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时空特征分析

2022-06-12 02:07陈文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各县市就业结构县市

陈文峰

(商丘师范学院 测绘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结构组成和内容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提升。产业结构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进过程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形成了诸多经典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并被广泛证实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工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方面的“霍夫曼定理”,库兹涅茨通过对多国历史资料的系统考察提出的“库兹涅茨法则”,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钱纳里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莜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以及赤松要的“雁行理论”等都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多聚焦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态势与预测[1-2]、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3]、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率[4-5]、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土地利用、城市化的关系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6-9]。其中,在产业结构演进方面主要对不同尺度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态势进行探讨,有在全国层面上的整体分析,张平、王展祥分别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及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10-11];也有对省域、经济区或某些特殊地区(海岛、河谷或民族地区等)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与态势进行探讨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性建议,刘刚等对1951 -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西藏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特征及主要驱动机制[1],陈延斌等对1978年以来吉林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12],熊友云等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全国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13],郑云对河南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特征进行了分析[14],张耀光等[15]、孙兆明等[16]分别对海岛县域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另有高翠霞等、刘鹤等、钱利英等分别对伊犁河谷地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及滇西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机理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进行了研究[17-19]。从已有研究看,目前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时序变化的分析,而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空间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笔者以河南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具体包括市辖区、县域和县级市)对近十年来河南各县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优化河南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产业结构演进指标

1.产业结构熵

熵是物理学概念,后被用作衡量事件无序程度的指标。产业结构分析中常借用产业结构熵来描述产业结构的演进状态,表达式为:

(1)

式(1)中Pi为第i种产业的权重,n表示产业门类数。本文按三次产业分析,n=3,H为产业结构熵,0≤H≤1.1,值越大表示地区产业部门越均衡;反之则越有序。

2.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和产业就业偏离度

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用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φ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偏离程度,偏差系数越大表示产业就业结构差距越大;用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φ衡量区域各产业部门的产业就业结构均衡程度,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反之,则表示产业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绝对值越小则产业就业结构越均衡;表达式分别为:

φ=∑|(GDPi/GDP-Yi/Y)|

φ=(GDPi/GDP)/(Yi/Y)-1

(2)

式(2)中,GDPi/GDP为各地区第i产业的GDP产值所占的比重,Yi/Y为第i产业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

3.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和转换方向系数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把区内各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指标v,值越大表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越快;同时构建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θi, 值大于1表示该产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经济平均增长率,则该产业为快速增进型产业;计算式分别为:

v=[∑(Ai-Aj)2Ki/Aj]1/2

θi=(1+Ai)/(1+Aj)

(3)

式(3)中,Ai表示各地区i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Aj表示地区GDP总量的年均增速,Ki是i产业占GDP的比重。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分别于1942年和1943年相继提出,后经Perloff、Dunn、Lampard、Muth等学者不断完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比较、区域产业竞争力、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或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等方面,根据偏离份额法可将特定的区域在某时期的经济增长分为3个分量,即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以说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及增长或衰退的原因,进而找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从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结构调整的原则,详细的分解过程在此不再赘述[20-24]。

(三)数据来源

以河南126个县市行政区域为分析比较单元,包括17个地级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以三次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区GDP及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和就业等指标的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构成指标数据库。文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1∶2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二、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状态与比较

(一)产业结构差异及有序性

通过对各县市三个年份的产业结构熵进行计算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熵的平均值由2009年的1.0降至2019年的0.92,表明全省产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向有序方向演进的态势。但各县市产业结构熵还存在显著的差异,2009年产业结构熵最小的濮阳市区为0.69,最高的兰考达1.1。产业结构熵小于0.9的县共计22个,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有序性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多在10%以下,呈现出“二三一”结构特征,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都在40%以上;产业结构熵在1.05以上的县市仍高达60个,这些县市三次产业较为均衡,鲁山、修武、襄城、宜阳和兰考等地三次产业几乎各占1/3。2014年,60%以上县市的产业结构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小的义马为0.47,而最高的洛宁仍高达1.1,产业结构熵小于0.9的县市增至33个,主要为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除郑州市区外第二产业都在50%以上,尤其是义马第二产业比重高达84%,而郑州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已高达62.5%;产业结构熵在1.05以上的县市降至51个,洛宁、开封县(现开封市祥符区)、罗山、光山和嵩县等地的第三产业仍较为均衡。2019年,70%以上县市的产业结构熵再次降低,最低的义马市仅为0.38,而最高的潢川县仍高达1.1。产业结构熵在0.9以下的县市增至51个,这些县市,除新乡、洛阳、周口和开封市区外其他地区的第二产业都高达55%,而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周口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45%以上,尤其是郑州市区已高达65%。

通过对各年份产业结构熵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如图1所示),河南各县市产业结构的有序性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

图1 2009年、2014年和2019年河南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熵示意图

2009年产业结构熵值在0.9以下的县市主要为市辖区和郑州、洛阳所辖的部分县市,而包括信阳、驻马店、开封、平顶山、许昌、南阳、新乡、安阳和濮阳等地所辖的大多数县市的产业结构熵还都在1.05以上。到了2019年,随着各地区产业结构熵的不断降低,产业结构有序性较强县市的空间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各等级类型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产业结构熵在0.9以下的县市向豫中、豫西和豫西北地区集聚。京广铁路以西包括郑州、许昌、漯河和焦作的大多县市及三门峡、安阳、洛阳和平顶山的部分县市产业结构有序性较强,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而豫东、豫东南地区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所辖的广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熵还都在1.05以上,这些地区的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较高,工业化水平较低。

(二)产业就业结构均衡性

通过对各县市的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计算发现,各县市平均产业就业偏差系数由2009年的0.678降至2010年的0.551,各县市产业就业结构逐步向均衡方向发展,但各地区产业就业的不对称性仍较为显著。2009年产业就业偏差系数低于全省平均值的县市58个。产业就业结构均衡性较高的主要为市辖区。三门峡、安阳、周口、焦作、平顶山和洛阳市区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都在0.2以下,而半数以上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平均值以上,18个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1.0以上。2014年,产业就业偏差系数低于全省平均的区域保持稳定,但部分县市发生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扶沟、邓州、商水、西华、郸城及太康等农业大县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降至平均值以下,主要在于这些地区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提高了产业就业的均衡性,但仍有7个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1.0以上。2019年,产业就业偏差系数低于全省平均的区域增至66个,其中,焦作、洛阳、安阳、鹤壁、新乡和南阳市区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0.2以下,泌阳、原阳、获嘉、巩义、孟津、确山等县市随着农业就业的大幅度降低,产业就业偏差系数也降至平均值以下,但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0.9以上的县市11个,尤其是清丰、灵宝两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还在1.0以上。

对各县市产业就业偏差系数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如图2所示):2009年全省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较低的主要为市辖区,大多数市辖区的偏差系数在平均值的50%以下。

图2 2009年、2014年和2019年河南省各县市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示意图

驻马店、信阳、商丘、鹤壁等所辖的大多数县市及安阳、濮阳、焦作、新乡所辖的部分县市,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介于平均值的50%-100%之间。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高于平均值主要集中在豫中、豫西北、豫西南和豫东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尤其是中牟、洛宁、新郑、汝州、宝丰、临颍、偃师、灵宝、鹿邑等14个县市,其产业就业偏差系数高达1.2。2019年各县市产业就业偏差系数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95个县市产业就业偏差系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周口、洛阳所辖的大多数县市以及新乡、南阳所辖的部分县市,其产业就业偏差系数降低幅度都在0.3以上,而商丘、平顶山、濮阳以及焦作等所辖部分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有所抬升,台前、永城、济源、博爱、修武、淇县、范县和清丰等地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大在0.2以上。除城市市区外,产业就业偏差系数在平均值以下的县市主要集中在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新乡等地,而豫中、豫西、豫西北等大多县市的产业就业偏差系数还都在平均值以上。产业就业的非对称性较为显著。

进一步采用产业就业偏离度对各县市各产业部门的产业就业均衡状况进行测度发现,除市辖区外,各县市第一产业就业偏离度都为负,反映了绝大多数县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还都小于就业比重,尤其是2019年,义马、巩义、登封、新郑、济源、宝丰、新安、灵宝、沁阳、荥阳、新密等地的第一产业就业负偏离度的绝对值都高达0.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升非农就业,是河南省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亟待解决的重点任务。除个别县市外,大多数县市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都为正,这表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2019年,除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南阳市区外,其他县市的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都为正,尤其是灵宝、清丰、息县、汝阳、郏县、卢氏、南召、范县和舞阳等的就业偏离度都在2.0以上。这反映了上述县市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带动能力较低,从而导致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较高。另外,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焦作等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第二产业就业偏离度也都在1.0以上。第三产业就业偏离度在近10年来获得了大幅度地降低,2019年,80%的县市第三产业就业偏离度的绝对值都在0.4以内,产业就业结构相对较为对称。

(三)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态势显著

对各县市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两个时段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进行计算发现,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整体来看趋于缓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平均值由2009-2014年的0.113降至2014-2019年的0.101,当然对于不同县市其在各阶段的转换速度及变化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2009-2014年间,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在全省平均值以上的县市有56个,前十位的县市为修武、新乡县、武陟、义马、台前、栾川、范县、宁陵、襄城和永城等,其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都在0.215以上;五成以上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在平均值以下,汝南、南召、上蔡、偃师、周口市区、唐河、三门峡市区、荥阳、固始、洛阳市区等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在0.035以下。2014-2019年,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在平均值以上的县市增至62个,其中扶沟、汤阴、叶县、正阳、襄城、洛宁、新乡县、汝阳、淇县及淮滨在内的农业大县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在0.175以上。但兰考、新县、开封县(现开封市祥符区)、商水、伊川、获嘉及三门峡市区等地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还都在0.03以下。

对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如图3所示):2009-2014年,整体来看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豫北高于豫中南地区、农业县高于工业县。

图3 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河南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示意图

产业结构转换速度高于全省平均值0.113以上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新乡、焦作、鹤壁、安阳、濮阳、豫东的商丘、豫中的许昌、漯河及豫西个别县市,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相对较低的县市则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南阳、驻马店、平顶山、洛阳、周口所辖的大多数县市及信阳、三门峡和安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2014-2019年,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在平均值以上的县市由豫北、豫中向豫西和豫西南地区转移,南阳、平顶山、洛阳和三门峡所辖的大多数县市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在平均值以上,而许昌所辖的县市及信阳、开封、商丘、焦作和新乡等地所辖的部分县市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降至全省平均值以下。各县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周边高于中心的空间分布状态。

为进一步揭示各县市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转换趋向,对各县市各产业部门的产业转换方向系数进行测算发现, 2009-2014年, 83.3%的县市的第二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位居前5位的武陟、修武、襄城、封丘和长垣县(现长垣市)的第二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在1.09以上;35.7%的县市第三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13.5%的县市的第一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2014-2019年,89.7%的县市的第二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位居前5位的扶沟、淮滨、洛宁、正阳和卢氏的第二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在1.08以上;42.9%的县市的第三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仅4%的县市的第一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可看出,自2009年以来,河南大多数县市的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趋势明显,产业结构正从农业向非农业、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演进,产业结构转换方向逐渐趋于合理。

三、县域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与比较

(一)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总体态势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县市在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两个时段的份额增长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进行计算可知。2009-2014年,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也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的县市47个,尤其是漯河市区、伊川、新安、栾川和巩义等的总偏离分量在25亿元以上,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百分点以上;增长量低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的79个县市中,原阳、卢氏、扶沟、西华和宁陵等的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百分点以上;结构偏离分量为正的县市46个,巩义以及洛阳、濮阳、安阳和平顶山市区的结构偏离分量都在10亿元以上;竞争偏离分量为正的县市54个,漯河市区、伊川、新安、永城、栾川和襄城等县市的竞争偏离分量在25亿元以上。

2014-2019年,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也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的县市增至73个,尤其是郑州市区、林州、安阳县、登封市、中牟、灵宝和新郑等县市的总偏离分量在50亿元以上,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增长率17百分点以上;在增长量低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也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的53个县市中,南召、获嘉、濮阳和镇平等县市的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50百分点以上;结构偏离分量为正的县市增至49个,巩义以及洛阳、郑州、平顶山和濮阳市区等县市的结构偏离分量都在20亿元以上;竞争偏离分量为正的县市增至82个,郑州市区、中牟、安阳县、林州、登封和灵宝等县市的竞争偏离分量在50亿元以上。

(二)产业结构演进地域类型划分

根据各县市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的正负匹配组合,把各县市在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的产业演进过程分为四种类型,即快速增长型、结构推动型、竞争推动型和滞后增长型,将其进行空间可视化(如图4所示):河南中西部地区县市主要在产业结构方面占据较强的优势,而近几年来东南部地区在增长速度方面则表现出强劲的态势。

图4 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地域类型划分示意图

1.快速增长型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对经济增长都发挥正向贡献作用。2009-2014年,快速增长型的21个县市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济源、漯河等地,到了2014-2019年,快速增长型县市增至28个,三门峡、新乡和安阳所辖的部分县市分别由结构推动型和竞争推动型升格为快速增长型,而洛阳所辖的偃师、新安、伊川等地降格为结构推动型。

2.结构推动型

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而竞争偏离对经济增长发挥负向作用。2009-2014年,结构推动型的县市25个,主要为洛阳、濮阳、安阳、平顶山、焦作、南阳、许昌、新乡、三门峡等市辖区及其所辖的部分县市;到了2014-2019年,结构推动型县市21个,主要包括洛阳、濮阳、安阳、新乡、焦作等10个市辖区,以及洛阳、许昌、焦作和南阳所辖的个别县市。

3.竞争推动型

竞争偏离分量为正,而结构偏离对经济增长发挥负向作用。2009-2014年,竞争推动型县市33个主要为洛阳、南阳、信阳、商丘、新乡、安阳、濮阳和鹤壁等地所辖县市:到了2014-2019年,竞争推动型地域范围大幅度拓展,县市增至54个,集中连片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包括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开封、新乡、安阳和濮阳等所辖的大多数县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平顶山和洛阳所辖的部分县市也属此类。

4.滞后增长型

产业演进过程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对经济增长均发挥负向作用。2009-2014年,滞后增长型县市47个,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黄淮平原农区,包括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所辖的大多数县市,另外在中西部地区和豫北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2014-2019年,滞后增长型的地域范围大幅度收缩,县市降至23个,零星分布在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和商丘等地。

四、结论

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河南各县市的产业结构熵、产业就业均衡性、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和方向的基础上,对各县市产业演进过程和经济增长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尽管河南各县市产业结构已逐步呈现出向高级、有序方向演进的态势,但大多数县市三次产业发展还相对均衡。产业结构熵仍然较高,各产业部门的比重较为均衡。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经济中的比重还较高,大部分县市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现代工业极不发达。加快推进各县市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河南省各县市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

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特征。大多数县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分别呈现出“二三一”和“一二三”的特点。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由此认为,采取积极措施释放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潜能,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提升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第三,产业结构转换速度逐渐缓和,但转换方向渐趋合理。各县市产业结构平均转换速度呈现出降低的态势,但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县市间差异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豫北高于豫南、豫西高于豫东、周边高于中心的分布状态。大多数县市的第二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四成以上县市的第三产业转换方向系数大于1。河南大多数县市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正从农业向非农业、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

第四,偏离-份额分析显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域大幅度拓展,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县在近几年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态。根据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的正负异配组合把各县市划分为快速增长型、结构推动型、竞争推动型和滞后增长型。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快速增长型和结构推动型为主,而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主要以竞争推动型和滞后增长型为主,河南黄淮海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滞后增长型向竞争推动型变迁的态势,这昭示出河南东部广大农区也步入了非农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各县市就业结构县市
一片狼藉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民生新闻报道与县市报读者的接受度
县市报加强草根典型报道浅议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省会、学校、家乡与革命“落地”——以湖北省各县市早期中共骨干党员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