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祁凤华
摘要:在现今“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媒体互联时代背景下,借力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战略的必然选择。实现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具有政策支持、数据支撑两方面现实基础。以“找准用力支点,提升师生新媒体素养”;“用好教学平台,强化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作为实现路径,并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高校基础建设、政府顶层设计三方面的保障措施,将有益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0-0109-04
習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指出,高校履职之要在于立德树人,做好思政教育,就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在新媒体普及的大环境下,新媒体不再仅是一门互联网技术,更已成为一种思维和一种生活方式。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及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都需从实际出发,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高校思政教育的难题,使思政教师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任务。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现实基础
(一)政策支持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开辟了思政教育的新平台,媒体思政教育地位更加突出。新媒体思政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落实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战略的必然选择。2016年,教思政3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高校新媒体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2],并就媒体信息安全管理、引导新媒体舆论、开展师生新媒体素养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2017年,在国家印发的中发〔2016〕31号文件[3]中强调指出,高校要推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加强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建设,要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同年底,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党〔2017〕62号文件[4]中制定了要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总目标,并提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教思政〔2020〕1号文件[5]要求运用各种载体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服务力和黏合度,并设立了新媒体思政工作的专项经费等。党中央这些重大部署,体现了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已存优势,在新媒体视域下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二)数据支撑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逐步构建出一个信息社会的新形态,这个新媒体空间无中心边界、是虚拟互动的,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变革,影响着人类的方方面面。当新媒体创新处于暴风眼时,思政教育亦不会置之度外。
从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来看,新媒体技术已全面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且提炼CNNIC近6次关于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统计报告(见表1)显示,互联网普及率一直保持波动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73%。自2020年至今,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在线教育用户呈直线型增长,在后疫情时代,新媒体教育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
表1第44-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次序报告截至时间网民规模(亿)互联网普及率在线教育用户(亿)442019-068.561.2%2.32452020-039.064.5%4.23462020-069.467.0%3.81472020-129.970.4%3.42482021-0610.171.6%3.25492021-1210.373.0%—随着新媒体与人们生活学习的深度融合,新媒体应用在作为网生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快速渗透。根据CNNIC关于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可知,新媒体网络已成为其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学习娱乐的高流量平台。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处于形成关键期,但一些大学生存在对架空现实的“二次元”①世界缺乏辨识度、对交织冲突的东西方多元文化感到困惑迷茫等问题,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需要思政教师占领新媒体的制高点,善用并活用新媒体,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做到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二、新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新媒体教学悄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高校思政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给高校搭建了一个融合新媒体、赋能思政创新的平台,创新新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实现路径。
(一)找准用力支点,提升师生新媒体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创新”,指出要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党中央对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高度重视,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是深度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这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在现今找对用力支点。
首先,要提高师生新媒体重视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师对新媒体思维下提升工作成效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于具有一些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并不重视新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他们多年教学方式已经驾轻就熟,并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另一方面,学习新媒体技术本身难度大,缺少相关培训,也导致新媒体教学不被重视。但是,时代在发展,若忽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思政教学就会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就会与时代落伍。因此,提高思政教师新媒体重视度是撬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支点。
其次,要提高师生新媒体筛选力。高校师生对新媒体内容的筛选力有待提高。新时代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媒体信息全球化,会导致信息流裂变式传播。不言而喻,全球会形成一个隐形的巨型网络,生活在南北两极的人能在一秒钟内相互招呼。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中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方方面面的信息,但当下新媒体有时为了博取眼球,常常会采用低级趣味的内容占领信息版面,甚至媒体报道失实情况尚不可避免,新媒体内容的世俗化、低俗化屡禁不止。还有西方媒体时常会使用情绪化言论,绕过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选择负面报道。在多元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他们尚缺乏人生经验历练,缺乏一些对媒体信息背后意识形态的解读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而新媒体会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理解和思考产生影响。思政教育的受众是网生代的青年学生,思政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所呈现出的一些特征,努力提高自己的新媒体素养,提升对于媒体信息的筛选能力,帮助大学生克服在树立三观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和盲从性。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伴随式工具,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契机,用新媒体方式搭建新的学习平台,赋能思政教育创新,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走新、走深、走心”,需要找好用力点,提高重视度和筛选力。
(二)用好教学平台,强化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大网络时代全球互通,东西方意识形态流动性加强,多元价值观形成极大冲击,大学生时常迷失自我,造成思政教育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学生认同危机。新媒体视域下创新优化思政课教学平台,挖掘新媒体中的思政元素,用新媒体形式促进思想引领,以使思想破冰引领思政教育突围。
大学生思想活跃,他們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逐渐增高[7],但极易受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知晓一些社会现象或重大政治热点问题,传达官方权威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有利于创新推动形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教学模式通俗来说就是指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相对恒定地教学模式进行,但我们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常常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媒体教育模式过渡。在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教师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模式开展,但由于思政课本身理论性较强,导致课堂教学面临一些诸如教学模式教条化、学生认可度较低、师生无效沟通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形成思想层面的共鸣,达到的效果极为有限,因此,应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动画、视频、开展智慧课堂或虚拟仿真等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进而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这是思政教学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第一,理论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渠道。新媒体拓宽了思政教师的教育渠道,新媒体技术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成为可能。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场景还原、文物展示等,思政教师借助新媒体信息,挖掘热点话题融入思政教学,不仅在更高水平上加速了思政教育与新时代的深度融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在鲜活的实践案例中更深程度地掌握深奥的理论,使其在思想上达到共鸣。新媒体赋能给强化思政教育本质、重塑思政教育形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助力思政教育占领新高地。
第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互动方式。思政教育就其根本来说是要思政教师以正确价值引领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脑海,使这一受众健康发展,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新媒体以其超强的灵活性,突破了思政学习的时空限制。尤其近三年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课堂教学时间受到限制,利用新媒体线上教学则很好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已凭借新媒体技术,如利用钉钉、腾讯会议APP等完成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一方面,线上教学软件具有较多的互动功能,有利于师生开展课堂讨论、投票、头脑风暴、生成云词汇等活动。这样以新媒体为载体,思政教育就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达到“走心”状态,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回放线上教学视频,针对自己不足的板块随时随地学习,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反馈问题或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浏览量、点赞率、留言等反馈结果,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三、新媒体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的保障措施
将新媒体融入思政教育将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思政教育结合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进行有效创新,除外新媒体这一平台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思政教师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执行力,另外思政教育创新设计,需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高校规范制度的保障,合理合力育人,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修养。
(一)建制度、强培训、“老带新”,教师培养机制保障
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提升是保证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而合理的新媒体素养培养机制是提升思政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培养制度,将教师接受新媒体素养培养方式、培养周期、培养内容等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循序渐进提升思政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第二,强化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提升培训,将新媒体素养的专项培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增强培训时效性,这是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第三,以“老带新”方式促进新教师快速适应现有新媒体教学环境,创新不会平白无故产生,创新需要在一定的基础积累之上才能完成,“老带新”的方式可以为思政教育创新打下基础。总之,建立一整套教师新媒体素养培养机制是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
(二)强硬件、增经费、依考评,高校基础建设保障
教育家肯·罗宾逊曾说:“教育改善最得力的方法是将教学环境和优秀教师的地位进行改善”[8]。除了提升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思政教育创新还需要有高校的保障支持。第一,部分高校新媒体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硬件更新换代需求释放缓慢,明显跟不上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节奏,导致思政教学形式落后,应定期更新新媒体基础设施,给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助力;第二,虽然教育部已对高校思政专项经费提出相关要求,但一些高校目前还是受限于固有思维,认为思政专业不属于本校优势专业,存在经费实际使用困难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思政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相关制度,按年度划拨思政教育创新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经费保障;第三,高校思政教育以新媒体教学为载体,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思政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师德评价、年终考核角度为试点,将新媒体思政教学创新有机融入考核评价中。思政教师在既有内在动力催发,由得到外在因素的认可和支持下,将积极应对新媒体平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
(三)设专款、促联动、建平台,政府顶层设计保障
遵循新媒体时代发展特点,结合网生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政府鼓励各高校大胆积极探索创新,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短板,制度保障落实不够有力。第一,坚持价值导向和目标问题相结合,可设置专款专项,加大对高校尤其是落后地区高校的新媒体思政创新的资金投入,提供基本保障;第二,推动高校间联合创新思政教育,相互分享并探讨不同形式的创新成效,积累经验,逐步向其它高校推广;第三,政府以高校思政教学面对的实际环境为基础,打造一批优质的思政教学平台,聘请优秀资质人员录制思政公开课,引领带动思政主体教育网站建设,帮助高校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
结语
当前,新媒体技术变革突飞猛进,与思政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我国思政创新发展背景下,应提高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契合青年大学生时代特点且易被其接受的教育方式,通过技术融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基于此,在新媒体视域下,对思政教育创新理论依据的理清以及对其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的探索,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与时俱进的课题。
注释:
①二次元:日文:にじげん,是一个ACGN亚文化圈专门用语,来自于日语中的“二次元”,字面意思是空间的“二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
[2]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DB/OL].百色学院.(2016-11-07).
http://www.ahstu.edu.cn/wlzx/info/1017/1159.htm.
[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新华网.(2017-12-06).
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htm.
[5]教育部.教育部第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DB/OL].2020-05-14.
http://www.sjzkg.edu.cn/c/mkszyxy/sjwj/738.
[6]CNNIC:2021年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8-27).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651.html.
[7]教育部.2014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OL].中华人民教育网站.(2014-05-06).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5/169412/html.
[8]肯·罗宾逊.让思维自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68.
作者简介:王龙(1986—),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祁凤华(1977—),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