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节课中试用哪些地理课程资源遵循以下流程:先是了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再通过解析课标与分析学情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经过筛查、选择、确定本节课可以使用的地理课程资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课标要求,开发和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
关键词:地理课程资源 地球自转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达成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一节课中试用哪些地理课程资源遵循以下流程:先是了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再通过解析课标与分析学情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经过筛查、选择、确定本节课可以使用的地理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标对本节要求有两条:1.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动手演示是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转的特点,才能正确演示。2.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学生只有充分理解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随自转的产生过程,才能够联系生活用事实说明。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建立自转运动的空间感,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转特征进而正确演示自转。
基于以上的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并确定了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画,认识自转特征,并用地球仪演示自转。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提高动手能力,具备科学探究的精神。
3、通过模拟自转,体验时差现象,建立空间思维。
教材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自转特点及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2.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随自转产生的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呢?下面来详细谈一谈:
1.多媒体资源。学生虽然小学对地球自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可能有些遗忘,对地球如何转动的动态情况还不能够把握,因此无法正确演示自转,于是我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直观这样的优势特点,做了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充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自转的运动特点,多媒体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2.教具与学具地球仪。学生观察了解了自转的特点,并初步建立了自转的空间概念,但这时的空间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此时,让学生尝试来演示自转,需要借助地球仪。这是学生课堂上第一次演示,所以可能仍有一部分同学方向还是演示不对,这时需要通过生生互评,最终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演示。借助地球仪演示自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观察自转方向,如:侧视和南北极上空俯视,并且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自转方向表示在平面图上。此时,是学生空间思维的一次转化,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而这个转化过程,借助地球仪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时,真正达到了课标的第一个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由此可见,地球仪在建立学生空间思维,实现思维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平面的转化,起到了真正有效的作用。
3.學生个体作为了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转的特征,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地球来演示,可以说学生特别感兴趣,纷纷跃跃欲试,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让学生在游戏中,形成了稳定的自转运动的空间感。
4.实验器材资源(包括地球仪、水晶球、手电筒)。学生对地球上昼夜现象形成和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还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总认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澄清,学生会一直保留错误的认识,那么如何让学生自我澄清和纠正?我设计了实验,选用了水晶球和地球仪和手电筒三种器材,手电筒作为太阳光源,水晶球是透明球体,地球仪是不透明球体,这样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观察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自转对昼夜现象产生的影响。
5.学生群体作为课程资源。大多数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存在时差现象,也简单地认为地球面向太阳的一面处于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处于夜晚,这就是时差现象,对地球上时差现象的理解仅限于昼夜差异,对于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如何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学生们并不真正理解。如何能让学生们容易理解?将抽象的空间想象转化为可视的、能够看到的?我请四位同学围成圆当作地球演示自转,演示前我说明四位同学代表地球上四个不同经度的地方,中间的四列学生代表太阳光源,同学们观察: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和偏西地点看到日出时间的早晚有何不同?通过演示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晚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模拟了立体空间,学生们能够亲自参与并且近距离观察,降低了难度,从而突破了难点。可见,学生本身既是学习者,又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在恰当的时候,应该合理开发和使用。
6.适于合作学习的教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由于班容量大,面积有限,所以座位只能按行列排列,这样的座位不适合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特别不适合需要学生实验操作的课堂,因此我选择了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室进行教学,学生四人一组围坐一张课桌,这样有利于组内合作、互帮互助,也有利于组间竞争,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室的选择以及课桌的摆放同样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本节内容具有立体化、抽象化的特点,我借助多种资源、采用观察、演示、实验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化简了难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尚静(1977-),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中教一级,学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华西路36号第十七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