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涵 李晋尧 杨海燕
(1.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2.信息工程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发展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部分观点认为,网络的应用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方面,网络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以及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的应用能增强个体心理幸福感。不同观点则认为,网络的使用对人们的生活存在消极影响。网络使用的普及,一方面使个体孤独感增强,缺乏与家人朋友见面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严重者甚至有患抑郁症的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个体沉迷于网络即网络成瘾的可能性。(1)Junghyun Kim,Paul M. Haridakis. The Role of Internet User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es in Explaining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net Addic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9,14:988.
彭琳璐、郑显亮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显示,近 15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的得分大致上升了0.30-0.85个标准差,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上升趋势。(2)彭琳璐,郑显亮.大学生网络成瘾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中国会议,2021年10月30日,1568。根据刘奕蔓、李丽等学者关于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 Meta 分析研究数据显示,2011—2018年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7%,2005—2010年其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6%。自2011年以来,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3)刘奕蔓,李丽,马瑜,梁忠环,孙在福,崔久岗,刘政义,赵非一,付强强.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 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01).
笔者认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网络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给公安院校本科学生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群体。公安专业本科学生即预备警官,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网络成瘾行为突出存在于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群体中,一方面,由于公安院校对公安专业学生实施较为严格的警务化管理,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公安院校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另一方面,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关。本文侧重从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抽取的云南警官学院2018级、2019级、2020级共1125份公安专业本科学生心理测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云南警官学院采用的心理测评量表为“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研制)。笔者抽取云南警官学院2018级、2019级、2020级公安专业本科学生共1125份结果有效的心理测评报告,对测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如下特征。
抽取的1125份公安专业本科学生心理测评报告显示:其一,网络成瘾指标得分均值为8.10,其二,网络成瘾指标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指标平均分的人数为457人,占参与测评且结果有效1125人的40.62%。网络成瘾指标得分均值为8.10接近全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指标平均分8.56,网络成瘾指标得分高分人数占抽取总人数比例较高。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于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群体中。
表1,通过对男生、女生网络成瘾指标均值进行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男生网络成瘾指标均值为8.36,女生网络成瘾指标均值为7.59,t值4.231,P=0.000<0.05,二者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可以看出网络成瘾现象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较女生更易沉溺于网络。这与刘奕蔓、李丽等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论一致,即“男生网络成瘾率为 14.6%,女生网络成瘾率为 6.9%”,男生网络成瘾率高于女生网络成瘾率。(4)刘奕蔓,李丽,马瑜,梁忠环,孙在福,崔久岗,刘政义,赵非一,付强强.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 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01).
表1 男生与女生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标准差比较(5)表注:置信区间设为95%.
表2,通过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指标均值进行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指标均值为8.68,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指标均值为7.80,t值为4.891,P=0.000<0.05,二者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这与苟双玉、王玲莉等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即“独生子女IAD率(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6)苟双玉,王玲莉,杜美杰,张宛筑.1937名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06).
表2 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标准差比较(7)表注:置信区间设为95%.
本文从个性心理学角度对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对抽取的1125份心理测评报告作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与其他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据表3,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与依赖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496,二者均值呈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心理中依赖因素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独立性越差,依赖性越强,网络成瘾行为出现可能性较大。这与苟双玉、王玲莉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即“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多缺乏自主性,更容易感到孤独,向网络虚拟中寻求支柱以获得成就感”。(8)苟双玉,王玲莉,杜美杰,张宛筑.1937名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06).
表3 网络成瘾指标与相关指标Pearson相关(N=1125)(9)表注:带有**,表明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本文所指依赖性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依赖,如个体缺乏独立性,做任何决定都需要别人的帮助,缺乏自信,易产生无助感,害怕被遗弃等。依赖性的形成主要源于家庭教养方式,年幼时,个体都渴望被照顾、被保护,此时主要抚养人若过度溺爱,鼓励个体依赖行为的出现,依赖性会逐渐形成。笔者认为,个体依赖性越强,表现为越渴望获得安全感。公安院校对公安专业本科学生实行较为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制度,个体生活空间相对狭窄,生活内容相对单一,个体远离亲人,若在现实中找不到代替亲人的依靠,可能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依托,这可能成为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依赖显著相关的重要原因。
据表3,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与冲动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398,二者均值呈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冲动因素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与个体出现冲动行为密切相关。这与苟双玉、王玲莉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即“网络成瘾组大学生情绪表现更不稳定,易动怒”。(10)苟双玉,王玲莉,杜美杰,张宛筑.1937名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06).崔健、杨可冰关于抑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冲动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对冲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网络成瘾与冲动呈正相关。”(11)崔健,杨可冰,杨清艳,刘艳,吴伟,牛雅娟.抑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冲动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学杂志,2021(01).
冲动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即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行为冲动,不考虑后果等。导致行为冲动的原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本文侧重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强调缺乏对自我情绪及行为的控制能力,无法控制对网络游戏中暴力情节的模仿及不良情绪的发泄是个体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沉溺网络游戏是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网络成瘾原因之一,网络游戏中虚拟的理想世界易使个体着迷,但网络游戏中不乏暴力色彩,对于不能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个体易产生消极影响,形成错误导向。
据表3,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与睡眠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355,与强迫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380,其与二者均值分别呈显著相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成瘾行为与睡眠困扰相关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越严重的个体,出现睡眠困难的可能性越大。这与杨永涛、崔禹等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一致,即“网络成瘾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12)杨永涛,崔禹,崔伟,庞静娟,钱恒,崔利军.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9(03).同时,网络成瘾行为与强迫行为相关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越严重的个体,出现强迫的可能性越大。梅松丽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是一种强迫行为。”(13)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睡眠困扰包括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等。强迫行为表现为个体反复出现一些想法、行为,明知不必要却无法控制,不去想、不去做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笔者认为,个体网络成瘾行为与睡眠困扰的相关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由于个体沉溺网络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存在睡眠困扰,通过上网消磨时间,沉溺网络又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网络成瘾行为与强迫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个体一旦沉溺于网络,可能出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每天不上网就会感到不安、难受。
据表3,网络成瘾指标平均数与焦虑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364,与抑郁指标平均数Pearson相关性为0.322,其与二者均值分别呈显著相关。因而,可以看出网络成瘾行为与焦虑情绪相关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情绪焦虑的状态下,可能出现沉溺网络行为。这与苟双玉、王玲莉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论一致,即“网络成瘾组大学生情绪表现更不稳定,易焦虑”。同时,网络成瘾行为与抑郁情绪相关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情绪抑郁的状态下,可能出现沉溺网络行为。崔健、杨可冰关于抑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冲动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得出一致结论,即“抑郁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相关性。”(14)崔健,杨可冰,杨清艳,刘艳,吴伟,牛雅娟.抑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冲动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学杂志,2021(01).
焦虑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忧虑等,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较低落、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想法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源于外部事件压力,如个体因准备不充分,担心毕业时公安联考不及格就产生了焦虑情绪,又因失恋产生了抑郁情绪。笔者认为,个体由于经受外部事件所带来的压力,产生了焦虑或抑郁的情绪,通过上网释放压力,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得到缓解,长此以往,寻求不到其他替代的方法,则可能出现网络成瘾行为。
笔者从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依赖、冲动性、睡眠困扰、强迫行为、情绪焦虑及抑郁等因素显著相关的统计结论,提出针对性预防对策。
针对个性依赖以及冲动性的心理行为特征,个体自身应注重培养自我独立意识以及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8-25岁,个体生理及心理发育趋于成熟,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社会人。个体独立能力及自控能力与个体成长密切关联。张国超、陈明相关研究显示,自我控制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15)张国超,陈明.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学杂志,2020(07).因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是减少网络成瘾行为的关键。
根据本文中统计数据显示,公安专业本科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一方面与个性依赖显著相关,另一方面与冲动性显著相关。笔者认为,个性依赖的形成可能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长过于溺爱,使个体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选择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个体选择沉溺网络的虚拟世界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形式之一。冲动行为则可能与家长的冲动行为以及网络世界呈现的暴力元素有关。个体一方面通过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习得冲动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游戏、视频等观察模仿习得冲动甚至暴力行为。因而,网络成瘾行为的有效预防,从个体层面来说需要自身的努力。对于缺乏独立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是需要改变的,设立总目标和小目标,逐步实现最终目标。例如,认识到自己缺乏自我控制力,总目标是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小目标是一周上3次网,每次2小时;一周上2次网,每次1小时;一周上1次网,每次半小时等。小目标要具体可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针对个体存在睡眠困扰及强迫行为,可以通过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使症状得以缓解,逐步实现行为的转变。睡眠困扰及强迫行为均与网络成瘾行为相关,但其间因果关系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根据本文中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成瘾行为分别与睡眠困扰、强迫行为存在显著相关。睡眠困扰及强迫症状可能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因而,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目前,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是国内外对网络成瘾行为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个体心理治疗,即治疗师预先对个体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成瘾程度及相关心理行为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个体逐步转变行为的方法。网络成瘾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团体认知训练,即治疗师通过引导成员就自身问题及他人问题讨论,观察、分析成员的心理行为反应,使成员认识到自身问题,自觉改善行为的方法。家庭治疗主张家庭成员人际关系是否和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家庭治疗法即治疗对象包括网络成瘾行为个体及其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用于改善网络成瘾个体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针对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家人、同伴应予关注,积极给予情感支持。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已证实网络成瘾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但较少关注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抑郁相关的原因。郭海茹关于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网络特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16)郭海茹.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网络特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9.焦虑、抑郁情绪与个体所经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有关。根据范青、原伟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际关系 、孤独感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较为严重,与其人际关系、孤独感有关。(17)范青,原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其人际关系 、孤独感的相关性[J].精神医学杂志,2021(03).因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网络成瘾行为。
然而,不同个体面对压力事件的反应不同。根据本文中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男生较女生容易沉溺于网络,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易沉溺于网络。笔者认为,一方面,男性在面对压力时倾向于自己承担,不易情感外露,女性则倾向于将情绪情感宣泄、释放出来。在面对生活压力事件时,男性与女性表达方式的不同使男性较女性容易感到孤独,这可能成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因是家长关注的焦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延迟满足自我需要的控制能力以及抗挫能力的个性心理特征,非独生子女在有年龄相仿同伴的陪伴下成长,不易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面对压力事件时,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易焦虑、抑郁,个体可能通过沉溺于网络逃避现实。因而,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需要家人及同伴的关注及积极的情感支持,亲人及同伴发现个体存在的负性情绪,找到原因,帮助其及时排解负性情绪,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