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从华 王海军
2013年,襄阳市启动首批“襄阳隆中名师·×××工作室”评选,2017年增设名班主任工作室评选,2019年加设隆中名校长工作室评选。截至目前,襄阳市有市级“三名”工作室120个、湖北名师工作室15个、教育部领航工程校长工作室1个。这些工作室在良好的教师研修生态中如森林里的蘑菇成片生长,充分发挥了区域名师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修实体。名师工作室如何常态优化、高效运行?如何进行机制与模式创新?如何萃取和推广成果,打造特色品牌?如何对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进行有效地管理、服务与评价?襄阳市以名师集群发展为抓手,依托市级名师工作站建设,对此进行了深度研究与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新样态。这种探索对于全面推动本区域名师集群式发展,落实本土教育名家培养,探寻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规律和路径提供了有益经验。
南半球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创建于2019年12月的襄阳市名师工作站让本区域的众多名师结成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引发了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的“蝴蝶效应”。
一项决策,引“蝴蝶”化茧而出
名师队伍是引领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助推教师团队成长的重要力量与宝贵资源。纵观当前包括襄阳市在内的各地现状,名师的发展有四种常见的样态:一是教师自发自觉,个人主动谋求发展;二是师徒青蓝结对,名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三是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发挥“领头羊”和“排头兵”的作用;四是建立名师发展共同体、城乡名师联盟等。前两种模式规模效益偏低;第三种模式较普遍,大多以某所学校或某门学科教研组为实体,引领辐射效应不强;第四种模式虽然重视跨学段、跨区域名师的资源整合,但组织形式较为松散、自由。可見,现阶段区域名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成功经验比较欠缺。
为了突破“一枝独秀”“各自为阵”的名师工作室发展瓶颈,更精准地管理与服务名师,更好地彰显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助推教师队伍整体稳步发展,2019年,襄阳市教育局在原党组书记、局长程敬荣的带领下推出一项决策:将全市136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工作室(68个隆中名师工作室,13个隆中名校长工作室,39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5个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教育部领航工程校长工作室)组建为襄阳市名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名师工作站”),在区域内推进名师集群式培养与抱团式发展,对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考核评价等进行深度探索与实践。
在名师工作站的统筹协调下,各市、县(区)成立了12 个名师工作联络处。依照全体名师均需“入室进站”的原则,全市在职在岗的80余名特级教师,以及400余名隆中名师、名校长均申请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加盟其他工作室,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网络。以名师工作站为载体的名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培养机制由此诞生。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名师工作站团队互助、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运行模式已然形成。名师工作站通过共同的发展愿景,促进名师专业成长共生圈的形成;通过有效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名师研训共同体,打通学科、学段及区域间的壁垒;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目标规划和运行机制,推进名师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举措,影响和带动了区域教师群体的快速、良性发展,营造了名师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崭新局面,彰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三团两通,为“蝴蝶”丰满彩翼
如何让名师工作站高效运作?襄阳市教育局筹划建立了“三团两通”平台,搭建起名师工作站的“四梁八柱”。
为加强学段、学科整体育人合力,襄阳市教育局建立了由24位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组成的“三团两通”服务平台,使名师工作站有了完备的组织架构。“三团”即隆中名师团、隆中名校长团和名班主任团,“两通”指各学科的学段贯通、各学段的学科融通。“三团两通”服务平台将全市的“三名”(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进行整合,形成了服务管理共同体、研修学习共同体,使各级各类工作室结成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名师作用,加强了整体育人合力,引导和激励各级名师及骨干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名师工作站的设立改变了现有名师学习、成长和发挥功能的运行格局,实现了名师工作室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开创了具有襄阳特色的名师成长与管理、培训范式。
在名师工作站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级各类工作室强化互动,聚焦课题研究、教学主张探究、教学研讨、校长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打造名师研训共同体,整体推进名师集群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名师工作站建设启动以来,工作站下辖的100多个省、市级工作室先后举办了近千场高层次的研训活动,惠及城乡中小学教师约12万人次。全市各级各类工作室联袂互动,发挥了“1+1>2”的效应。
在贯彻落实“学段贯通,学科融通”方面,名师工作站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悄然引发了全市工作室培训理念与形式的变革。如“隆中名师姚献丽、王艳红工作室思政课‘小、初、高一体化教学’”专题培训活动,借助“三团两通”平台开展学科、学段贯通及学段、学科融通一体化教学,并运用新媒体资源设立了三个分会场,使两地四处教师同步参与培训;隆中名校长李静、隆中名师姚献丽工作室开展的“人民政党为人民”主题统摄下的小、初、高政史一体化教学培训,把党史宣讲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两门学科、三个学段的内容,以四节紧密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公开课呈现出来;东津新区教育教学服务周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送教模式,通过学术报告和观课、议课有机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覆盖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发挥了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引领和帮、带作用;襄城区名师联络处分阶段举办了四次幼小衔接研训活动;整体数量较少的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创设契机,多次联合举办培训活动,积极探索新中考、高考背景下小学与中学体育训练与测评的衔接。
在名师工作站的主导下,各级各类工作室携手开展活动蔚然成风。大量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以导师、顾问的身份介入其他工作室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科贯通和学段融通教学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深度共享。
四职五能,帮“蝴蝶”引路导航
为充分体现引领作用,名师工作站精准定位,认真履行“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探索名师成长路径和密码;扎实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努力构建工作室评价体系”四项职能,明确名师工作室研修“路线图”和时间表,跨区域组建研究团队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此外,名师工作站还通过举办教研沙龙、开设名师大讲堂、组建名师名校资源平台、出版专著等形式,帮助名师提炼、共享、推广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和方法。这些举措,让对全体名师和工作室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的构想得以实现,让名师的成长更有规划和梯度,让“传、帮、带、督、导、评”为一体的名师管理模式得以形成。
名师工作站的倡导者、襄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伍倜提出,“五能”指名师工作站发挥的名师之家、名师诊所、名师俱乐部、名师加油站、名师大舞台五项功能,旨在对全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及其工作室进行全面的服务与引领。其中,“名师诊所”是一项全新探索。依托“名师诊所”,名师工作站对部分新增设的工作室和新评选的主持人,适时给予必要的诊断和帮扶。如把脉问诊,倾听新秀名师的疑难、困惑,为他们提供理论培训、问题咨询,向他们传授经验;引介专家,对工作室活动给予顶层设计、方案修订、过程追踪等技术支持。“名师诊所”除了发挥彰显名师优秀的人格特质与价值取向,成就其特色鲜明、科学前沿的教育思想等功能,还帮助他们打造专业名片。如襄州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小平与名师工作站数位专家多次互动研讨后,提炼出“Ran数学”教学主张(“Ran”蕴含着“自然、点燃、浸染、冉冉升起”之意。具体而言,从学科视角,遵循自然的教育教学规律;从教育视角,点燃生命的智慧火焰;从专业视角,浸染先进的数学理念;从成长视角,强调学生通过“自然、点燃、浸染”理念指导下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学会学习,成长为冉冉升起的学习之星)。
名师工作站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襄阳市教育局通过名师工作站组织的三年任期考核,科学诊断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的不足,并归纳出三个典型问题:名师自我发展内驱力不足;促进名师内涵發展的环境支持不足;激励工作室持续发展的竞争与保障机制不足。这些来源于实践的诊断结果,对于改革与完善襄阳市名师队伍的管理与考评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大宗旨,助“蝴蝶”振翅飞舞
名师工作站从建立之初便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追求,时刻秉承并充分发扬“六个宗旨”。
一是示范作用,即鼓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在学科教学领域当标兵、做示范;二是引领作用,即要求各工作室团队要发挥学科教学的集体优势,对一线教师开展专业指导和技能示范,在教学前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团队的特色品牌;三是辐射作用,即鼓励工作室主持人不仅要带好队伍、抱团发展,还要从区域名师发展为在全省、全国有知名度的教育专家;四是孵化作用,即要像孵化器一样,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破茧化蝶,成为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五是科研作用,即发挥团队力量,聚焦课程改革,聚智课题研究,聚力科研成果,增强对学科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和教育艺术的研判与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工作室积极申报并承担各级别课题研究工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教育主张、教学风格、教学范式,指导区域教育教学实践;六是帮扶作用,即倡导勇于担当、着眼大局的观念,让名师工作站中的每个工作室对口帮扶一所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共同打好襄阳市教育扶贫攻坚战。
六个宗旨中,发扬“帮扶作用”被列为名师工作站的重点目标和首要任务。为确保落实,工作站出台了多项举措,如动员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签订“教育帮扶协议书”、认领2~3所农村薄弱学校作为帮扶对象、组建城乡学校联盟等。这些举措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形成,破解薄弱学校“学生教不好、教师留不住、质量上不去”的现实问题。城乡学校联盟深入课堂一线走访教师,针对薄弱学校的“需求订单”,广泛开展工作室与帮扶学校之间的同课异构、同构、续构活动,同时突破时间、地域限制,大胆创新帮扶手段。如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搭建“1+N”网络课堂平台,将工作室作为主讲课堂,与帮扶学校教师“齐备一节课,同上一堂课,共教一个班”;依托“腾讯课堂”“乐课课堂”等直播媒体,开展“一课双师”同步课堂,实时进行互动教学,缓解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拥军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要求市名师工作站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为基础,以工作室为实体,以“三团两通”为平台,进一步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刘从华,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王海军,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