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准考证

2022-06-10 08:23中国国家博物馆
领导月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准考证成长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者按:2022年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大会发来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同日,广西新闻网公布“遇见广西好书”2021年评选活动结果,入选2021年“遇见广西好书”的图书有“广西文化”丛书、“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问道马克思》、《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等12种图书,本刊摘录《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中的一篇文章,以飨读者。

《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批1977年高考准考证,这些准考证来自全国各地,均为纸质,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种多样。与今天那些设计精美的准考证相比,它们的式样、印刷和制作都很简陋,只包含了考生照片和一些必要的信息。

这张准考证的主人名叫刘学红,1975年她高中毕业的时候,中国停废高考已经快10年了。1972年,大部分高校恢复招生工作,仍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上大学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1973年也曾一度恢复文化考试,辽宁省兴城县知青张铁生在考试中交了白卷,当年的文化考试全部作废,此后高校招生继续实行群众推荐的方式。

刘学红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

被时代裹挟着的刘学红,高中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1976年3月,她来到北京市密云县(现密云区)高岭公社四大队插队。最初,她满怀憧憬,幻想着凭借自己的热情、知识和能力,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然而在当时的农村,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是劳动力,知识、才华与体现一个人价值回报的工分无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最初插队时的激情和热情开始慢慢消退。

1977年8月4日,刚刚复出不到一个月、主动请缨分管科技与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就在北京饭店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3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会上,与会人员一致呼吁,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主张立即恢复高考。8月8日,座谈会结束,邓小平总结发言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他说:“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根据座谈会的意见,教育部于8月18日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求报告》并获批准,拟定将高等学校招生时间推迟到第四季度,录取新生于第二年2月底前入学。8月13日至9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转发该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该意见废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招生办法,对1977年高校招生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录取比例,扩大招生范围,为广大的社会知识青年上大学创造了条件;放宽招生年龄、婚姻限制,为“老三届”学生(指1966—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特别是大龄下乡青年上大学制定了特殊政策;修改烦琐的政审条件,实行择优录取。

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正式公布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这一消息给数千万彷徨中的中国青年带来了希望,在人才选拔的竞技场上,所有人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曾经无法选择的一代人,有了公平竞争、改写人生的机会。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多万名考生带着他们得之不易的准考证纷纷走进考场。因为十多年的积压,考生中很多人是夫妻、是师生,甚至是父子,年龄最大的已经37岁。由于考生人数大大超过预期,印刷试卷的纸张准备不足,中央便紧急调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印刷用纸来先行印刷考生试卷。刘学红在选择专业时,为了易于被录取,她放弃了曾经喜爱的物理专业,改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她觉得当记者也是一个符合自己天性、能够干出成绩的理想职业。刘学红参加的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她从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写起,讲述了一年来自己在林业队与贫下中农一起开山造田,修建大型现代化果园的亲身经历,得到99分的高分,成为恢复高考后北京市首个文科状元,如愿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录取。

那一年高考的录取比例为29∶1,最后有27万多名考生同刘学红一样幸运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半年后的1978年夏天,国家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一次又有610万名考生报考,录取40.2万人。两级大学生同年入校,同年毕业,这种现象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少有的。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受益者,1977级和1978级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可复制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求学之路,几乎同步于筚路蓝缕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份历史的馈赠赋予他们独特的理想信念。这些年轻人自觉肩负起兴国的使命,在大学里如饥似渴般刻苦学习,逐渐成长为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栋梁之材。作为他们中的一员,1982年刘学红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98年她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络版。两年后她又创立中央级新闻媒体中首家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媒体网站——中青在线,并担任总经理,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努力。

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目前已有2.4亿人参加高考,培养出超过1.3亿名高校毕业生。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准考证早已从一张票据大小的手写卡片发展到信息完善的打印版,从黑白照片发展到彩色照片,从简单防伪发展到条形码、二维码防伪。不过,和刘学红一样,很多当年的亲历者依旧珍藏着1977年冬天的那些简陋的准考证。在纪念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刘学红将它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2007年7月10日下午两点,当我把写着我的名字、印着‘100198’报名号的‘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交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原)藏品保管二部征集室的工作人员收藏的时候,内心充满着一种幸福和感激之情。从这个时候起,这张30年前的小纸片开始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成为当代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转折和发端的真实见证。”

猜你喜欢
准考证成长史
我的阅读史
高考准考证7大作用
世界杯也是一部“中国制造”成长史
初见其欢 九处不厌 一个记者九年成长史
“忘带全班准考证”倒逼准考证实现无纸化
关于2016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准考证下载打印的公告
“口”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成长史
猫咪成长史
一个人的成长史
临考三字经 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