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赛赛 钱肖妤
ABB式词语作为一种不完全重叠形式,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的书面与口头使用之中,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种词群,人们也对其展开过各种分析与研究。然而,在各类研究中,“A乎乎”这一词群由于其搭配的广泛性、表意的不明确性及其他多种原因,使学术界在研究ABB式词语的过程中,往往只对“A乎乎”类词做简略论述,并未开展深入全面的探讨。现有的关于“A乎乎”类词的研究成果在量级比较、感情色彩及语用现状方面仍存在较多纰漏。因此,本文意在对“A乎乎”式词语从以上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讨论,寻求“A乎乎”类词语的更多特性。
一、“A”与“A乎乎”的量级比较
不少学者曾指出,语言的重叠现象体现出某些意义,其中包括程度的变化,即量的变化。李宇明指出,作为人类认识和叙述世界的重要范畴,事物、事件、性状等无不含有“量”的因素,量的因素经整合形成“量”,以反映客观世界。这种“量”不可避免地被投射至人类的语言上,形成“语言的量范畴”这一概念。同时,以是否包含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因素为标准,语言世界的“量”被划分为主观量与客观量。此处的量级比较,即以主观量为讨论对象。
学术界对重叠式形容词的量性特征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重叠式形容词并不完全表示量的增加,陆镜光在举例说明不同语言中指大的重叠现象的同时,指出汉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既可以指大也可以指小。另一种则认为,形容词的重叠的基本义为加大量,Lakoff and Johnson有“形式越多,内容越多”一说。这两种观点分别对应了戴丽君在研究中提及的“A乎乎”既可表示少量,也可表示多量这一说法以及肖湘维认为的“A乎乎”的重叠式基本都是强化意义。笔者更倾向于前者的观点,并认为,除“A乎乎”既可表示少量,也可表示多量的情况外,还存在一部分“A乎乎”之于“A”未有量之变化的情况,即“A”“A乎乎”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量级关系。在此,笔者对“A”与“A乎乎”这一组彼此关系密切、又具备一定规律性的词进行量级比较,加以论证说明。
例1:上午天气不大热,她携个竹篮子,去麦田,园林,或是草原上割猪草,返家時定必是累累的一大篮。(杨志粹《外乡人》)
例2:晚上,Jerry和郭燕是同床的,Jerry热乎乎的体温,透过那雪白的毛发,传导到郭燕的身体,使她睡得更加安稳。(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由《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七版)查得,热的基本义为温度高,即例1中“热”的含义。例2中的“热乎乎”表示身体体温的暖和,也有温热的意思,此处的“热乎乎”相较例1的“热”,表现出量的变少、程度变低。再如:
例3:艺人尽可能采用新锯下的木料,因其质软而易雕。(梁宇《非洲艺术的瑰宝》)
例4:窖底下还垫了一层二尺多厚的干草,软乎乎的。(丁继松《窑林密鹿》)
例3中的“软”和“硬”相对,指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受力后易变形。例4中的“软乎乎”义为软和,相比较例3量多、程度高。这两例呈现的情况与例1、例2的情况相反。
例5:从十六岁,我就想结婚。可是我遇见的男人都是又胖、又老、又蠢,不过他们有的是钱,不然就是追欢寻乐没有头脑的年轻人。(林语堂《京华烟云》)
例6:王书记旁边,坐着一位中年陌生人,从脸上的颜色看,他的营养是很好的,胖乎乎的圆头上,扣着一顶栽绒帽儿,带毛领的列宁式棉袄,脖颈衬着红蓝各半的两色围巾。(陈忠实《立身篇》)
例5中,“胖”义为脂肪多、肉多,例6中的“胖乎乎”义为形容人肥胖,较“胖”未有明显的量上的增加。
笔者对常见的“A乎乎”类词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在分析的30个词中,相对“A”具有加大量的“A乎乎”有12种,具有减少量的“A乎乎”有3种,无明显量上变化的“A乎乎”15种。由以上分析可得,大多数的“A乎乎”相对于“A”具有加大量的意义或是差别不明显,存在少部分具有减少量的意义。因此,“A”“A乎乎”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量级关系。
二、“A乎乎”的感情色彩
学界公认ABB式形容词具备相应的感情色彩,但由于“乎乎”这一词缀趋向无意义,“A乎乎”类型词语的感情色彩存在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大部分“A乎乎”的感情色彩趋向于“A”的本义所呈现的情感色彩,如:
例7:身上还都是臭乎乎的,也许一辈子都没洗过澡……(马佳《神葬》)
例8:小石匠骂着往铁匠炉所在的桥洞里走。一股脏乎乎、热烘烘的水泼出来,劈头盖脸蒙住了小石匠。(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例9:父亲看到最西边两个队员,一个含着土枪口,后颈窝那儿,烂乎乎一大片,像一个捅烂的蜂窝。(莫言《红高粱家族》)
在上述三则例句中,由于“臭”“脏”“烂”本身带有贬义,“臭乎乎”“脏乎乎”“烂乎乎”也因此呈现出贬义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语还有“瞎乎乎”“呆乎乎”“闷乎乎”等。胡双也曾提出,对于词缀意义虚化的词,其感情色彩由人们对词根A的整体认识和联想而赋予,这与笔者的观点一致。同时,其中还存在一部分词根A并无褒贬含义的“A乎乎”类词。它们未表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如:
例10:黄乎乎一片,全是肥得冒油的蘑菇。(王世阁《在长白山森林里》)
例11:不料,她刚冲上前几步,冷不防一脚踩着一段软乎乎的东西。(忻趵《会说话的白兔》)
例12:豆包是黄粘米磨的细细的面,捏上一撮紫乎乎的小豆粒,宽裕的,帮衬上墨绿的酥子叶,紧巴的,也铺一片嫩绿的白菜片子。(魏艳《女孩儿》)
在以上这些例子中,“黄”“软”“紫”本义并不具备任何褒贬色彩,因此,此类“A乎乎”趋向中性意义。在“A乎乎”词群中,这一类词占很大比例,类似的有“白乎乎”“圆乎乎”“粘乎乎”等。
此外,“A乎乎”类词的感情色彩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对比例13与例14,可以清晰地看到语境对“A乎乎”类词感情色彩的影响。
例13:从外表上看来多少有点儿傻乎乎的罗伯特先生,一贯谨小慎微。(高越《健身房里的秘密》)
例14:她呀,真是个傻乎乎的小荣荣!(刘岩《一群快活的“小狗崽”》)
“傻”的本义为头脑糊涂、不明事理,含贬义。例13中的“傻乎乎”表现出对罗伯特先生的贬低之意,与“傻”的本义感情色彩一致。而例14中的“傻乎乎”在语境中带有褒义色彩,呈现出喜爱的情感。再如例15与例16:
例15:她们个个长得毛茸茸,胖乎乎的,十分活泼可爱。(耿守忠《银银和白白的新生活》)
例16:一进门,老头儿第一句话就是:“你那不着调的二儿子给你添个孙子了,肥头大耳的,胖乎乎的,一哭起来。好象……兵吹洋号似的!”(李克异《历史的回声》)
例15中的“胖乎乎”体现出她们的可爱,带有明显的喜爱之情;而例16中,老头儿话里的“不着调”“肥头大耳”“好象……兵吹洋号似的”等语境体现出老头儿对小孩的厌恶,这句话的语境带有贬义色彩。此处的“胖乎乎”显然受到语境的影响,呈现出贬义的感情色彩。
例17:他那毛乎乎的双腿盘在草地上,形成优美的曲线,显得威严而不失闲逸。(肯尼斯·格雷厄姆《杨柳清风》)
例18:这地方所有的树木都长出一副拼命挣扎的样子,有的明显地扭曲了,有的布满了黑色的、毛乎乎的节瘤,或者长着阴沉沉的、灰色的球果。(帕特里克·怀特《人树》)
再比如在例17中,“毛乎乎”一词本义为长毛的样子,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属于中性词。而受到语境影响,例17中的“毛乎乎”带有褒义色彩,表现出描写对象威严、闲逸的形象,而例18中的“毛乎乎”一词则让人感到阴森可怖,带有贬义色彩。
由此可见,大部分“A乎乎”的感情色彩依附于“A”所呈现的情感色彩,但“A乎乎”类词的感情色彩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三、“A乎乎”与“A呼呼”的混用
由于“A乎乎”运用的广泛性以及与“A呼呼”形近音同的特点,“A乎乎”与“A呼呼”二者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混用或是误用的情况。笔者对现代汉语中的“乎乎/呼呼”混用现象进行了初步统计,常见的有“气呼呼/气乎乎”“热呼呼/热乎乎”“暖呼呼/暖乎乎”“黑呼呼/黑乎乎”“傻呼呼/傻乎乎”“软呼呼/软乎乎”“胖呼呼/胖乎乎”等混用現象,但只有少数词,如“热呼呼/热乎乎”“暖呼呼/暖乎乎”等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明确表明可以混用。那其余的存在形式是否可行,要更好辨析二者,必须从“A乎乎”与“A呼呼”的词源着手研究。针对“A乎乎”的起源,叶双曾提出过两种设想,一种可能为“乎乎”是古汉语中“乎”的重叠,另一种则是“乎乎”作为“呼呼”的异形被使用。经过研究,笔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现代汉语认为,“呼呼”作为象声词,通常用于形容风声、鼾声等,在“气呼呼”中,“呼呼”具有形容呼吸急促的拟声意义。我们发现,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使用“A呼呼”的情况,而较难寻找到“A乎乎”的使用例子,仅有少许“A乎”存在。例如:
例19:气呼呼的仗剑来砍,恶恨恨的火焰飞腾,复来战广成子。(《封神演义》)
例20:沙僧气呼呼跳出水来,见了行者道:“哥哥,这怪物无礼。”(《西游记》)
例21:城里边有一座极大的高桥,一个半老的人,挑了一担黄呼呼稀流薄荡的一担大粪,要过桥来。(《醒世姻缘传》)
例22:其妻扭黑的头发,白胖的俊脸,只是一双扁呼呼的大脚,娘家姓罗。(《醒世姻缘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时,“呼呼”不仅用于描摹声音,并延伸出“黄呼呼”“扁呼呼”等描摹形态的词语。结合古代汉语中缺少“A乎乎”类词的情况,可推出以下设想:在最初时,只存在“A呼呼”而不存在“A乎乎”,同时,“A乎”以短句的形式存在,“A呼呼”与“A乎”相互独立;在语言的发展与使用过程中,“呼呼”的拟声意义逐渐弱化,实际意义逐渐虚化,并引申出描摹状态的意义,出现了“黄呼呼”等词;由于“乎乎”与“呼呼”形近音同,“A呼呼”又被误写作“A乎乎”;于是“A乎乎”作为一种词群开始流传。其词缀“乎乎”意义甚微,因此,它的搭配范围极广。故“A乎乎”与“A呼呼”的混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历史渊源,笔者认为,只要符合描摹状态的语用特征,混用是可行的。
此外,可以看到,随着“A乎乎”这一词群的搭配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常见的“热乎乎”“黑乎乎”之外,也有“紫乎乎”“绿乎乎”“刺乎乎”等新词出现。这些新词大部分起到描摹状态的作用。笔者认为,它们的出现既符合“A乎乎”的语用规范,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合理现象。
四、结语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得出,在量级比较方面,“A”“A乎乎”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量级关系;而在感情色彩的表现方面,“A乎乎”存在感情色彩,且情感色彩指向“A”本身,但“A乎乎”的感情色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容易受语境的影响。另外,“A乎乎”类词呈现出了其搭配的广泛性。事实上,“A呼呼”与“A乎乎”的混用现象和“A乎乎”这一词群的扩大,都符合语言的发展趋势。但即使是在语言自身发展的大趋势之下,人们依然须以其构词法为准则,对“呼呼/乎乎”的使用进行必要的规范。
注释:
①下表中,“+”表示加大量,“-”表示减少量,“/”表示在量上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主观量的成因[J].汉语学习,1997(05):3-7.
[2]陆镜光.重叠·指大·指小——汉语重叠式既能指大又能指小现象试析[A].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C],2000.
[3]戴丽君.谈A呼呼与A乎乎[J].今日科苑,2008(10):236.
[4]肖湘维.“X乎乎”的“大三角”考察[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1):174-178.
[5]董雪松.ABB式形容词主观化及其量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3-118.
[6]胡双.现代汉语ABB式形容词的色彩意义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3):153-156.
[7]叶双.双音词“X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考察——兼论“乎”的词缀化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虞赛赛,女,本科,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瑞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学;钱肖妤,女,本科在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