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学的角度而言,成体系的文章的创作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句子作为成文的核心内容,不可忽视。作者在行文时依据自身行文的风格不同,在遣词造句时会有着自身的行文习惯与审美品位。因此,句子的内容与结构是复杂多变的,而为了满足文章结构的需要作者会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有别于陈述性语句的特殊句子。特殊句子有别于普通句子,自身有很多特点。
特殊句子遵循语法知识的系统性。特殊句子与普通句子都是以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特殊句子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承接文章其它语言信息,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特殊句子中需要虚词的加入才能完整诠释句子意思,只是依靠句型无法将句意成型;第二,特殊句子有着本身语法知识体系,以倒装句为例,根据词性的不同位置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四种。因而在进行解读时需将特殊句式的句型进行系统理解,如此才能掌握句子意思,进而理解文章旨意。
特殊句子有着固有的文化性。特殊句子可能是作者在创作时依据某些典故、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进行加工而成。因此一些特殊句子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属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或哲学思想等等。在其结构上更是沿袭了文言文的特殊结构,具有传统的写作思维。例如,在文章中,作者为加强文章论述力,会直接引用典故进行论据说明,或者隐性的表达思想,这在传统诗词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如“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用典来进行暗喻,传达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特殊句子在其章法上有着典型的固定句式,例如文言文的判断句中便会出现“……者,……也”的固定句型,这些固定字词组成了特殊句子的特定标志。同时,一些特殊句子也有着一定的旋律性,朗读起来有着很强的节奏感,例如“亚父者,范增也”,这种节奏感促进了诵读者对特殊句子的整体感知。此外,特殊句子的结构性意味着特殊句子并不能够通用于文章的任意一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语言环境下才可以使用。因此从特殊句子的结构性看,其在文章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如说明、下定义等,研究特殊句子的结构性,有利于更切实的解读文章。
一、梳理特殊句子,把握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注重特殊句子知识系统性应将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构成看作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在同一篇文章中,相同类型的特殊句子能够组成该种句式的知识体系。但由于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往往忽视特殊句子的系统性,对特殊句子的阅读缺乏概念,脑海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没能将特殊句子进行整体且区别的看待。
因此,要消化特殊句子中所蕴含的内容,首先需要阅读者对特殊句子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在阅读中能够对其内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分辨特殊句子的句型结构、出现的频率,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中知识架构进行深入探讨。
例如,有些文章的特殊句子较少,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并非是作者在行文时着重描写的结果,只是秉持所处环境下的惯用表达方法。判断这类的特殊句子时,只需要凭表意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不对文章的总体造成影响。但当一些特殊句子在文章中多次被作者提笔运用,文章中频率出现较高,并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及含义,此时就要对这些句子加以留心,例如在《木兰辞》中,便出现了多次的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等,如果在阅读时,缺乏“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系统概念,便很容易导致在阅读时出现误读、错读。
其次,要做到把握特殊句子的系统性还要完善语言知识体系。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集合,要对特殊句子进行解读,应掌握词语与语态的总体运用,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通典等等。只有掌握了语义才能够正确对特殊句子作出正确的解读,明白句子中的内容,挖掘句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是什么,达到语言信息的有效沟通。
二、领悟特殊句子,让显性知识浮现
语感是指个人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复合而成的一种经验认知。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通常都是凭借语感做出对文章的内容判断与解读。因此,加强语感训练有利于提高对特殊句子的解读。而要加强语感训练就要阅读者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解词说句的经验。
首先,阅读者要保持经常性阅读文章的习惯,还要对文章进行“精读”,与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不同,精读讲究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明之处时要有着一定的思辨精神,还要对文章的文字造诣有着一定的审美认知,如此才能保证阅读是有效记忆性的。其次,语感作为一种隐性的思维方式,不能清晰地将知识呈现出来,给人一种模糊朦胧的判断。特别是在特殊句子中,由于特殊句子的结构特性,导致特殊句子在表现时会变换词性位置进行表达,因此给阅读者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在进行实际阅读时,读者会凭借语感作出对特殊句子的内容判断。如倒装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这里作者为突出“隐逸”的修饰词,将定语放在了中心词后面。而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很容易便能够解读出“菊花有着隐逸气质”,但是对句子的结构特征却较为模糊,只能进行“意译”。这便是语感影响下的大脑认知,这种认知是模糊的,不是清晰,不能将其准确地进行显性的表达。因此,在解读的过程中应将语感下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知识。
当阅读到特殊句子时,应思考句子的结构,比较其表达方式与普通句子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作者为何这么创作的理由,使得脑海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显示的信息。此外,在一些叙事文中,一些隐性的要素总是蕴藏在一些特殊句子中,其中包涵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或个人价值取向等,如《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阅读时,读者通过语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句中作者浓厚的怀念之情。
三、解析特殊句子,扩大人文视野
文章是人文性知识与工具性的统一。句子作为文章重要的组合成分,有着同样的属性。从特殊句子的句理来看,特殊句子通常有着固定的句式结构。在进行对特殊句子的“解构——认知”过程中,很容易得出其中的语法现象。但“文无定法”,不能因为语法的不同就将其当做“中心句”。句子是文章内容的补充,要分辨句子在文中是否特殊,除了分辨其语法语态外,还要对其人文性有着清晰的认知,分析其在文章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如作为文章承上启下的转折句、表达作者思想的中心句(中心论点)等,这些句子都是有别于文章中其它句子的,在文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没能够找出这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那么势必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判断。特别是论述文的中心句,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全文都是依据此句话进行论证,当遗失此句时,文章便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结构松散也不利于理解。
此外,对特殊句子的人文性理解,还包括对特殊句子的形成历史、艺术特点。在区分特殊句子与普通句子的问题上,最主要是因其与现代文的语法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的界限是模糊的,以倒装句为例,倒装句在现代文中依旧广泛沿用,在山东、陕西等地区的民俗口语上更是极为畅行。而造就特殊句子在文言文中广泛应用的历史成因很大部分是古代写字的东西匮乏,为节省材料,因此在作文时追求简洁的表达方式,造就了特殊句子的产生。所以,了解特殊句子背后的历史成因、社会因素等,有利于知晓其承载文化背后的深意,进而更深刻地解读特殊句子中含义,解读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旨意。
综上所述,要从特殊句子中把握文章的深意,需树立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观念,掌握语义语法知识,加强阅读积累积极培养语感,梳理特殊句子的隐性内容,注意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不断建构对特殊句子的认知,从而挖掘文章旨意与审美意趣。
参考文献:
[1]符小林,邓永红.特殊句子中的特定时态[J].英语辅导:高中年级,2001,000(010):10-10.
[2]金湖青.怎样分析特殊句子的特殊含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13):52-54.
[3]刘晓林.补语,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现代外語,2006,29(003):248-256.
任文静,山东省桓台一中附属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