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后面没大满”,不是什么古人智慧

2022-06-12 12:13李少威
南风窗 2022年12期
关键词:等份历法小满

李少威

“有小暑,就一定有大暑,有小寒,就一定有大寒,但有小满,一定没有大满,因为大满不符合古人的智慧。小满这一天,麦穗开始逐渐饱满,但是还没有完全饱满,这种状态特别好,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小满代表的态度,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是我们并不要求一定要十全十美……”因为被奥迪广告抄袭,上面这段文案火了。

说实话,这种认知有点让人无语。中国古人,总被今人归为两类,要么提供抚慰心灵的鸡汤,要么制定压抑人性的教条,“北大满哥”这种解释,就是前者的代表。

二十四节气,不是哲学作品,而是科学成就,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农业经验和天文观测成果。古代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农业依赖天时。所谓天时,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日月轮转、四季循环的固定规律,就是孔子说的“四时序,百物生”,把握这个固定规律,对于农业最为重要;另一方面是特殊气候情况,甚至天灾,比如水、旱、蝗虫、地震,当然也包括最好的情景,那就是“风调雨顺”。

把握天时的目的是指导农业,而指导农业的目的是政治稳定和国家兴旺。所以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强调“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能违背农时。比如插秧时节,或者麦子成熟了,政府就不要征发大量民力去做修长城、疏浚河道这样的大工程,否则耽误了农时,到时吃不上饭,国家就会动乱。

农业是国本,直接关乎治理成败,所以古代帝王就必须将它看作头等大事。要祭祀社稷—土地和谷物之神,要亲耕—象征性地播种劝农。反过来看,既然是头等大事,谁来领头,也就象征着统治权,因此古代帝王还有一件事要忙—颁布历法。颁布历法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使民以时”的抓手。

“二十四節气”之所以值得我们骄傲,不是因为它暗含什么人生态度,而是因为它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性。

准确的历法,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不能靠哲学智慧和人生态度。以古代的科学能力,特殊气候情况是难以把握的,但是固定规律则可以通过经验和观测来认知。总结出来的成果,就是历法。“二十四节气”,正是历法的一部分,它是经验的,也是实证的。

如果我们要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去感叹古人智慧,那么就“应作如是观”:太阳运动轨迹,中国古人称之为黄道,运动一圈,就是一年。把这一年的轨迹分为24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这个轨道划分非常精准,而且会根据变化做出微调,这才是让我们惊讶之处。比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夏至一过,太阳直射点就要往南移动了;同理,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一过,直射点又往北移动。而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则在赤道上,此后分别向北、向南移动。

古代的天文研究缺乏科技手段,“二十四节气”之所以值得我们骄傲,不是因为它暗含什么人生态度,而是因为它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性。节气的命名,当然也不是为了表现某种人生狡黠,而是为了方便农民们和政治家记住这个时节农业应该干什么。从这个初衷出发,从表述上它就必须既信又达。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都是对气候有充分把握的,而小满则是对现象的总结。对南方而言,小满是“江河易满”,当然不可能有“大满”,倘若表述为“大满”,即把水患当作每年固定规律的一部分,到了时间就要发水灾,那是愚蠢的。对北方而言,小麦渐渐饱满没错,因为“小”是有弹性区间的。接下来就该收割了,如果说“大满”指的是收割,那么北方地域辽阔,跨越纬度范围如此之大,麦熟是分先后的,一刀切显然是瞎指挥,所以也不会出现在铁板钉钉的历法上,否则也是愚蠢的。小满后面不是大满,是芒种,芒类作物要开始种植了,这一点就没有疑义。

胡乱解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以为智慧的需要,不是古人的真意,也不是他们所欲见。D9FE1FE6-11CC-4684-8FD6-731C2BA21186

猜你喜欢
等份历法小满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纸卷大力士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小满
图形前线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