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06-11 04:01:28殷春景朱单群
大众文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思政

叶 锋 殷春景 朱单群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说文解字》中将“美”释为“羊大为美”,道德哲学则认为,“美”是一种价值体系,《论语》认为“美”与“善”同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美”既蕴藏外在事物形态之美,又体现了伦理道德特征之美,“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验所得到的“美”的情感。传统美育思想认为,美育是完善道德、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计划地融入美育实践活动,能够引领学生从美的体验与创造中,获得美育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先后多次就美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2021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则提出:“高校美育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不断完善美育体系,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大力促进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响应中央和上级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校思政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时代之势。

一、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1.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自古以来,在育人实践中,美育的内涵不尽相同,但缺失了美育的教育是完整的教育。美育最直接的目标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品行,席勒认为:“唯有在审美状态下,我们才能感受到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而高校思政教育,重点在于端正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在于强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使之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所倡导的价值观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具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真正地成长为德才兼备、艺德合一的现代人,在进入工作岗位和社会后,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从美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上来看,二者的最终指向都是要塑造合格、高品质的现代人,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2.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共通性

美育不单单是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从审美实践中获得创造力。审美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是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操守、观念表现出一定高度基础上的升华性认识,教育过程以感性的材料为载体,激活大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体验,从而将美的思想、美的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大学生将外在美转化为内在美,实现审美与德美的整合。美育的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既有美学理论的讲解与诠释,还有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包含党和国家所规定的理论教育内容,同时也涵盖各院校自主创新围绕理论而衍生的实践活动,如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从美育的层面审视,都是将美的事物、美的意识呈现给大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认同感、荣誉感。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重叠性和共通性,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具有互补性

美育的实施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强调思想认知的启发、引导,在于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理论与价值的力量,从而不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而美育则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体验,通过一系列具有美感的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自我人格、情感、操守的塑造。美育所开展的国学经典、民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以及美术创作、手工制作、音乐鉴赏等活动,在让学生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提升审美情趣,从美育活动中体悟到美的真实性、多样性、艺术性、情感性的同时,又能够起到净化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好的补充和协助。

二、美育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1.从美育中启发学生的科学之“真”

美具有真实性、稳定性、持久性,美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科学之“真”。对“真”的探索,古往今来的先哲们孜孜以求,也让美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认同党和国家所提倡与矢志不渝推进实施的价值观念,让学生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重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与科学技术,而科学之中亦蕴含着特殊的美和真,让学生在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好奇心驱使下收获了解后的喜悦,在通过深入学习科学之中的形态、秩序、节奏、运动、逻辑等蕴含的美的韵味,美育就是要通过特定的形式揭示科学之中所蕴藏的包罗万象的简约美、对称美、严谨美、逻辑美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科学之美,将知识建构与审美之趣结合起来。

2.从美育中引领学生的道德之“善”

思想道德与品格操守,是一个人言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优秀的道德素质,将“道”与“德”合起来。“道”是方向、是范畴,“德”是品德、是修养。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善恶,懂得是非,具有辨识对错的认知能力。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际上就是用优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要求来规范和化育学生,让学生能够遵守道德规范,能够做到自我约束,以善念、善行来践行美德。以美育德,引德向善,就是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中国美学强调会通万物的诗性思维,在诗意的心灵审美境界之中,打“通”个体与世界之间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通”使得时代新人能够将自己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并在伦理实践中自主建构“达”之境界。“达”意味着时代新人胸怀天下,具备优秀公民的大视野、大境界,并具备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相应的实践能力。美育在新时代就是要启迪学生由衷地向德、向善,让大学生能够从认识善、体验善、践行善中,获得优秀品德,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3.从美育中落实学生的素质之“美”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的作用,美育活动在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与建构优秀道德品格同时,也能够增强大学生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性素质的多层次素养,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社会适应素质、协调发展素质等多维度素养。从美育中挖掘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素养养成的元素,在审美认知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审美实践教育所构成的“知美-爱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内容体系统合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国防教育、人文教育、科技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有利于构建审美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在美育的教育进程中实现素质增值。

三、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1.搭建实践平台,打造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作为重大任务,要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和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构筑思政与美育融合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与美育的融合,重在搭建实践平台,高校要充分重视美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养成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建设能够将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各类平台,为学生搭建融合专业知识技能、学科理论知识、多种文艺创作实践活动平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学习基地,搭建美育服务志愿者平台,邀请德艺双馨的技艺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来校开展讲座、创作活动等,让学生从美育体验中增进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高校要构建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体制机制,通过具体的系列制度、措施使美育嵌入到思政教育中,用制度规范融合平台和融合行为,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合力的发挥。根据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和平台,积极创设包含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大平台和大格局。

2.挖掘美育素材,丰盈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美育的渗透要重视挖掘美学素材,将美学的相关素材融会贯通到思政教育之中,充盈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美学素材既包括美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也包括各类与美相关的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不停留在表象的认知和肤浅的形式,而是在真正的学习审美中掌握美学的认知技巧和深刻内涵。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诗词、中国传统山水画卷、中国传统经典名著、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水墨创作实践活动、风格迥异的各类园林建筑特色等,都是丰富的美育素材,大学生可以从这些优秀的美学素材中领略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体会艺术与现实充分融合魅力,并通过对这些美学素材的鉴赏与体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实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3.开展丰富活动,拓展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多样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在内容上与形式上,要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教育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契合大学生多元化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提升美育质量。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摈弃单一讲解审美理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美的事物欣赏中,运用所学的美的理论欣赏美、鉴赏美、享受美。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历史博物馆、文化艺术馆、革命纪念馆,常态化走进田园、山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学生有了直观的美的体验,才能让心灵得以陶冶。同样,审美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通过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丰盈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将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实践衔接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立体、更多样。再者,引入审美教育专题活动,以专项方式拓展美育内涵,如开展生态美学项目活动,围绕生态美学,鼓励学生去认识生态环境,了解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的原因,增强学生绿色观念,促进学生选择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

4.营造舆论氛围,提升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社会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要切实营造美育渗透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基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行教育,将蕴含美育元素的校园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融入其中。大力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建设美术馆、名师工作坊、文史馆、民族文化长廊、文艺实践传承基地等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体验、实践条件,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与思政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大力引进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项目与活动,积极推进大型书画展、传统技艺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雅艺术等进校园,与政府部门、行业部门、文艺部门等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进行联谊,促进美育与德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大学生充分感知艺术的辉煌发展成就和蕴含的道德之美。重视“互联网+美育”平台建设,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通过设立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为大学生推送各类传统手艺、思想文化、优秀传统等育人资源,在校园网络上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美育网络环境。

结语

美育的内涵是丰富的,美育的形式是多样的,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积极探索美育在大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培树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促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审美素养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格调和素质养成。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