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戏曲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22-06-13 10:31汪秋萍方明惠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梅唱词黄梅戏

汪秋萍 方明惠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广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丰富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我省拥有丰厚的传统知识和本土文化遗产,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我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其中一块夺目的瑰宝,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为此,我们将黄梅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历经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尝试运用“加减法”,改编和创编了50多个黄梅小戏和黄梅歌,催生朵朵“黄梅奇葩”,盛开在幼教沃土上,将爱亲友、爱家乡、爱祖国的朴素情感扎根在幼小心田里。

一、把握导向,童蒙养正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本着“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原则,让传统经典散发时代气息,展现儿童情趣,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增进幼儿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我们积极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先进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把思想价值导向,凸显育人功能,增进幼儿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拥抱经典,共话美好

为了让改编的作品趋于精良,我们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呼唤,满足幼儿的内心期许,采取“多通道”带领孩子们走近经典,走进经典。对黄梅戏,孩子们逐步从陌生到熟悉,从好奇到模仿学习,亲身体验各种版本的黄梅新歌。

(一)眼观——欣赏服饰之美

服饰俗称“行头”,具有色彩美、装饰美和律动美等特点。它是对日常生活服饰的加工、提炼和美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服饰的文化意蕴,我们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让幼儿欣赏其明亮的色彩、缤纷的图案、琳琅的饰品。“我知道,那是水袖,好长好大,甩一甩真好看。”“我最喜欢那个凤冠,我也想戴上,扮演公主。”“她们脸上化的妆好漂亮,那件牡丹花衣服也好漂亮,我喜欢。”“《天仙配》里的土地爷爷,好有意思,像个不倒翁”……随后,我们把图片和服饰实物放在了表演区,供孩子们继续欣赏,并鼓励幼儿画一画,试一试,美一美。

(二)耳听——感知唱腔之美

黄梅戏唱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那婉转的旋律,歌舞化的表演,锣鼓器乐的演奏,方言味浓厚的对白,都散发出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纯美的乡土人文气息,让孩子们十分喜欢。“他们唱起来好好听,绕绕的,像是在转圆圈。”“她们在唱戏,我奶奶在家也看过。”“我都不知道她们在唱什么,但是很好听。”或活泼或悠扬的唱腔激发着幼儿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和模仿。

(三)心悟——体验故事之美

我们带领幼儿欣赏经典剧目故事,用心感悟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幼儿的共情意识开始萌芽。如黄梅戏《打猪草》,由陶金花在打猪草时与看竹笋的金小毛之间的误会而展开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与幼儿之间小矛盾、小冲突十分相似,很快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议论着故事中的事,延伸到身边小伙伴的事,个个都像评论家。再如《夫妻观灯》中,演员们表现高子、矮子、胖子和瘦子等看灯时的各种姿态,让孩子们边看边笑,边笑边学,感受着传统的民风、民俗。

(四)口述——表达内心之美

表现美是欣赏美的更高境界,为此,我们带领孩子们充分讨论,引导幼儿主动交流自己喜欢的剧目和唱段,分享内心的美感体验。孩子们有了前期的丰富经验,边说边演,手舞足蹈。有的孩子边说边比画:“我喜欢《看灯》,我喜欢那一句,音唱得好长好长,拖拖拖,我都喘不过气来了。”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里面的唱词,好好玩,好多都听不懂。”“老师,那个‘么’?是什么意思?真好玩!”“看!我就是那个金小毛,我也会绕圈走。”“矮子看灯是这样的,瘦子看灯被人挤成这样,真好笑。”在讨论中,幼儿主动接触经典的内动力增强了。

三、巧做“加减”,凸显精妙

如何以幼儿为本,既尊重原曲又贴近生活,让黄梅戏更具儿童特色,让幼儿喜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验证,我们发现妙就妙在一个“改”字。

(一)趣改唱词

1.唱词的删减。传统戏曲多以成人生活为素材,远离幼儿生活,但是填入不同的词就有了不同的故事。改编唱词时,要保持黄梅唱词的音律美,更要显现幼儿所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让每一首黄梅歌都是一个生动的生活小故事,每位幼儿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如我们根据《打猪草》改编的黄梅小戏《开酒店》:

最后,以酒店生意太好为由,需要招聘服务员和大厨,很自然的将活动过渡到最后的分角色表演环节。孩子们都纷纷参与到招聘活动中,有的被聘为服务员,有的被聘到厨房帮忙,有的则想扮演顾客下馆子。熟悉的对话、熟悉的情境,孩子们愉快地结伴用声音、體态和表情等进行表演,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黄梅曲调的伴奏下一次次感受角色游戏的另一番美好。再如,抓住孩子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烟花飞天的奇特景象感到惊叹的契机,将《天仙配》中的经典唱段《槐荫开口》改编为黄梅歌《小脚丫飞上天》:

幼儿在电视机上观赏过奥运开幕式中的烟花绽放,脚丫行进的壮美画面。他们个个都表现得很自豪,还将自己的想象融入歌曲中,“哪有老母鸡飞呀飞上天?”“哪有小花猪飞呀飞上天?”等,孩子充分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表现出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

另外,我们在改编时,注意保留黄梅戏曲中经常出现的“呀子依,依子呀乎舍”“依嗬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等衬词,使得唱词颇具黄梅戏独有的音律美。

2.念白的添加。根据日常对幼儿语言表达习惯的观察和提炼,教师在唱词中加入了念白和对白,有效地增加了黄梅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捉迷藏》中的念白:“伙伴们,快来呀,大家一起捉迷藏喽。”《小兔乖乖》中的念白:“你把尾巴伸进来。”“小白兔、小花猫,还有叮叮当当的小花狗。数一数,一个也不少。”《开酒店》中的对白“欢迎大家来做客!”“大哥,请问你要点么菜?”“师傅唉,客人要红烧肉哎。”“红烧肉把你。”《小脚丫飞上天》中的对白:“么?”“不稀奇?”“我知道。”“你知道?”等,犹如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佐料,让歌曲更加具有生活化和情境化,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使幼儿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运用语言、眼神和体态体会黄梅戏的风格和表演乐趣。

创作时,为了避免反复演唱的枯燥乏味,我们有意设置了一些可以替换的唱词和念白,激发幼儿迁移原有经验进行有趣的再创作,丰富了歌曲内涵,衍生了教育价值。

(二)巧改旋律

很多传统剧目和唱段可以让幼儿欣赏,但是直接表演就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声线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删减和添加,将戏曲元素和儿童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形成具有黄梅风韵的幼儿黄梅歌。

1.保留黄梅特色。将黄梅戏融入幼儿课程中,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亲切感,滋养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所以在删减时,必须要保持戏曲本身的韵味,不能走味。如《捉迷藏》最后一段,刚开始时,我们为了化繁为简,对唱段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如下表:

幼儿反复哼唱后发现,唱起来是简单了,但是却没了黄梅戏的味道,孩子们唱后说:“这不是唱戏,是唱歌。”在一研、二研后,我们便在最后加了一句“跳个圆圈舞呀”,使得整个歌曲完整了。一个“呀”字的添加,让幼儿感觉到了那种“绕绕的”“转圆圈”的唱戏感觉,既减轻幼儿学习的负担又保留了黄梅戏的原汁原味。

2.适宜幼儿演唱。歌唱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但是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正處于生长发育期,声带柔软娇嫩而且较短,音域较窄,音量也较小。基于对幼儿嗓子的保护,整个曲子不宜太长,一般在4~6句。如《开酒店》,唱腔共5句,念白3句;《捉迷藏》唱腔共6句(其中有两句曲调重复),念白4句;《小脚丫飞上天》唱腔共4句,对白3句。每首曲子长短难易都适中,幼儿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掌握的。另外,每一句也不宜过长,大多数戏曲唱腔中的“弯弯绕绕”很多(正如幼儿所表述的“绕绕的”),幼儿的气息、声线都难以承载。如《小脚丫飞上天》,是根据《天仙配》中的《槐荫开口》改编而来的,开头原唱段如下表:

改为:

土地爷爷唱的风趣可笑,可是高低音之间跨度较大,不太适合幼儿。为此,我们将复杂的唱腔进行了裁剪和简化,加上了跳音和休止符,将长句自然切割成短小上口的乐句,音区也更适合幼儿掌握。再如,最后一句原唱段为:

改为:

表中显现,原唱腔是一个连续的长腔,连音较长,经过几次研讨,我们决定根据幼儿的需要,将“飞呀、飞呀”改成跳音,使曲调活泼、短促、富有动感,同时将唱腔调整为上扬,改变原来的低沉,既让幼儿唱得自然又使歌曲有结束感。另外,这样的改变也给幼儿提供了换气的机会,提高幼儿可以完整演唱的可能性。

教育的起点是幼儿,教育的终点还是幼儿。一个精良的幼儿黄梅戏曲作品,必须要把握正确的导向,重在传承经典国粹,养性养德,弘扬中华健康向上的昂扬精神,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这也是幼教人必须坚守的初心。让孩子在敲敲打打、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中感受中国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充分发挥黄梅戏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黄梅唱词黄梅戏
黄梅之星 谢军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黄梅戏《祝福》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金花夺目 黄梅璀璨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