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蝶
摘 要:乡村振兴提到的“五大振兴”中包含了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本文立足县级文化馆的视角,浅谈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困境,并就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化馆;乡村振兴;柞水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主阵地在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要实施好乡村文化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文化馆如何做好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效能,为广大乡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柞水县城乡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柞水县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柞水县辖八镇一办、82个村,目前全县拥有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9个、文化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无线WiFi实现全覆盖。2021年柞水县文化建设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全县9个镇办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为每个中心聘请了1名文化志愿者,为全县6个移民安置点建设了文化活动室,配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建成了窑镇社区和梨园村2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原来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也不复存在,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现象也逐渐减少,健康、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多地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农村群众的休闲娱乐中。但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础设施匮乏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柞水县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为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但与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還远不能满足农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陈旧,难以正常开放。
(二)人才资源不足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乡村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人才资源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文化需求,并且也没有能力引进外来专业人才或培养内部专业人才,从而严重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进程。目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人员大多是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并且身兼数职,不能专职专用,也没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部分镇还存在人员老化、人才断档现象。
(三)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乡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由于经济的制约,专业人才资源的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许多活动缺乏趣味性、丰富性,群众参与度不高。
二、柞水县文化馆基本情况
柞水县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现有使用面积2468平方米,在编10人,实际在岗11人,馆内设有摄影美术、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少儿美术、公共文化、非遗保护等工作岗位。近年来,在县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馆职工奋力创新、锐意进取,为推动柞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丰富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
(一)免费开放常态化,优质服务人性化
自2011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来,馆内音乐舞蹈室、少儿美术室、摄影美术室全天候向公众开放,精心打造了“戏迷歌迷俱乐部”活动品牌,坚持错时服务和延时服务,累计接待16.2万人次。以免费培训为龙头,以建设群文队伍为方向,每年免费举办各类培训班二十期次以上,培训内容涉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音乐舞蹈、民间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柞水渔鼓、文艺社团管理、书画摄影、少儿美术、乐器演奏等。仅群众广场舞骨干培训就达40期次,共培训各类群众文化骨干2000余人次。
(二)文化繁荣抓活动,群众文化塑品牌
近年来,柞水县文化馆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助推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先后与有关单位联合,策划组织了“民歌渔鼓大赛”“群众广场舞大赛”“社团广场文艺演出”“民俗社火闹新春”“农民文化艺术节”“文化走近农民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了“舞动幸福万人健康”“送欢乐乡村行”“文化赶大集”三个群众最喜爱的活动品牌,2014年又推出了“文化志愿者校园行”文化活动品牌,2018年又积极实施了“中国梦·柞水美”广场周末文化活动品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三)非遗保护重抢救,传承发展有实效
2012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全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申报了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和第四、第五、第六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由4个增加到25个,省级保护名录的项目由1个增加到6个。在抢救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省级项目“柞水渔鼓”已成为柞水旅游文化品牌,先后走进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杏坪皮纸”手工制作技艺被陕西省工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柞水洋芋糍粑”走进了宾馆饭店、农家乐,走进古城西安,成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小吃;非遗展示展演持续进行,非遗进校园让师生们大开眼界。
(四)服务基层重实效,为民服务结硕果
近年来,柞水县文化馆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来抓。持续开展“送欢乐乡村行”“文化赶大集”“舞动幸福万人健康”三个文化惠民活动,年均开展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100余次,惠及农民群众20万人。特别是文化赶大集春节送春联活动,自2014年实施以来,共组织文化志愿者80余人次巡回全县40个行政村免费为群众义写春联近5万副,得到乡村群众广泛好评。
三、文化馆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和意义
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任何时期,文化馆工作好,农村文化事业就活;文化馆事业强大,农村文化事业就兴盛。文化馆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民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做好文化馆建设,整个乡村文化网络就活了,就会显出生机,就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乡村文化也就更加繁荣兴旺。
(一)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效指导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文化单位,文化馆文化是政府文化的一部分,对农村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文化馆可以下基层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还可以为基层培训人才,提高文化站和村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综合能力。同时,文化馆还可以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二)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人才
全面进入新农村建设时期,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即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领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还需要面向现代化建设,注重提升农民全面素质,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培养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通过文化馆进行再培训。文化馆通过举办文化培训班、下基层辅导、举办文艺汇演、举行文化艺术比赛等活动,每年都为农村培训大量的文化骨干。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培育人才的作用。
(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县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业务部门,文化馆服务是通过各类资源和自身专业能力,为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服务,包括人民艺术教育、普及文化艺术知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以及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作职能,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互动性、灵活性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文化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县级文化馆如何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在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创新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文化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需要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现状,转变工作思路,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重心,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为柞水县乡村振兴工作做出努力。由县文化館牵头组织,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参与,建成全县文化馆(站)联盟,形成强大的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实现专业人员、专业设备等资源共建共享,为农民群众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提供基础保障。创新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例如文化馆(站)采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图文展示等方式,积极开展各种线上文艺活动,服务群众,并组织文艺志愿者、爱好者积极参与,征集歌曲、摄影、书法、舞蹈等主题作品,丰富平台资源。
(二)根据民众需求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我们应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开展群众文化需求民意调查,了解群众内心需求,了解群众喜欢看、想看的文艺演出、展览、图书,真正做到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开展基层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文化馆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大局,深入全县各镇深度贫困村,开展“文化赶大集”“送欢乐进万家”等活动,举办音乐、广场舞、柞水渔鼓、书法等免费培训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经常性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比赛、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群众,让群众自主参与,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传承者、展示者。
(三)创作讴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美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为题材,创作现实题材文艺精品,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乡风文明风貌。2020年柞水县文化馆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宣传脱贫攻坚这一主题,组织实施了柞水脱贫攻坚文艺作品创作征稿活动,柞水县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深入生活,挖掘扶贫工作中的典型素材,创作出一大批扶贫文艺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曲艺、小品、小戏、表演唱,共征稿312件,征集书法摄影作品143件。柞水扶贫文艺作品集《风韵》、书法摄影作品《聚焦》正式编印出版,社会反响热烈。小戏剧《妯娌之间》、表演唱《四大嫂夸扶贫》、小品《梦想成真》等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创作的文艺精品被编排为舞台剧下乡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加强乡村人才培养
加强乡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乡村特色人才队伍规模。开展全县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活动,举办农村文艺骨干业务培训、乡镇文化站站长暨文化志愿者业务培训、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培训、民间文艺创作培训、柞水渔鼓传承培训、文艺社团管理培训等,重点挖掘并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让乡村文化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领军人物,积极引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又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五)挖掘传承优秀民间文化,锻造乡村灵魂
柞水号称“孝义”柞水,孝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如何挖掘其文化精髓,发展并传承,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是亟待探索和主动实践的课题。要组织县、镇、村三级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集中梳理,以直观、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如漫画、展板、短视频,广泛在乡村民间推送传播,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孝义营养,培育孝义精神,激发自强不息、奋斗小康的文化力量。
(六)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
传统文化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既要进行保护,又要传承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精选项目,注重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定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效能和作用。“非遗扶贫”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近年来,柞水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出一条以非遗项目生产性经营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县文化馆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发展带动作用,选择省级非遗项目“杏坪皮纸手工技艺”“柞水渔鼓”“柞水十三花”作为非遗助推脱贫的示范项目,积极组织非遗助推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带动70多户贫困户参与非遗扶贫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五、结 语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化馆应利用好自身的职能平台,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真正把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做实做细,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从而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柞水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胡伟华.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J].参花(上),2020(9).
[2] 柯青.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馆(站)的作用发挥[J].文化月刊,2019(9).
[3] 林梓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如何发挥作用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