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观的历史演绎、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

2022-06-10 10:15张铁军张怀宇
关键词:时代价值

张铁军 张怀宇

摘要: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形成有其科学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以及深刻的现实逻辑,其核心要义是紧紧围绕“人民需要什么、如何满足人民需求”等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利益诉求。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观;历史演绎;核心要义;时代价值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在十九大三万多字的报告中,203次提到了人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坚定人民立场,这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习近平人民观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生成逻辑习近平人民观的生成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理论精华,又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科学把握习近平人民观,就要对其思想生成逻辑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逻辑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近代哲学家们一直争论的问题,也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科学地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对此曾指出:“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人民群众在生产物质资料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历史上,凡是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或者没有人民参与的革命或者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人民群众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时期取得胜利的科学指南,在新时代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贫困特困县,提出要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动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地认识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习近平人民观的当代表达。

(二)中华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人民观的历史逻辑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张铁军习近平人民观的历史演绎、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国几千年来久经不衰的精神动力。其中,很多理念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提出的政治观,主要内容包括重民、安民、爱民等,其本质是重民,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的根本。早在夏商周时期,传统民本思想就开始传播。一些有识之士从社会现实出发,思考如何实现“天下大同”,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根基,重民思想随之而生。周从商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政治主张,开启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民本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孔子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群众,学会爱民、养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要为人民排忧解难;荀子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民本思想,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民本思想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现实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4〕。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就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来指导当前我们党的工作。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他将做到“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展现了他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勤勤恳恳为人民做实事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一词,要求全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抵制腐败行为。因此,习近平人民观是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中國共产党人民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逻辑人民的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是在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中成长壮大起来。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党的人民观,是党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并长期执政的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并将其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5〕。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生命线。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强调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制定“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一些基本设想时指出:“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6〕除了长期困扰人民思想的各种禁锢,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形势,江泽民同志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出我们党的本质是执政为民。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7〕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公平,经济方式单一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8〕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2C832DA-F43A-4BCC-B847-F3E0855713A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動开创未来。”〔9〕为了开创美好未来,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直接来源。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时代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往是指人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心中期待的精神状态。只要人们心怀向往,在前进道路上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这一质朴的话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人民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才能充分展现制度优势,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贯穿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全过程。党在各个时期所做的任何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将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写进了党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穷二白,近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对此,在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11〕,短短三年时间,我们党就带领人民实现了农业工业等方面全面复产,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改革开放后,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们党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飞跃,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密切联系群众,才在历史的长河中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什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首要问题。在新时代,人民期盼有优质的教育、有力的社会保障、优美的环境等等,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倾听人民的呼声,坚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守的人民情怀,为党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是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要求,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根植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十分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赢了疫情防控战,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人民情怀。我们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体现人民意愿。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凝心聚力。

(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是指破除心中杂念,达到物我相忘的一种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谈时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3〕。短短八个字言简意赅地诠释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是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谱系。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4〕。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要为人类做贡献,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选择相结合,体现了其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指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15〕。面对时局困难,在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毛泽东心中挂念的仍然是人民群众;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的序言中指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6〕。这一真挚的话语,深刻体现了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勤勤恳恳、大公无私的生动体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情怀的突出表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奋勇前行气魄和大无畏的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历程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个岗位,总书记都身体力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使得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17〕。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的责任担当。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直面各种突出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展望前方,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理念为着力点,以为人民服务宗旨为载体,把党建设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2C832DA-F43A-4BCC-B847-F3E0855713A3

(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重千斤。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中国共产党能在百年激荡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党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8〕。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铿锵有力的讲话,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历史就是不忘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无论我们党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这一点都毫不动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9〕。回首百年发展历程,“人民”始终是主旋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面对建国初一穷二白的困境,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完成了三大改造,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抉择;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和人民的事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践证明,人民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之中。当前,全国各地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要“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20〕等等,这一系列坚实有力的新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21〕。这一充满深情的话语,彰显了人民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在新时代,只要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们就一定能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人民观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人民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人民观,有利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有利于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有利于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一)习近平人民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重要准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的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我们党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政权的,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个政党政权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人民的关系出发,把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相结合,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党群关系。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全党必须认真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贯彻到党和国家全部的事业中。

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但是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对作风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党始终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使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与此同时,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2〕。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受到制约。要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加快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党内监督零禁区,全覆盖,强化组织监督,改进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监督。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制度的特权,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人民观。

(二)习近平人民观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始终不变的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3〕。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为什么我们党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先进政党?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同影响党的先进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党的自我革命,赢得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党要建设为人民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中央八项规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党的建设松懈等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党的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我们在坚持反腐败无禁区的基础上,推进“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战略性胜利,这些措施提高了党的威信,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得到初步实现。在新时代,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人民观是党执政的根本价值遵循。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克服各种影响党先进性的因素,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在新时代,要稳固党的执政之基,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走进群众生活,切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让老百姓生活过得更加舒心;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万里山河,人民为重。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大无畏精神,还是新时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郑重承诺,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最可靠的坚石。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怀着一颗爱民之心,要为群众办实事,用行动守民心,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以习近平人民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夯实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32C832DA-F43A-4BCC-B847-F3E0855713A3

(三)习近平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从没有放弃对美好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价值追求,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4〕。国家富强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断奋斗。“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追求有机融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期望。“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是世界梦,中国人民深知,没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一起打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共筑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际,许多矛盾日益加深。我们党要帶领人民应对各项挑战和矛盾,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要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坚决斗争,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要据理力争,要在各项具体问题中去磨砺面对斗争的能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我们党必须要冲在时代的最前列,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全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提高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在全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确保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全党要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实干兴邦,在实践中推动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坚信,在习近平人民观指引下,中国人民伟大梦想必定迎来光明的未来!

综上,习近平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表达,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人民观为科学指导,解决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57.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06.

〔8〕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9.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6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8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4.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14.

〔17〕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18(03).

〔1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20〕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通知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N〕.人民日报,20210906(01).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0.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3〕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01).

〔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6.

Historical Deduction, Core Meaning and

Epoch Value of Xi Jinpings View of the People32C832DA-F43A-4BCC-B847-F3E0855713A3

ZHANG Tiejun, ZHANG Huaiyu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Xi Jinpings people is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form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and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logic of its formation has been scientific,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It closely explains the basic issues of “what the people need and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profoundly explains the core meaning of Xi Jinpings view of the people, and scientifically answers how to achieve the peoples interest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peoples view has developed Marxs mass theory,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era, and is a guide to Chinas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provides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Chinas dream of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eriously analyze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he people.

Key words: Xi Jinpings concept of the people; historical deduction; core meaning; time value

(責任编辑:郝佳佳)

收稿日期:20210914

作者简介:张铁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ail:2518875632@qq.com。张怀宇,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2C832DA-F43A-4BCC-B847-F3E0855713A3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