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芭蕾舞剧融合民族特色的跨艺术表达研究

2022-06-12 18:51冯宝江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民族化现代性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芭蕾舞剧创作开始走向多元化,开始探索融合民族特色的跨艺术表达,在这个时间段涌现出了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一批具有明显中华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而在之后的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芭蕾舞剧创作更是呈现出明显的中国风格和时代印记;而到了今天,中国的芭蕾舞剧已经明显走向了现代化和民族化,将经典文学以及传统音乐作品跟现代芭蕾舞剧进行交融结合,通过舞蹈艺术化改编使得我国芭蕾舞剧具有了新的活力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让艺术真正走向了大众的视野,真正实现了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转变。因此研究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和民族特色融合是推动中国芭蕾舞剧实现跨艺术表达的可行性道路之一。

【关键词】芭蕾舞剧;当代创作;民族化;现代性;跨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153-03

【本文著录格式】冯宝江.当代中国芭蕾舞剧融合民族特色的跨艺术表达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153-155.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校企合作视域下山西非遗舞蹈模式下的教学与研究”(课题编号:GH-21259)的科研成果。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芭蕾舞剧在艺术特性以及现代性上都有了十分巨大的转变和发展,逐渐的打破了艺术壁垒,走向了服务于现代文化的消费本质,跨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芭蕾舞剧在中国近现代与中华民族文化碰撞出了新的艺术灵感,迸发了新的活力和特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剧加强了和世界芭蕾的交流,并且通过与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实现了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呼应和交融,从而丰富了中国芭蕾的艺术展现形式,激发了中国芭蕾舞剧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得中国芭蕾和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跨艺术的融合。无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戏剧、文学与芭蕾舞剧的融合还是芭蕾舞剧与音乐的融合都使得不同艺术语言在芭蕾舞台上得到了展现的机会。当然研究中国芭蕾舞剧跟民族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提纯,需要结合西方古典芭蕾规律规范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特点进行不同艺术门类复合创新,突破艺术之间的边界,打破艺术禁锢的壁垒,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芭蕾的交流,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温和特点以及芭蕾舞剧特点的跨艺术表现,这才是一个成功的民族化芭蕾舞剧改编应该具有的特点。

一、芭蕾舞剧与民族特色跨藝术融合的意义

通常而言,我们对于艺术内部语言的研究和融合都是要充分考虑艺术作品的特点,在推陈出新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的语言以及媒介进行展现,因此对于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采取跨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常见,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而在中国当代芭蕾舞剧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跨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之一。而本文便是从我国当代芭蕾舞剧创作中实现跨艺术表达的这个角度,分析我国芭蕾舞剧是如何和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戏剧文学、歌曲音乐等融合,从而简要指出芭蕾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跨度把握。

在当前这个艺术商品化和消费化主导的发展趋势下,民族化的芭蕾舞剧需要充分考虑与戏剧文学、传统音乐和民族歌剧的结合,让现代芭蕾舞剧有更多发展的方向,有更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艺术形式的可能。跨艺术的选择本身就是在寻求艺术开发,探索艺术新视角和创新新可能,因此我们在中国芭蕾舞剧创作过程中借助芭蕾舞跟民族特色的跨艺术结合,实现的是民族化和现代化芭蕾舞剧发展新方向,这对于芭蕾舞剧艺术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戏剧文学与芭蕾舞剧的“戏剧张力”

芭蕾舞剧作为一项通过舞台展示和呈现的艺术形式,其自然有别于其他艺术本体的独特性,在舞台剧表演过程中需要借助舞蹈语言形成鲜明的人物特色以及深刻的情感展现,需要借助人物舞蹈和动作来展现舞台剧中的情感冲突以及矛盾对立。因此舞台剧需要具有天然的戏剧特点,需要展现出人物独特的戏剧性冲突,需要塑造出舞台剧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但是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戏剧还是文学艺术都没有办法直观展现,反倒是通过叙事性表述来展现这样的人物特色和情感冲突,难度更大,叙事角度和画面呈现更考验创作者的能力。而放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上,因为结合了戏剧本身的戏剧性以及叙事性,因此舞台剧的创作更完整,通过戏剧文学来负责人物性格和关系的矛盾冲突塑造,再借助舞台剧情节推动保证了芭蕾舞剧本身的戏剧性特点和叙事性风格,让芭蕾舞剧成为具有更丰富层次,更鲜明特点的民族性艺术形式,舞台和戏剧进行了结合,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满,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多样性,保证了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戏剧情节的凝练,增强了舞台剧的戏剧张力和文学底蕴。

(一)话剧和舞剧的相得益彰——《雷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推出了由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剧本《雷雨》改编而出的芭蕾舞剧《雷雨》,这一文学作品的改编将原著《雷雨》中纠葛复杂人物关系通过民族化芭蕾舞剧展现了出来,展现出舞台剧结合戏剧之后的张力,也让我国芭蕾舞剧在民族化探索过程中走出了十分成功的一步。

当然,曹禺创作的《雷雨》之所以能跟芭蕾舞剧进行衔接结合,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曹禺在创作《雷雨》时就站在了话剧剧本创作角度,将《雷雨》作为面向舞台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全新文学故事,在整体创作过程中就充分运用到了语言、情节以及环境来营造出整体的戏剧冲突。而当《雷雨》跟芭蕾舞剧的结合,让原本属于文章中的戏剧冲突通过肢体、舞台以及语言进行了体现,让戏剧冲突更加明显,更加直接,戏剧结构跟芭蕾舞剧的结合更加适应,整体的舞台表现过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人物冲突和思想主题的展现效果更好。

针对《雷雨》的芭蕾舞剧改编过程,在题材选择上十分恰当,情节设计上有更多的实际操作价值,因此曹禺的《雷雨》被认定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而将《雷雨》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通过芭蕾舞剧进行展现,在编导的过程中就需要结构化压缩内容,将人物关系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采取幻觉的呈现方式去展现人物关系以及理顺整个情节,同时在编导过程中还结合了妇女舞步特点以及古典芭蕾语汇,最大限度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整个作品中暗藏的悲剧伏笔尽皆展现出来,从而将两个在血缘伦理上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家庭剖析出来,展现当时社会以及历史背后血淋淋的罪孽。

(二)文学与芭蕾的古典情怀——《牡丹亭》

《牡丹亭》作为我国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杰作。而《牡丹亭》在民间也被称为《杜丽娘还魂记》等,是刻画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其反映的是明朝当时的封建制度压抑以及对于泯灭人性中浪漫思潮的控诉,是对于寻求超脱自由和个人幸福的希望。因此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是十分具有美学价值的。因此《牡丹亭》在21世纪初被中央芭蕾舞团通过结合西方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和中国古典文学之后创作出了芭蕾舞剧《牡丹亭》。

在整个改编过程中,因为《牡丹亭》本身属于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因此在题材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牡丹亭》已经存在的如昆曲、越剧甚至是歌剧等多方向的同名改编艺术作品,需要结合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表述去满足普通观众以及市场对于艺术再创作的认可,这本身就十分考验编导自身的创作能力。在进行芭蕾舞剧的创作改编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芭蕾舞剧的舞台剧创作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核,以舞蹈为本体,把握舞台剧创作原则,不能按部就班,要构建严密的结构逻辑,注重舞台剧的动态和视觉效果,结合虚拟抽象的表现手法以及芭蕾舞语言风格进行二次创作。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牡丹亭》的情节和精神,其中对于杜丽娘这一角色的塑造,必须树立起敢爱敢恨、为爱而生的个人形象,有需要超脱于历史和时间,充分考虑杜丽娘的现代化理解和重塑,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更多运用到隐喻以及抽象的表现手法,让杜丽娘有了双重身份,一个是昆曲中丽娘淡若清泉的形象,另一个是花神丽娘的妩媚形象,通过将其内心世界按照视觉化以及动态化的刻画塑造方式让其在芭蕾舞剧中独立,使人物性格更加具有民族特点以及现代化特点,将芭蕾语汇堆砌之后展现出杜丽娘性格中的纯洁和《牡丹亭》中偶尔具有的情欲形象,这既是对于古典文学跟芭蕾舞剧融合上的创新,也是对于抽象写意舞台的艺术化处理。

三、民族音乐与芭蕾舞剧的“水乳交融”

当然,在芭蕾舞剧的创作过程中,对于音乐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是成功塑造芭蕾舞剧的关键,是推动芭蕾舞剧激发观众情绪共鸣的有效手段。在芭蕾舞剧的表现过程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让芭蕾舞剧禁得起实践的检验,可以让芭蕾舞剧具有灵魂和骨肉,可以实现情绪上的共情和通感。而在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本身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严谨的叙事结构都能推动我国当代芭蕾舞剧创作呈现出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之势。

当然,我国的民族音乐因为地域、风俗以及信仰的不同,因此创作方向和音乐的节奏旋律都有明显差别。但是民族化的音乐依旧还是以调动人的情绪,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感受为主。因此,跟芭蕾舞剧的融合其实是具有共通性的。芭蕾舞剧跟民族音乐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可以创作出更多经典的音乐桥段和故事情节,真正意义上增加了芭蕾舞剧的可看性。

(一)二胡名曲的芭蕾演绎——《二泉映月》

在芭蕾舞剧跟民族音乐的跨艺术融合中,由二胡名曲结合芭蕾舞剧创作出来的《二泉映月》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以近代音乐家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主题的音乐芭蕾舞剧,其本身也提取了音乐家阿炳的生平故事作为芭蕾舞剧的内容展现出来,但是在整个剧的创作过程中,依旧是以音乐变化作为情节推动的主要路线,大有交响芭蕾的味道。

在针对《二泉映月》的改编过程中,为了丰富芭蕾舞剧的表现形式以及戏剧结构,在创作过程中将音乐家阿炳的声频作为内容,通过撰写一个凄凉绝美的爱情故事让阿炳的人生以爱情故事和悲剧作为主体进行了展现,这虽然是一次芭蕾舞剧民族音乐化的尝试,但是在内容上并没有得到更多观众的满意。但是即便是如此,《二泉映月》这一芭蕾舞剧的创作依旧给了人们对于音乐和芭蕾舞剧融合更多的想象和认识。在这一芭蕾舞剧的创作过程中,选择了以双人或者三人芭蕾舞进行人物性格以及立场的展示,这其实是一次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巨大尝试,其中女主人公月儿的身体语汇更好地通过古典芭蕾舞展现了出来,既有矜持优雅,又蕴含灵动青春,是借助古典芭蕾展现人物性格、演绎人物故事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完全遵循了芭蕾舞的规范和规律,充分利用了芭蕾舞的技巧性,还结合了现代舞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让音乐跟舞蹈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在不同的音乐氛围下,展现出不同人物的舞蹈形象,这种基于二胡名曲的取材和演绎其实是对我国戏剧文学和芭蕾舞剧融合以及改变的巨大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摸索到了一条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创作之路。

(二)民族歌剧的芭蕾改编——《白毛女》

如果说《红色娘子军》是芭蕾舞剧民族化中红色文化的典范,那么《白毛女》就是中国芭蕾舞剧历史上民族舞剧中民间文化的代表。《白毛女》由上海舞蹈学校的民族舞系和芭蕾舞系学生参演,改编于我国的民族歌剧《白毛女》,讲述的是晋察冀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是反映阶级斗争,展现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寻求解放的故事。

对于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来源于同名歌剧《白毛女》,因为其本身的故事情节动人,人物性格特色鲜明,音乐优美动听深入人心,以朴实的叙述展现出阶级斗争、民众寻求解放的核心故事,因此针对《白毛女》的芭蕾舞剧创作是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在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凸显戏剧冲突,运用到了音乐,借助了音乐旋律和歌剧唱段曲调等,而在舞剧改编过程中,对于肢体语汇以及戏剧结构的运用则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舞台剧的紧凑和张力,以艺术处理的方式去满足芭蕾舞剧舞台呈现要求。

在进行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芭蕾改编过程中,为了能凸显歌剧中贫农的反抗精神,将原歌剧中杨白劳喝盐卤自尽改为了黄世仁上门逼债,喜儿和杨白劳奋力抗争最终被打死的惨状,这样處理显然更适合芭蕾舞剧的创作,更有利于肢体语言的表达。同时通过对于芭蕾舞剧中女独舞的特点展现,借助舞台灯光、场景布置以及任务化妆等方式,将喜儿的变化成长过程清晰淋漓地展现了出来。以此来达到通过芭蕾舞剧的肢体语汇展现去揭示底层人民求解放、不断抗争的精神,将芭蕾舞剧跟民族歌剧融合在一起,真正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

四、结语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中跨艺术表现手法的出现和运用符合我国当前芭蕾舞剧创作的现实要求。在大力提倡并积极开展建立“芭蕾舞中国学派”的号召下,在大众文化主导的“芭蕾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理想下,艺术内部的跨界为当代芭蕾舞剧创作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在充分学习和领悟了西方古典芭蕾的养分后,新时代的芭蕾舞剧创作需借助本土艺术典范和优点,提炼整理出适应舞台要求的动作语汇,以丰富和壮大我国“芭蕾民族化”经典作品,用行动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吕寅,杨雪.试论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跨艺术”表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2):6.

[2]袁禾.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解读芭蕾舞剧《牡丹亭》[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2):26-28.

[3]施璐瑶.古典芭蕾在中国民族化的表达解析:以舞剧《二泉映月》为例[J].艺术品鉴,2020(24).

[4]吴曦.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艺术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3).

[5]王颖.芭蕾舞剧民族化与民族舞剧芭蕾化的交融:浅谈”中国化”芭蕾舞剧[J].艺术家,2019(6):1.

[6]邹之瑞 . 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113.

作者简介:冯宝江(1983-),男,山西运城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表演。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民族化现代性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