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淅淅
关键词:心脏骤停;抢救时间;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仪: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541.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临床上,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冠状动脉再灌注改善以及胸外按压及时对于复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徒手心肺复苏是传统复苏方式,普及更加广泛,但医护人员不足一直是我国大部分急诊科的常态,抢救持续时间长,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可能造成心脏按压的强度、深度、频率下降,影响心肺复苏效率[2]。心肺复苏仪能提供持久稳定的高质量按压,提高抢救效率,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本文选取192名心脏骤停病人(2019年1月-2021年12月),着重分析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实施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抢救中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急诊科接诊心脏骤停病人192名,随机分2组。试验组58人中:女性28人,男性30人,年纪在20-64岁之间,平均(40.58±4.97)岁。对照组134人中:女性66人,男性72人,年纪在20-63岁之间,平均(40.95±4.62)岁。病人脸色苍白,大动脉搏动消失,且意识丧失。病人资料完整,非過敏体质,也无精神病史。2组年纪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认知障碍者。(2)中途转诊者。(3)严重器质性病变者。(4)恶性肿瘤临终期者。(5)精神病者。(6)资料缺失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术,详细如下:评估病人明确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对其施以徒手心脏按压,2-4人轮流以避免体能下降。标准均为: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cm,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同时配合建议高级气道、电除颤、盐酸肾上腺素等抢救。
试验组采取心肺复苏仪(SunLife MCC-E3心肺复苏仪),详细如下:明确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先立刻实施徒手按压,其他医护人员快速安装好仪器并调试好替换。除此外各方面抢救内容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1.3 评价指标[3]
1.3.1 记录2组抢救时间,复苏成功率。
1.3.2 参考下述标准评估疗效:(1)无效,抢救1h后病人自主呼吸和心率都未恢复。(2)有效,病人自主呼吸和心率都恢复,且大动脉有搏动,收缩压在80-100mmHg之间,存活时间超过30min。(3)成功,病人自主呼吸和心率都恢复,大动脉有搏动,存活时间超过1d。(4)生存,病人自主呼吸和心率都恢复,大动脉有明显搏动,生命无危险。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 20.0,t对计量资料(x±s)检验,χ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抢救时间分析
从抢救时间上看,试验组(33.58±6.91)min,对照组(51.98±8.52)min。对比可知,试验组抢救时间更短(t=10.7216,P<0.05)。
2.2 效果分析
从成功率和生存率上看,试验组分别是34.48%、51.72%,和对照组22.39%、23.88%相比更高(P<0.05)。如表1。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中,心脏骤停十分常见,可由创伤、疾病与缺氧等因素所致,病人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意识丧失,自主循环呼吸停止的情况,若不积极干预,将会使大脑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4]。心肺复苏术可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方式来对病人进行干预,以促进其自主循环的恢复,其中胸外按压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基础,在实际抢救操作中,徒手心肺复苏术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相对而言,心肺复苏仪能解放医护人员,同时提供稳定、高效、持久的高质量胸外按压,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脏器血流灌注,减轻器官功能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于此项研究,分析抢救时间,试验组比对照组短(P<0.05);分析成功率和生存率,试验组都比对照组高(P<0.05)。使用心肺复苏仪,病人的抢救时间得到了显著的缩短,且其抢救效果也较为显著。为此,医生可将心肺复苏仪作为心脏骤停病人抢救中更优的一种选择。
综上,急诊心脏骤停用患者抢救中,心肺复苏仪较徒手实施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成功率更高,抢救时间也更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常玉辉. 比较急诊科Lucas2心肺复苏仪器与徒手方式实施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6):69-70.
[2] 刘荆,陈太云,彭张霞. Lucas2心肺复苏仪器与徒手方式实施心肺复苏在急诊科抢救中的应用比较[J].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2):960-963,968.
[3] 周江. 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6):56-57.
[4] 李翠英,吴金海,孙航. 急诊PCI联合体外心肺复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