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背拳的技法传承问题

2022-06-10 22:12郝灿杰
民族文汇 2022年23期

郝灿杰

摘 要:通背拳是一项起源于我国宋末明初的传统武术拳术,拥有着文化内涵和技术体系丰富。通背拳其技法灵活多变、放长击远、大开大合,属于适合人们习练的拳种之一。通背拳在历史的发展中受到不同时期统治者的影响,使其原有的技术体系和文化底蕴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通背拳中技法传承的问题,找出通背拳技法发展的不足,为通背拳的发展提供路径,使人们更直接、更清晰、更容易的把握通背拳的特点,将通背拳薪火相传、发扬壮大,让其在新的时期焕发生机。

关键词:通背拳;传统技法;创新技法

1、通背拳技法传承现状

1.1拳法节奏把控的缺失

传统通背拳的练习对节奏的要求很高。慢时要求稳、力道能控制住,快时要求要达到他人无法识别或是看到的速度。但从现代的武术比赛中观察通背拳的练习情况来看,习练者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限制下,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在练习过程中使用观赏效果较好的快招式,较少使用慢招式,使得通背拳原本慢的动作基本上没有展现出来,导致通背拳的整套练习节奏不分明,快节奏居多。我们应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了解通背拳每一招式的用法,了解不同的招式拳法不同的速度来进行。特别有一些“缠”和“侧”等动作要用慢、轻柔的方式来表现,而有些动作则适用重力量的训练,例如锤的动作就特别适合重力下練力,通过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达到打击对方的作用。

1.2拳法练习动力完整性的缺失

从通背拳的技法特征中可以看到,该拳的使用过程中要求以特定的中心为圆进行相应的活动,不仅要体现对气的运用,而且会体现自己对自己的保护。如果练习时相关的动作不能完整到位,那么就无法达到“圆”的程度,相关的动作也不能到位,这样就会使原本要得到了“圆”变成其也形状。但在目前的习练者中发现,他们都忽略了围绕圆展开的动作特点,在出招是,随意从身体任意一个方向出招,且动作幅度较大,缺乏了对动作动力完整性的注意。

1.3用拳时审时度势的缺失

从通背拳的技法特征可以看到,该拳法最为重要的技法就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也就是说在对相关技法进行运用时不限于某一种或是某几种技法,也不限于只用实的技法或是虚的技法,这也决定了在具体应用相关的拳法时,要根据对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注重近、远、侧、正、弯、曲、进和退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千万万化的特征。这就要求通背拳通过在实战中不断的实践,获取经验。但目前通背拳仅在武术套路比赛中有,缺失实战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习练者对审时度势感觉的缺失,导致习练者不能较好的发挥通背拳审时度势的特点。

2、通背拳技法发展对策

2.1注意节奏的多变性

现代武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向就是注重节奏的控制,而自有的节奏不仅可以形成致命的武器,还可以打乱他人的步伐,这样实现更好的效果。从通背拳的节奏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节奏的快与慢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在慢拳的运用中并不是静止的被动的,而是缓慢的、全神贯注、专注、把力度运用到最好的状态,这种技法对于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等有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彰显运拳和用拳的技巧性,体现的是用拳中的技能的高超性。由于对于慢的要求需要结合个人的力度和力量进行控制,所以在具体的要求上,往往以练拳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用拳人对于“慢”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气的控制、对拳法的控制。在慢的过程中观察对方、找到出拳的最好时机。第二,注重出拳的轻与重结合。由于拳法的快慢要求不同,使得练习时需要对不同的力度进行适当的控制,在慢的时候一般是比较重的动作,而在快的时候往往要求是轻的出拳,这样才能实现练习的效果。通背拳的练习关键点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轻和重进行控制,让自己的力度可以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该拳法的特征。

2.2注意整个拳式对圆的追求

圆在中国武术中代表着凝神聚气,圆可以将气聚集到一起。在通背拳中有“三圆九缠,四面八方缠九宫 ”之说,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通背拳的运拳过程中要注重围绕一个特定的中心开展,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用拳的时候,都要针对人体的中心开展,这样才能真正彰显该套拳法的精神实质。而在具体的动作的运用时,手的动作、脚的动作和手势等也会体现圆的要求。通背拳缠绕是以阴阳变化之理,以缠丝、螺旋、离心、向心、公转、自转等理论形成圆弧运动。随着身体和动作的变化,在大的圆中的小圆,而这样的动作可以贯穿到整个拳法的应用过程中,即很多的动作和主要的动作都要体现一个孤形,这是因为在拳术的对抗中,这样的形状可以更好地避开对方的攻击,给自己形成一个特定的保护圈,在这样一个圈中,既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形成一个连环的动作链,让对方不至于攻破自己的防线。

3、总结

通过对通背拳的技术传承现状可以看到,通背拳技法有着其独有的特征,但目前来说通背拳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受到竞技武术的影响,通背拳的发展偏向竞技发展,对于通背拳中的技法特点、拳式用法等缺乏。本文在梳理通背拳技法上的不足,希望能对通背拳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以便于更好的传承通背拳,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更好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杨祥全.洪洞通背拳:失传的太极长拳——兼论太极拳研究的一个可能路径[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04):1-5+8.

[2]刘剑,侯介华.洪洞通背拳文化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2,9(04):32-34.

[3]孙会文.洪洞通背拳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2):63-65.

[4]王黄城.传播学视野下对洪洞通背拳未来的“忧与思”[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3):145-146.

[5]张润宇.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04):43-45.

[6]闫晋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D].西安体育学院,2013.

[7]张凯.洪洞通背拳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7).

[8]李盛华.五行通背拳的文化解读[JI].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

[9]徐泉森.祁家通背拳的技击特点与价值功能研究刀.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17-18.

[10]李冬.略论猿仙通背拳.搏击·武术科学,200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