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5月9日,江苏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调试场。
虽然已经进入夏季,但制造业正在“越冬”。
“你们记者认识的人多,能不能给我介绍点投资人?”5月以来,《中国报道》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不止一位制造业小微企业负责人这样颇为辛酸地说。在多重压力叠加下,很多制造业小微企业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一宏观经济的前瞻性指标也直观体现了这一困境。3—5月,PMI分别为49.5%、47.4%、49.6%,均在荣枯线以下。PMI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在这种背景下,生产、经营、研发周期都具有特殊性的制造业受到冲击尤为明显。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托住就业基本盘、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抓手。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保住制造业,一定程度上就是保经济大盘的稳定和安全。
“我们海外市场主要从上海出货,四五月份基本都出不去,没法交付订单,资金就无法回笼,而且客户也来不了,无法进行考察、接待,这是一个现实问题。”5月中旬,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某海外公司总经理这样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暴发。长三角、吉林、河南、陕西等地疫情防控举措升级,造成货运物流不畅,一些生活、生产物资被堵在路上。
位于长三角的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运输“事故”。4月1日,其公司从中部某省运送几吨原料物资到东部某省,经过8天之后,货车终于到了东部某省境内,但由于一路层层关卡,途经地市疫情比较严重,又面临严格的防控政策,“司机吓跑了”,把货卸在马路边上,找了个人临时看管。但公司所在地市与货物所在地市当时按照政策不能互通货车,只能在两边各找一个货车司机,在两市交界处再进行交接。
“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还是有一定能力去应对,咬咬牙克服过去,因为我们的大市场还在呢。但对很多低端产业链的制造业来说,他们就承受不了了。”该企业负责人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如果这样折腾一下客户,尤其是外贸客户,那很可能就要失去这个客户了。而且延期交货,在外贸单中还会面临巨额罚款。”
前述海外公司总经理也表示,如果较长时间不能交货,会影响到客户的稳定性,“我们也在考虑把供货仓设立在海外,就是为了解决供货的问题。但成本会不会上升?我们还在测算,如果成本上升但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也是值得投入的,就是用利润换取空间。”
在东北的一家高科技制造业企业高管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对于很多制造业尤其是电子科技类制造业来说,更担心影响到供应链,如果“断链”的话会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影响。
“现在经常面临区域封控,很多企业拿不到研发和生产原料,就没法组织生产,转化不了产值,不能进行销售,就拖欠订单,如果达到一定峰值的时候就会‘断链,在整个产业链中就没法进行‘配套了。我了解到,长三角、珠三角很多企业已经存在这个问题了。”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4月中旬,《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提出七条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政策措施,被业内称为“国七条”。“国七条”下发后,不少物流公司、司机表示确实畅通了不少。
但“政策变化性大”,很多人还是担心“堵在路上”。
有人预测,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制造业会迎来一波“倒闭潮”。从制造业特点来看,场地租金、工人工资、研发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是硬成本;同时,资金压力巨大,收不回账、出不了货、融不了资,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断裂、需求萎缩,是不可承受之重。
一家国有制造业企业的相关业务负责人研究行业报告发现,其所在的行业集中度在进一步提高。“这其实反映的是,很多小企业处境更加艰难,甚至很多小企业真的撑不下去被‘消灭了,所以排在行业前几名的公司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他向《中国报道》记者进一步解释说,小微企业的承压能力弱,产品线相对单一,如果遇到外部风险或者行业波动,就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这确实很残酷”。
5月下旬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密集出台了稳经济的政策措施。
前述科技制造业企业高管表示,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最紧迫的就是“钱”的问题,“但这有点无解”。“银行也有资金链,不可能无底线地去降息,降息就相当于给企业钱,这也有一个阈值,一旦过多,金融系统就会存在大问题。”他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客观上,扶持政策会有资金分配落地不平均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调控。”
“对制造业来说,明年是最困难的,今年因为有既有的业务去保证,都有2021年下半年或者2022年上半年积攒的合同,还可撑一段时间。但是如果产业链保不住、行业不景气,大家各方面都悲观、不积极主动,就很难想象明年的场景。”他表示,对于大公司来说,有天然的优势,现金流多,银行也愿意贷款,基本上可以过“寒冬”,但中小企业就很难挺过去。AA7A4994-A735-41BE-BD72-B8B2A9C2E93D
5 月24 日,工人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进行重型卡车装配。
前述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整体上看,近几年制造业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因为产业链国际分工,加之疫情影响,一些制造业都转移到东南亚了,虽然是低端产业链的,但量还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加之制造业市场转移,让很多投资平台也都随之转移了。
“从前我们一直对中国制造业信心满满,因为中国制造业是全球制造业体系里供应链最完整的,从低端到高端都有,可以满足全产业链的需求。所以我们从来都不把美国搞贸易战当成一个问题,就因为我们在中国制造业完整的体系里面。”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是一时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有信心,保持信心最为重要。”该负责人说,企业更希望看到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性,企业家有了信心、市场有了信心,就能克服困难,“2020年初的时候,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大家都没有气馁,因为大家相信未来可以好起来。”
虽然处在长三角,但这次疫情没有对悦虎晶芯电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造成太大的冲击。
“我们公司在去年做了一个转型,转向半导体封装产业,今年我们也进入了三星和索尔半导体的供应链,成为他们的一级供应商。”悦虎晶芯副董事长汪源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我们现在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所以这次整体上受到的影响有限,当然也存在物料跟不上、客户过不来、发货困难的情况。”
在大连达利凯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国兴看来,目前的困境也在倒逼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为了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可能会在不同区域设立研发中心,增加的研发投入会更多,备份供应链,促进产品升级,研发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聚焦性的产品。”
制造业“越冬”的背后,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从宏观层面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情况下,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中国制造业发展也会有一个新格局的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来势凶猛,全球化遭遇了强势逆流,造成全球产业分工的内向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的巨大风险。
“中国制造业现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经常提的一个词叫‘大而不强。”黃群慧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加快构建新能源格局,提升产业基础,包括解决“卡脖子”工序核心技术已经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黄群慧表示,构建中国制造业发展新格局,要着力构建一个围绕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创新生态,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链加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一个创新生态的完善;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补齐工业“四基”短板,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同时,要发挥竞争政策,实际上很多颠覆性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一个好的产业基础竞争政策框架下,需要有很多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中小企业在竞争中会死亡一批,但同样由于竞争政策的促进,会产生一批颠覆性技术。”黄群慧指出,在形成制造业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关键是怎么能够促进中国的企业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5 月2 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纺织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
AA7A4994-A735-41BE-BD72-B8B2A9C2E9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