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曲艺文化传承生态现状与重构

2022-06-10 19:33曹波杨宇琪
民族文汇 2022年23期
关键词:曲艺东北时代

曹波 杨宇琪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文化传承格局逐渐形成,而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传承困局。二人转作为东北曲艺文化的代表也遇到了传承困境,在传承生态方面呈现出民间性、地域性和无序性等地方曲艺文化传承的总体特点。这给新时期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困难,具体表现为传承力量后劲不足,传承内容脱离时代,传承手段滞后单一等。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机遇,从传承模式、传承内容和传承路径等方面实现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突破与创新值得深思。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地方曲艺文化;文化传承生态;二人转

二人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与百姓的生活高度结合,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二人转艺术作为东北曲艺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东北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智慧,在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探究东北二人转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策略,对于传播东北曲艺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东北曲艺文化传承乃至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一、东北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整体特点

(一)民间性

二人转起源于民间,起初是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的消遣,后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样式,多由民间团体组织演出,因此其传承带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和民众自发性特点。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保护二人转文化的政策,但多为指导性文件,很少出现完全为了传承二人转文化而存在的非盈利性官方表演团体。以吉林省会城市长春市为例,当地人看二人转正戏多选择吉林省桃李梅大剧院,该剧团由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组成,虽表演水平高超,但也是民间性质团体。另有百姓熟知的剧院为长春东北风大剧院、和平戏院、刘老根大舞台等等,这类在表演中带有脱口秀和杂技等性质的新型二人转剧院,其演员也多为民间艺术团体成员。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二人转还是新型二人转,都以民间团体为主,官方在二人转发展中的参与度较低,仅仅停留在指导和管理层面。由于缺少官方力量的加入和引导,导致东北二人转在演出内容、演出题材和演出风格等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很难进入社会主流,甚至走向了趋俗性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破坏了二人转的表演生态和传承生态,增加了二人转的传承难度,从而使二人转文化囿于东北这一特定区域而难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影响。

(二)地域性

东北二人转的民间性特点使其更易于接近普通民众,但与此同时,受地域文化和地域方言的影响,东北二人转在演出内容、演出题材和演出风格等方面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给二人转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限制,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以二人转知名剧场“刘老根大舞台”为例,目前“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长春、哈尔滨设有多家剧场,在东北地区以外的城市如北京、天津、泰安等也设有分剧场,但数量很少。虽然如今新媒体的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其主要观众群体仍然局限于东北地区。

(三)无序性

在新媒体时代,东北二人转所呈现出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特点,又给其传承生态带来了无序性的特点。这种无序性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组织架构和传承机制等层面。

首先,传播既是传承的重要目的,也是传承的主要路径。传播主体和传承主体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当前时期,新媒体最大化地降低了用户的表达和技术门槛,将传播成本降至最低,同时也极大地突出了公民个体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时代境况下,新媒体中的二人转文化传播主体的构成也变得十分复杂,既有专业演员和专业的表演机构全力投入,也有不少非专业演员充斥其中;既有爱好二人转艺术的民众热心参与,也有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者投机取巧。这种情况给进而给二人转文化传承主体的确认带来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难度,给传统地方曲艺开拓了一条数字化传承的新路径。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的缺陷也给地方曲艺的数字传承带来了副作用,使组织架构面临着无序发展的局面,造成地方曲艺数字传承质量良莠不齐,传承效果较差的缺陷。二人转作为东北地方曲艺的代表,也存在这些缺点。

另外,二人转在传承机制上也较为散乱,在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各个层面都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以目前流行的抖音、快手等 APP为例,二人转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已成为二人转演员发展副业、剧院实施营销的手段,以及二人转业余爱好者的个人消遣。这种情况使二人转文化传承既缺少正确的传承动机,也没有合适的传承机制,从长远来看,对二人转传承生态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二、新媒体时代东北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给文化传承和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改变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格局。在新媒体时代,新兴文化开始大放光彩,而一些改变较慢的传统文化则受到了很大冲击。东北二人转作为传统的民间曲艺样式,也面临着传承困局。首先是作为新时代主力军的青年一代对二人转等地方曲艺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二人转出现观众群体固化萎缩和传承断层的局面;其次,二人转艺术未能与时代融合,内容守旧,创新不足,陷入发展困境;最后,二人转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市场,导致商业化气息浓厚,缺少长期有效的良性发展渠道。

(一)传承面临断层,呈现“老龄化”趋势,传承力量后劲不足

“非物質文化遗产将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为了活态的文化保护”。因此,是否能实现二人转艺术的活态传承,拥有传承人才至关重要。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只依靠书本和音视频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东北二人转艺术蕴含的众多技艺需要一代代的传承者薪火相传,才能实现活态传承,但现实却难如人愿。东北二人转在人才培养上面临重重压力,主要表现为传承链断层,呈现“老龄化”趋势,传承力量后劲不足。

首先,二人转的观众群体老龄化趋势逐年加深,支撑二人转传承的动力日渐消退。现有二人转观众群体中,40岁以上的人群超过100,且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这说明超过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是二人转艺术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对二人转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整体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形成,百姓的娱乐生活和娱乐手段更加丰富,二人转这类传统的地方曲艺很难在数字平台上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年青一代作为数字平台的主力军,多倾向于追赶潮流和时尚,对传统戏剧艺术兴趣不高所致。

其次,当前二人转的传承主体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年轻血液补充不足,使传承面临断层的局面。在二人转艺术领域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对二人转的关注程度高于总体水平,而20至40岁的青年群体对二人转艺术的关注程度则远低于整体水平。结合二人转艺术传承人现状可知,二人转艺术优秀的传承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

此外,东北二人转还面临着后进学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动机不纯等问题。现有资料显示,与其他地区的地方曲艺培训学校相比,东北地区存在二人转艺术培训学校数量多,但传承效果差的现状。原因正是作为传承二人转艺术生力军的学员,对二人转艺术传承缺乏能力与热情,很多人仅仅将二人转艺术作为一种赚钱手段,从而增加了二人转艺术教育的情感障碍,拉低了培养的效果。随着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的离世,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一些经典唱法也只能见于书面材料。因此,能否实现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活态传承,培养优秀的青年传承人才至关重要。

(二)传承内容陈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东北二人转艺术传承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众多前辈艺术家创造了许多经典曲目,流传至今,但二人转的演唱曲目在当前阶段缺少创新,新曲目乏善可陈。如今在各大剧场演出的仍然是《小拜年》《回杯记》等经典曲目,与新时代内容相结合的演唱曲目较少。与此同时,一些二人转演出中夹杂着流行歌曲的演唱,却自称为“新型二人转”。这种杂糅式的“二人转”失去了传统二人转的经典样式,用现代流行歌曲来博取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利于传统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因此也未能获得观众和二人转表演者的广泛认可。另外,二人转的经典曲目相对较长,唱完全套的唱词多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且内容守旧,过于地方化。现代年轻人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快节奏的信息处理方式,对这些过于冗长的内容缺乏耐心,因此进一步导致了观众群体的老龄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传统二人转艺术正因为缺乏创新而逐渐走向衰弱,但是观众的审美已经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二人转最初来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休息间隙的娱乐活动,但是如今二人转艺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的观众是全国人民,其守旧的内容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因此,二人转艺术亟需结合时代特征与人民大众的现实审美需求做出调整。

(三)二人转文化市场商业化气息浓厚,缺少良性发展的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文化市场也在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市场应以满足文化消费者的积极心理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接受市场的考验。二人转艺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代表,也应呼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接受文化市场的考验中不断前行。当前二人转文化市场整体呈现三种层面:一是大剧场仍能吸引观众,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二是小剧场的演出稍显逊色,在市场化大潮中努力求生;三是一些零散的非剧场表演者被商业浪潮裹挟,逐渐背离二人转的艺术性,成为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破坏者。总体而言,当前东北二人转表演群体中存在着“唯市场论”的负面情绪,相对忽略了二人转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这主要出现在小剧场和非剧场层面。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中只有一部分演员在真实地进行传统的二人转演出,但结合现代元素进行表演的仍然较少;还有一些演员表演形式单一,多是在演唱流行歌曲时配合一些二人转说词;更有甚者,上台之后一味扮丑,讲一些较为隐晦的颜色段子,以丑化自己的方式换取观众的掌声。一些非剧场形式的演出更是乱象丛生。一些商家为了盈利,将二人转表演引入洗浴中心、酒吧等场所,这种非剧场的二人转表演完全失去了传统二人转的美感,表演者多穿着暴露或扮相粗鄙,多是具有性暗示的表演,更有甚者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博取关注,表演内容毫无下限,常常令观众面红耳赤。这与二人转的艺术性背道而驰,是“伪二人转”。东北二人转虽起源于民间,一度被称为“俗文化”,但俗文化中的“俗”指的是“通俗”,绝不是“低俗”。二人转艺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业人士丑化成了具有低级趣味的演出形式,是对二人转艺术的玷污,极大地折损了二人转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力。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伪二人转”的传播给二人转艺术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后果,使那些只是听说,未曾见过真正的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民众产生误解。这是对二人转文化传承和传播生态的极大损伤。因此,如何让二人转艺术符合新时期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寻找二人转良性发展的渠道,是修复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重要工作。

三、新媒体时代东北二人转文化传承生态的重构策略

(一)巧用新媒体的传播速率,增加传承广度

新媒体时代是万物皆媒的超级传播时代,信息传播速率快、交互性强是其典型特点,巧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达到增加二人转文化传承广度的效果。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数字化平台中增加二人转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多元化和组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化的开发潜在的二人转传承者。

首先,新媒体时代是社交化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又被称作社交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化媒体通过链接的连通性,为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模式。二人转艺术应广泛利用社会化媒体“走出去”,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号”“哔哩哔哩”“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等)”这类大众日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进行大众传播,将二人转艺术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另外,应注意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增强。如今的观众多喜爱与行业从业者进行互动,因此在二人转艺术传播中应注意互动性,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与互动性,满足大众的文化参与感,同时听取大众意见,促进自身发展。

其次,应注意二人转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所谓多元化并不完全是在多种平台发布二人转相关信息,而是针对不同的受众将二人转品类进行排版发布,进而扩大受众。如电视节目类主要针对平时不经常使用手机的老年群体,而短视频平台则针对忙于工作,只有碎片时间的中青年群体等等,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化需求。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核心要素有人、关系、内容与分享。就二人转文化的传承而言,传承人是传承的根本所在。”同样是传承,线上与线下最大的不同在于线下的传承容量有限,一个大型剧场能容纳3000人左右,而一个直播间的人数是不受限制的,可以达到几十万,几百万。而且线上的传播方式可以实现反复传递,但线下的传承不可重复。值得注意的是,线上传承也有不够直观的缺点,因此若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互联,即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文化传承。相关文化部门应与社会上二人转艺术团体实现联通,促进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相关组织系统宣传二人转艺术,实现有组织、有秩序、系统性的宣传链,并实现线上、线下传播互联,以促进二人转文化的专业性及规范化。

(二)开发呼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增加传承深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二人转艺术必须靠近主流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利用新媒体的特殊性,更主动地参与大众传播,争取在多元文化圈内得到认可。文化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同心,才无愧于时代与人民。当今倡导的“绿色二人转”恰恰印证了二人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绿色二人转”既顺应了时代,又传承了传统二人转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二人转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二人转艺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可以称得上是“接地气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接受大众传媒的过程中,不是抛弃“下里巴人”的特性,而是净化一些类似于“脏口”的糟粕之处,保留传统二人转艺术的民俗特色。只有这样,二人转才可能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出东北,走向世界。

同时,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创新需要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不可单纯加入流行元素以迎合大众,摒弃传统的经典元素。如今出现的“新型二人转”绝对不是仅仅使用流行歌曲取代传统二人转的演唱,而是在表演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时代特征和大众审美调整内容。虽然二人转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乱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结合了现代元素的“新型二人转”具有时代艺术价值,促进东北二人转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民间文化的未来之路提供了诸多启示。

另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人转文化不应完全成为“文化商品”,二人转艺术的的经济收益应该以自身的发展为前提。行业内部需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行业规范,避免低俗的“伪二人转”再度出现。同时面对如今东北二人转传播的混乱局面,需要各个表演团体共同协调,整改不符合行业规范的表演形式。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平,严控二人转演员的入行门槛,培养演员的创新精神。市场监管部门也应严厉打击此类不良现象,建立相关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和指导东北二人转艺术的传播工作。在国家保护文化多样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大力倡导之下,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三)建立符合传承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降低传承难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加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在2016年开始倡导“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再次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校园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曲艺是广义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最具民族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整个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重点对待。人才是文化传承的根本。自古以来,曲艺传承都无法只依靠于课本,二人转也不例外,需要师徒之间的不断传习。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大力建设专业的二人转艺术培训学校来培养二人转艺术实践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二人转专业,实现二人转艺术人才的高层次发展;同时,还要尽可能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文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专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以培养二人转文化艺术的研究人才。这要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也能大力培育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这对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要加强管理机制和引导机制建设。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打击和取缔只为盈利不追求人才培养的非正规二人转培训机构,对于正规组织和机构应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要做好引导和激励工作。在个人层面要引导二人转传承人才形成正确的传承观念,激发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二人转艺术的传承热情,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的专业能力,优化人才队伍。同时对年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传承人才给予政策上的补贴,引进并保护人才,以解决传承人才断层问题。在学校层面要引导二人转培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的引领东北二人转艺术与时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肖远平,柴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41页。

[2] 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页。

[3] 普文芳,魏美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学术探索》2014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东北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机制及影响研究》(L20CYY005),2020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文化自信培育视角下中华文化课程资源嵌入高校党课教学的模式与路径研究》(2020GXDJ-QN032)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曹波,男,博士,讲师;杨宇琪,女,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曲艺东北时代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曲艺泉城》
大东北的春节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