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构建初中数学生本化课堂

2022-06-10 22:13伍仕森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5期
关键词:微课探究评价

伍仕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少有自主探究的时间,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率。生本课堂是一种追求平等与民主的人文教育方式,建立在学生全身心投入与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长远发展。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基于学生学情从多方面构建生本课堂,引领学生感悟数学规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缺乏热情

当前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热情的现状,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鲜少关心学生,更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自身教学风采和人格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展现,长此以往,无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加重课业负担或产生偏科现象。与此同时,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因种种因素会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影响学生共同提升和发展。此外,部分数学教师希望凭借自身威严震慑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严肃,过于强调课堂纪律。虽然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课堂秩序,却阻碍了学生发展与成长,更不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严重者会引发师生矛盾。

(二)学生缺乏足够认识

部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只通过死记硬背记忆知识,未掌握學习技巧和方法,灵活应用概念定义和解题技巧更不知从何谈起。学生普遍存在只理解数学教材上呈现的解题步骤,以至于在解答各种题目时直接套用,一旦教师变换提问方式或题目有所变动,则会陷入困境。初中数学不单单是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中考乃至未来高考的重要科目。然而多数学生并未足够重视数学,以至于在学习中未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甚至部分学生在临近考试前进行突击,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将自身看作教学主体并占据主要地位,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式和机械化学习状态,未能调动潜在的主观能动性。有时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或知识内容具有不同建议和想法,但未能得到教师肯定和支持,严重损害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为学生提供相对广阔的学习空间,潜意识认为学生若自主探究学习则会出现问题,所以惯性代替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初中数学生本化课堂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紧密联系,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构建生本课堂中,通过有效提问,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科学设计问题。课堂提问围绕知识内容,在于引领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课堂导入问题应遵循承上启下原则,课堂进程中的问题应触及矛盾焦点,并结合学生学情、情感倾向、认知能力设置新颖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敏锐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紧紧把控学生学习动态,不断完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需提出具有激发性和启迪性的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在于发挥抛砖引玉和启发思维的作用,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习“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淤在平面中过一点可画出几个圆?于在平面中经两点可画出几个圆?盂在平面中,经不在相同直线上的三点可画出几个圆?圆心在何地方?上述三个问题具有阶梯性,学生经自主思考后就会明确经一个点可画出无数个圆,经两点可画出无数个圆,然而所画出圆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上述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为第三个问题做好铺垫,学生经探究思考后得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师在最后结尾处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该如何画出经三点的圆?”借助此问题,引领学生延伸和深化知识,活跃思维。

其次,借助问题积极探索。基于生本化课堂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创设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期,自我心理和意识正在强化。教师在提问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与年龄,以新颖的提问方式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主探究兴趣,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负数相关知识时,该章节知识是学生刚步入初中时所学内容,但其思维正停留在小学阶段,不可避免地与初中数学知识形成冲突。对此,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5减2等于多少?”由于该问题十分简单,学生踊跃回答“3”。教师继续问:“那2减5等于几?”该问题超出学生知识和认知范围,但也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知识的兴趣,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小学数学中并没有被减数小于减数的现象。学生回答:“无法减。”教师问:“那欠多少才能被减?”学生答:“3”。最后教师顺势引入-3(负数),即除0之外数前标注“-”所得的数。上述提问方式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负数的意义。

(二)巧借微课教学,突破难点知识

微课即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内容录制为时长为15min内的视频。在构建生本数学课堂时运用微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与此同时,微课将知识内容划分为多个板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将其相联系即可,实现高效教学。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夯实数学基础。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该教学方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即能延伸知识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教师需要自主制作微课内容,且将视频上传至微课资源库,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下载后反复播放学习即可。但在制作数学微课内容时,对教师自身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不单单要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使制作的微课内容与学生学情相符。除此之外,教师在整理教学内容时,需将不同重点和难点知识规整至不同模块并形成课件,在此基础上体现由简入繁与由浅入深原则,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为构建生本课堂做好铺垫。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后依旧较为困惑,就可下载微课资源库中的“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课程内容,其中有以下例题:小红去爷爷家玩,从A点坐汽车出发,到爷爷家(B点)的路程为260km,该过程所花费时间t(h)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上述案例十分熟悉,通过回顾之前所学联想到公式v =S,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与该章节知识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定义、概念、定律等,构建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体系的生本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其次,创设微课情境。虽然微课脱离传统教学方式,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可适当运用部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安静、舒适的氛围中能更好地消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不断提升学习质量。例如,学习数据与统计相关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呈现以下视频及导入语言:“这是大家玩游戏的画面,大家在观看视频时请留意下有多少人做相同游戏和动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教师的引导性语言所带动,细心在视频中寻找答案。部分学生在视频播放至中途时产生怀疑:“好像人太多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记忆难度很大?”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统计知识内容,单凭心算无法完成统计任务,教师可在学生提出质疑后引领学生寻找解决方式。视频播放至结尾处时,可将数据与统计图知识引入其中,使学生明确运用数据统计知识能迅速计算相关内容,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最后,强调以生为本理念。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识,生本理念也在此背景下提出,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微课“不同图形实物与三角形实物”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后记录有哪些三角形实物,并相互讨论分析视频中共出现多少三角形实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强化核心素养,充分展现生本课堂理念。

(三)开展教学实践,强化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新知之前,可让学生回顾总结前一天预习的知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归纳总结学习的知识点和问题。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通过课堂演示方式展示归纳和总结的结果,并直接提出该组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并非全权置身事外,而需及时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和指导,直至学生明确学习探究方向,再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在上述教学方式中能持续探索和思考,对所学知识点产生深刻印象,最重要的是,能在此过程中强化知识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各个小组分享中,能了解不同于自身的思维与思考方式,从而在之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巧用发散性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相关知识时,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二次函数概念,随即提出以下问题: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绘制二次函数y=2x2与y= 2x2+3的图像,深入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点。随即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可直接表达自身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除了要阐述自身观点,还要基于理论知识与知识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强化思维能力。每个小组在展示学习和讨论结果时,可表述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深入讨论问题,使其他小组学生也能展开深入思考,最后数学教师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针对上述问题,可立足图形形状、开口、对称轴等不同方面,学生成功绘制图像后,就可产生直观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异同点。紧接着,数学教师指导学生从运动视角再次回归至y= 2x2与y=2x2+3的图像,并重点讨论该采取哪些方式才能将y=2x2转化至y=2x2+3,小组重点讨论图像后,有学生发现,只需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就可成功转化。教师要求学生绘制y=2x2-1的图像并思考该如何才能将其转化至另外两个函数的图像,最后明确y=ax2与y=ax2+k的关系。从上述教学过程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当成功解决问题后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此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准确提炼平移方向及距离等相关知识概念,更有效落实自主绘制函数图像学习任务目标,增强自主归纳的意识和能力。

(四)重视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

毫无疑问,改革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及其单一、武断的评价方式,因而,改革評价需弥补传统教育评价的不足。现代教育评价需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养及个体可持续发展性与潜在的创造力,基于此构建引领人发展且具有整体性倾向的绿色评价体系。通过改变评价,使教育回归最初的育人本质,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等,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从以下方面改革教育评价。首先,虽然传统应试教育评价面向所有学生,但过程较为单一。经改革后的评价十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并基于全面且综合角度评价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其次,应试教育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以试卷形式对学生学习思维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经改革后的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以及是否具备知识实操性和实践性等功能。除了关注学生的智力,更关注学生的技能和心理,此评价方式避免选拔应试型人才。再次,经改革后的评价属于多元化评价。传统应试教育评价较为单一、武断,虽然会采取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多个阶段测试,但每次考试分数只有一个且分数只体现对与错。事实上,教师所看到的分数只是表面性存在,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习状态无法体现。改革后的评价以阶段性、日常性、终结性等多元化评价为主,例如,日常性评价包括学生成长记录、即时评价、实测表现、学业阶段检测、针对性实操检测等,教师借助过程性评价,能直观地了解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状态及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建议。此外,教师还可基于核心素养展开评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探究的热点课题,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时,需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切实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整合性与基础性,基于核心素养评价,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切实提升综合素质。换言之,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评价方式,体现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多层次、多主体、多元性、适配性、发展性,促使学生通过评价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潜在探究知识的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提质增效的数学课堂在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采取教学评价,能充分明确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现代教育强调以生为本,通过构建生本课堂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知识的现状,增强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意识,深入理解知识。与此同时,生本课堂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更为紧密,使教与学更为高效,对学生未来学习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微课探究评价
设问引导探究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