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既能确保完善公共空间架构,也能基于个性化和人性化原则,创新中国化公共空间发展模式,使其满足不同大众的不同情感需求。从大众情感需求看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探究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思路,有利于公共空间的创新发展,也能基于大众情感需求构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大众情感需求;公共空间;人性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逐渐加快许多城市问题得以凸显,借助公共空间设计为民众提供舒适型服务,有利于城市发展。公共空间的优化和创新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不可否認现阶段公共空间设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缺少人性化特征,无法满足不同大众的情感需求,也无法真正发挥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创新设计既是公共空间长期发展所需也是国家发展所需,只有构建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才能有效凸显国家文明程度。
一、基于大众情感需求的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在基于大众情感需求创新公共空间设计理念,提升设计人性化的基础上,应保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基本要求,大众在公共空间内活动时,不受到威胁才能真正放松。公共空间因其公共性特征导致人流量较大,容易给人带来心理恐慌,因此应基于大众的心理需求强化空间规划和设计,既要确保满足大众的多元化情感需求,也要确保在发生问题后快速疏散群众才能提升安全性。与此同时,不同大众对公共空间的要求不同,为满足所有大众需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增加更多引导性指示牌。相关指示牌既能确保大众了解公共空间的不同模块,也能通过视觉引导或空间引导满足不同大众的不同情感需求,保证空间流通的立体性。例如,公共空间内部可设置相关休息区域,休息区域设立后可在不同地方放置指引地图或指示牌引导大众到休息处进行休息。
(二)整体性原则
大众情感需求本身具备一定复杂性特征,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保持整体性原则,既要确保公共空间内部功能的全面,也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有机整体,借助不同空间元素进行连接才能借助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助力空间一体化发展。虽然公共空间具备许多功能,但不能过度追求空间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其审美性和整体感。例如,公共空间设计时可营造系列性主题以此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满足不同大众的审美需求。借助鲜明主题凸显公共空间的功能,有利于完善传统空间布局,也能通过不同主体有机连接确保满足大众的视觉需求和情感需求。与此同时,公共空间设计时也要对服务设施进行优化,服务设施能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特征,也能确保公共空间提升服务力为大众带来更多便利,以此确保公共空间真正满足大众需求,也能基于大众情感需求,进一步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模式,助推公共空间发展。
二、基于大众情感需求的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思路
(一)促进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基于大众情感需求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应以人性化设计原则出发,既要保持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环保性,也要基于地域差异加强个性化规划。例如,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可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地貌因素、地域风俗习惯等相关因素,了解相关因素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加强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能提升资源利用率。例如,空间设计中对植物进行搭配时,可尽量保留原处的树木,并借助乡土植物提升空间设计的区域性特征。公共空间设计既要保持人性化特征,也要减少资源浪费,注重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基于区域特色合理化设计公共空间,并满足不同民众的不同需求。例如,公共空间进行水景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区域的水资源情况,既要提前设计循环利用装置,也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率才能使公共空间设计保持绿色性,实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赋予公共空间场所化精神
公共空间设计时,既要考虑大众的情感需求,也要综合考量城市精神文化,设计方案构建时需加强系统性考察,了解不同区域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以此构建适应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更有利于提升大众的接受度。我国具有众多民族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因此基于不同民族进行设计时,也要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在打造现代宜居城市时提升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例如,公共空间设计时,需保证其具有吸引力,既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要满足人们的多元化诉求,并为人们利预留合理的休息区域,才能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利用率,确保公共空间能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
(三)助力空间满足多元化诉求
公共空间设计时应以居民为出发点,既要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也要在项目规划过程中以大众的感受为设计要点,才能构建舒适性公共空间。例如,可引导大众参与公共空间设计,确保通过互联网了解不同大众的需求,并以此提升公共空间的服务力。与此同时,公共空间设计时也要提升精品意识,既要强化细节处理也要在配套设施和景观设计上增设不同设备才能完善公共空间环境,确保强化对不同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探究大众和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大众意见与建议的收集能满足不同大众的不同需求,也能提升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舒适性,确保公共空间在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便民度,以此提升大众对公共空间的满意度,可助推公共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我国公共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行人性化设计时要考量大众的情感需求,也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空间设计经验,并基于我国国情和民众需求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确保基于整体性原则对公共空间进行创新设计,并以此满足不同民众的不同情感需求。从宏观角度加强公共空间设计,有利于公共空间发展,也能在公共空间创新的基础上完善公共空间设计架构。
参考文献:
[1]郑宇,方凯伦,刘慧雯,谭俊杰,袁媛.新型社会治理下的第三方组织参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思考[J].规划师,2021,37(22):80-85.
[2]张纪军,孙昕,苗萍.周秦汉唐文化在西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7.
[3]汪科,邵滢璐,李昕阳,王伊倜,叶青,王雅雯.基于城市设计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施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4):82-89.
作者简介:
刘兰(1990.3),女,汉族,重庆人,学历:博士在读,从事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