发展二三产业,从而改变合作社仅作为生产基地的单一身份,使合作社有机会参与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在这种战略中,合作社在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以资本投入或合作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及销售等环节,构建起“产前服务、生产、仓储物流、深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功能性拓展战略更加着重强调合作社具有文化管理能力和生产能力。选择此战略的合作社应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主动挖掘乡土文化和农产品文化价值,发展采摘、观光、休闲等文旅产业,拓展收益空间。
农业内部融合战略要求合作社具备较好的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源能力,选择此战略的合作社通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多种农业内部子产业经营,实现“一个产业,多重收入”的经营目标。常见的农业内部融合战略有“种养结合”“林养融合”等。
但需指出,各个战略选择并不是完全割裂、对立的关系,而是各有侧重又互相融合的关系。例如,在合作社选择品牌兴社的战略时,也可以选择功能性拓展战略,以打造合作社文旅品牌;在选择产业链强社战略时,合作社更侧重于产业间的融合战略,但产业链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产供销环节,也就必然会涉及供应链的形成,而供应链整合战略则更侧重于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整合协调。
本文通过对典型示范社案例的扎根研究,对合作社所属外部宏观环境和微观利益相关主体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战略选择与演进机理”模型,完整地剖析了合作社发展各阶段的战略选择与演进过程,为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社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合作社选择适当的战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1.合作社所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技术、生态和经济四个方面,政治环境是支持合作社发展与规范的环境因素;合作社通过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广和研发活动与技术环境进行良性互动;在生态和经济环境方面,合作社既需要利用好当地生态资源或产业经济优势,也应该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在由合作社与利益相关主体构成的微观环境分析中,政府、入社农户、村集体(村党组织)、其他合作社或联社、企业或其他组织以及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主体与合作社业务往来频繁,对合作社战略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其他农户和消费者是间接影响合作社战略选择的利益相关主体。
2.合作社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合作社选择的战略侧重点存在差异。初创期,合作社的战略重点往往是完备章程制定、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业务范围、合理利益分配和公正吸纳社员,进而规范运营,获取收益;成长期,合作社倾向于选择生产经营集约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销售渠道构建、内部治理完善进行战略过渡,强化合作社实力,获得规模收益。成熟期,合作社可进行品牌兴社、供应链整合、产业链强社、功能性拓展和农业内部融合的差异化战略选择。
3.合作社不同成长时期之间的战略演进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合作社所处宏、微观环境推动合作社建立,初创期和成长期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达到一定规模后,合作社依靠规模经济获利空间受限,进入成熟期进行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同时,本文提出“合作社核心能力”这一概念,认为合作社核心能力通常根据合作社成长期战略选择培育形成,并直接影响合作社成熟期战略选择。
1.增强合作社战略管理意识,普及战略管理方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资金支持和法律规范层面上,应通过指导和培训等方式培育优秀的合作社战略管理人才,增强合作社战略管理意识。合作社内部应该针对各层管理者及普通社员开展关于战略管理方法的学习与培训。合作社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应固化成文件形式向全员宣讲,自上而下达成对战略目标和方向的一致认知。
2.优化合作社与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塑造与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充分调研、风险共担与产品追溯等手段提升与其他合作社或联社、企业或其他组织、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互信程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利润分配和成果共享等方式,激发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热情,提高其合作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利益相关主体违约成本,减少违约风险。
3.立足于集约化生产经营,增强合作社自身建设。集约化生产经营是成长期合作社获得全部规模效益的基础,往往具有生产集约化和经营集约化两方面要义。在生产集约化方面,一是,合作社要改变农户“分散自营、各行其道、各自为战”的传统生产方式,通过农资采购、种植、收割和销售等环节的统一经营达到“低成本、高产出”的高效率经营模式;二是,要在统一经营的基础上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配套标准化生产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在经营集约化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科技手段使用及强化内部治理机制以配套生产集约化带来的管理要求。最终,通过集约化生产经营,增强合作社在生产、销售、人才培育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自身建设。
4.注重合作社核心能力的培育,打造持续竞争优势。合作社应至少从管理、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打造合作社难以复制且独特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持久的竞争优势。合作社可以通过“引智”来造就合作社人力资源优势,培育核心管理能力;加入产学研合作,增强对新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实力,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积极整合线上资源,参与电商平台活动,拓宽产品或服务销售渠道,培育核心市场能力等。
续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