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6-11 18:48刘鹏伟刘冬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刘鹏伟 刘冬梅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小学阶段,就是对其进行价值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段。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师、课程等方面为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参考性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研究工作事业的发展重心,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文化全面纳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1],2021年初,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进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2]。另外,2022年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专门在总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汲取党史、新中国史等作为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说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其重要意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融入[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是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方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和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这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小学素质教育阶段正是对其进行价值理念、世界观、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刻,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

(二)有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指人们在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等领域对落后的思想、事物进行淘汰,从而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基本阶段,更是一个少年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萌芽的黄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社会人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现有的知识产生质疑,从而促使学生去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疑惑。例如,在讲授《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的“阅读角”部分时,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十二生肖”有哪些,但不知道它们的由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将此作为课后拓展作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培养。

(三)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课标》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教学要立足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更需要具备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的专业型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状剖析

(一)学校没有足够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笔者通过与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际上是被边缘化的。一方面,学校没有重视该课程,往往会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教授该课程,在其固定思维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被理所当然地当成一门不重要的课程。调查发现,该课程的教师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职的,所以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会放在自己的主要科目上。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时只要达到教学指标,完成考试任务即可,对于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没有给予过多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精心钻研,去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将其用学生最能够接受,最容易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学习。目前由于兼职教师将更多研究精力放在自己的学科上,加之本身就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微,对其内容也理解得不够透彻,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呈现给学生,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始至终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

(二)缺乏对口专业的师资队伍

笔者发现在目前的小学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多不是思政学科或学科教学(思政)等相关专业毕业,并未经过系统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学习;也有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培训,导致他们对该科目的育人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在讲解传统文化的时候,则容易上成一堂口语交际课、阅读课等,整个课程就会从原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演变成工具性的学习。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培育专业师资力量,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经常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对于教学来说,亦如此。学校选聘专业的教师承担学校的主要教学工作,为的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加强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对于学校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以及小学德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宏观上来看,教育部门、各小学要扩大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招聘力度,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到小学,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去教授该课程;从中观角度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德育专业,招收德育方向的师范生,从专业层面去培养专业的人才;从微观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有优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一般的文化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方方面面,教师只有花时间认真钻研优秀传统文化,认真钻研教材中的相关部分,才会在德育课堂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二)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好“课前”、“课中”和“课后”

1.课前延伸,搜集“鲜活”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关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材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有限,如何将仅有的教材内容,上得更加生动活泼,除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考察教师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即备课能力。笔者选取了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进行梳理,(见表1)

由此可见,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传统文化包含了传统礼仪、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单元呈现了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内容,每部分内容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所给主题,进一步了解教材,深挖其隐藏的含义。同时通过备学生,把学生已有经历、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作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导入课堂教学,与教材紧密结合,更好地为教學服务。

2.课内探究,创设“灵活”情境

(1)创设情境、趣味导课

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导课,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感知感悟。例如在教授《奇妙的节日》这一内容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借助教学媒体,首先播放划船的声效,让同学们去猜: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觉得会是什么?会发生在哪里?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播放赛龙舟的视频,大家观看完毕后,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追问:“视频中展示的是为了庆祝哪个节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只“带耳朵听”,而是要全身心参与。

(2)合作探究,互助提高

《课标》中明确表示,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避免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4]。《指南》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主要以启蒙教育为主[5],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多种合作探究活动,从而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3)巩固检测,达成目标

巩固检测是完成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解决问题、自我展示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执教《我们当地的风俗》中“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一课时,多媒体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们思考:“这张地图是我们刚刚所看到的,你能不能找出我们刚刚所讲的这些风俗分别来自于地图上的哪些地区呢?”同学们可以用事先准备的图片在地图上面张贴,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教师在学生比赛结束后进行知识延伸并展开讨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节日风俗呢?谁来说一说?”这样不但能够拓宽学习面,还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3.课后提升,布置“生活”作业

道德与法治教学单凭课堂的时间只能起到走马观花的作用,因此必须扩展到课外,在课堂教学之后再设计拓展延伸活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体认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实践:(1)了解身边有哪些节日风俗;(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课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以上内容呈现出来。通过课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而且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还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01-25)[2020-12-22].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

[2][5]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4]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基础教育课程.2021(4).

作者简介:

刘鹏伟(1996.1---),女,汉族,山东潍坊,在读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德育方向)。

刘冬梅,女,汉族,江西宜春,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南宁师范大学初教院,南宁师范大学长岗校区。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