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坚
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魅力,使观者仅需一眼就能被带入悠远璀璨的艺术时空中。优秀的石雕作品深受市场和收藏家的喜爱,当前寿山石雕刻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广受追捧。寿山石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需要被保护,这就需要我们深究其艺术内涵,推动它的发展。
寿山石出产于福建寿山地区,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侏罗纪时期,火山喷发产生了大量的酸性溶液,在地底下凝结形成寿山石,因主要成分为地开石和叶蜡石,所以决定了寿山石可供雕刻这一特性。至今,寿山石已有100 多个品种。在不同时期,对寿山石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按照产地、颜色、矿洞、开发者名字等来命名。
据历史可考,早在新石器时期便产生了寿山石雕刻。南朝出土的石雕作品《石猪》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石雕作品。据悉,福建原是古越人的居住地,因南迁导致中原文化与当地风俗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在福州仓山出土的《石猪》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
《富贵寿考》 陈开坚/作
《国色天香》 陈开坚/作
在唐宋时期,寿山石的收藏价值已经初露锋芒,寿山石雕刻艺术品中开始出现宗教身影。僧人利用寿山石雕刻佛像和佛具,香客还能收到供佛礼。诗文中也出现了关于寿山石的记载,民间更是有雕刻作坊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寿山石雕刻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元代,寿山石因其质地凝灵、色泽温润而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再加上寿山石易于雕刻,从而成为制印的最佳材料。文人王冕更是首次打开印材的格局,用花乳石代替了金石。
在明清时期,政府专门设厂采石,寿山石雕拥有一定的规模,且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从最开始的殉葬品、印章到工艺品,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寿山石雕刻工艺甚至还被应用于制玺,最为珍贵的当数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近现代,寿山石的雕刻风格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衍生东、西两派的创作风格,1970 年雕刻厂的建立,使更多雕刻人才有了发展和学习的平台。
文化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不仅在技艺方面得以融会贯通,作品内涵也在现代文明的引领下百花齐放。
1.寿山石雕艺术与文学的融合
随着寿山石雕艺术的流行,有关寿山石的传说故事慢慢被大众熟知,许多诗文也应运而生。如宋代文人黄干的《游寿山》:“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①摘自黄干《游寿山》。正是借鉴了诗文内容,清朝初期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都有“宋时故有坑”②摘自毛奇龄《后观石录》。的记载。诗文除了记录历史,更多是借此表达对寿山石雕刻作品的喜爱之情,清代黄任曾写了一系列诗文来传达感情,杨仲愈也留下了“寿山有美石,贵并玉连钰”的诗句。③摘自杨仲愈《寿山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受到海内外研究者及从业者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展现寿山石的魅力,促进其发展,还特别成立了寿山石文化研究会进行学术探讨。
2.寿山石雕艺术与思想的结合
佛教僧侣是早期寿山石雕艺术的拓荒者,寿山石常被制作为寺庙的佛像和佛具,更有不少石雕作品的题材以及石种命名都与佛教紧密相连。当然,寿山石雕刻艺术中不只有佛教的融入,也有道教的融入。每到开采或丰收的时节,在寿山村生活的人们都要举行谢神仪式,以此希望神明能年年庇佑。而且寿山石艺术“因材施艺”这一雕刻原则也与道教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④摘自《道德经》。这一哲学理念不谋而合。除了上述与两种思想的融合外,儒家思想在石雕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论语·述而》中提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⑤摘自《论语·述而》。雕刻艺人借物寄情,常在作品中表达隐逸之思,如林飞大师的《独钓寒江雪》、叶子贤大师的《三贤》,皆表现出作者高风亮节的品性。
3.寿山石雕与书画的结合
自宋朝以来,书画作品往往都会加盖印章,寿山石便是制印的最佳材料。图章与书画的结合,会给看客一种雅致的意蕴,为作品锦上添花。同时,寿山石雕刻的题材不乏山水、人物、花草等元素,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还会利用石雕传统技法之一的“薄意”雕刻法,以刀代笔在石头上“作画”,也是大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⑥[英]克莱夫·贝尔:《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寿山石雕艺术的魅力正来源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时期,艺术总是要迎合时代,注入新的美学理念,也可以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改善自身,以得到快速发展。
以下笔者尝试从图式构成美的角度,从构成、节奏、韵律三个层面进行赏析研讨。
所谓构成,是指绘画中对物象元素的构图与编排,唐代张彦远曾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⑦摘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说明图式的构成是创作的重点和要点,在观察形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过程中,根据美感设定韵律、节奏和情感语言,并及时合理地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成效。
寿山石雕刻艺人对图式构成的概念绝大部分源自前人的经验,并且在传承前人智慧结晶的同时,也要融入新的美学理念。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结合西方的艺术,要有“与古为徒”的自谦,也要有“借古开今”的自信。
《金蝉》 陈开坚/作
1.借鉴传统国画艺术
如果说绘画是加法,寿山石雕刻则是纯粹的减法,尤其尊重“因材施艺”这一原则。国画艺术中的构图独具章法,在创作石雕作品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构图关系,明晰物体之间的布局关系,大胆发挥材料之美,从而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2.“留白”的美学
寿山石雕与传统绘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受材料的限制,当遇到不适宜雕刻的布局时,可以选择留白处理,用主色来雕刻主体物,背景则利用留白的图式美学,衬托出静谧的意境。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①摘自笪重光《画筌》。就是指画面的适当留白,可以突出构图的主体,也能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节奏是艺术生命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雕刻中的节奏也是需要讲究的。
1.石雕的线条节奏
线条是创作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除了塑造作品,还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与自然的融合。线条有多种排列组合形式,以此来表现作品的节奏感。线条的宽窄、穿插、虚实变化、疏密排列都能展现出节奏之美。如寿山石雕大家林清卿,年轻时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于是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篆刻等艺术门类,多年后,便将这些艺术情趣融入雕刻作品中。大师尤擅“薄意”,更是将线条在雕刻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将这一技法推向巅峰。
2.石雕的造型美
寿山石雕工艺大师林飞,尤其注重石雕形体的塑造。出生于雕刻世家的林飞大师,除了接触传统的雕刻技法,更是潜心学习西方的美学,研究人体解剖艺术,这为其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寿山石人物雕刻领域打开了新的局面。
国画讲究气韵之美,寿山石雕创作亦是如此。画家王原祁曾说:“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②摘自王原祁《麓台题画稿》。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到“气韵生动”③摘自谢赫《六法论》。。这些都需要构图的设计、充分的造型和刀法的运用,以共同营造作品的气韵美。雕刻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元素的设计和效果的预想上都要充分关注画面的形态、色彩以及肌理的构成。在整体画面的设计上要注意布局和节奏的表达,可以进行巧妙的留白、理想化的取舍,在达到基本审美的标准上,再融入创作者的想法,丰富作品的美感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在寿山石雕艺术中结合“图式美”,可以使石雕突破传统的图式构成、造型线条的设计,更加丰富地表达作品传递出的气韵,结合东西方艺术之精华,推动寿山石雕艺术的创新发展。
创作者的人生阅历和艺术涵养对创作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更需要不断拓宽眼界,在精进手上功夫的同时,也需要理论的升华。寿山石雕是艺术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客观,又是主观;既是传统,又是创新。希望寿山石雕艺术未来可以在构建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散发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