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很多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现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遵循其要求,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激情。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效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不仅局限于对成绩的提高,更多的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加上传统课堂的枯燥无趣,容易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低的情况。所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改善教学模式以及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融入,可以让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获得显著提升。
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确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多种学习模式来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拓展、情境创设以及实践观察等,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以及与生活联想进行阅读和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读写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单元的内容主要以动物为主,大部分小学生对动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供更多与动物相关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或者利用电子课件展示图片等形式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让学生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者自己家宠物身上发生的趣事,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观察物体、描写物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积累能力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教授的积累方式基本都是以死记硬背或者用笔记录为主,这样的积累方式效率极低,而且非常无聊,很容易让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改善学生的积累方法,利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积累,确保学生在积累中也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且运用到读写学习中去。例如,在《观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进而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大潮的重点词汇,然后让学生利用画画的形式把心中的大潮景象画出来,加深对知识和文中词句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积累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关键,不管从人格魅力上还是其学习方法上。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对于以上的学习问题,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端正学习作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学习,按照相对应的学习要求去完成作业,以此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地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展开读写教育。当今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可以自主学习。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学習中去,受旧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占据重要位置,并不能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而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由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教师的讲课方法依旧比较传统,所以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或者课件。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传统节日的课件或者视频,如春节的介绍,在课前让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去观看视频,以此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确保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想象力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进而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突破旧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吸引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中国美食》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些关于美食的视频,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美食。丰富教学手段是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六、组织多样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增加实践经历等。因此,老师需要组织学生多参加这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收获知识。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老师可以组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堂,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植树的过程中去了解植树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团结的力量,让他们知道即使自己贡献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热爱,还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七、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想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确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引导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小学阶段语文的教育工作,要做到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跟随时代的步伐,改良自己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技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马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途径探析[J].中华辞赋,2020(5):171-172.
[2]徐海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