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贾妮
摘要: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探讨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具体分析了手机依赖的概念,影响因素,危害以及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以期对手机成瘾进行全面描述,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整合性资料。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依赖 影响因素 干预
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到2020年12月为止,我国的网民总数量是9.89亿,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 ]。众所周知,使用手机上网是最常见的上网方式,自控力不足容易引发手机依赖问题,手机依赖容易对人的身心产生各种不良影响,有数据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概念界定
目前,除了手机依赖概念外,以下术语也常被被用来描述类似的现象,如:手机成瘾、病理性手机使用以及问题性使用手机等。据熊婕等[ 2 ]定义,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使用手机的失控行为而在身体和精神上形成的不适状态。刘勤学等[ 3 ]人持有的观点是,手机成瘾是指个体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且无法对该种使用行为控制而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害,并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行为成瘾现象。对于手机依赖的定义,不同学者的关注点不同,说明手机依赖的内涵比较丰富,定义目前尚未统一。
二、手机依赖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手机成瘾筛查量表调查手机成瘾率。由于筛查规模、所用量表、调查区域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各调查的成瘾率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三、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性别。性别是否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预测因素,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郑锴等人得出的结论是,男生比女生更沉迷于手机。蒋俏雷等人发现女生比男生对手机成瘾的掌控力更弱,也更容易发生依赖手机。陈艳等人的研究的结论与以上两种均不一致,即性别差异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依赖性已成为普遍现象,性别差异逐渐减少。
2.年龄差异。年龄对手机成瘾的影响程度,学者们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黄海等[4]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程度从年级维度来看,年级同手机依赖程度呈负相关。但也有研究结果与之相反,钟楚娴等调查了江苏省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状,发现大四的手机成瘾最严重。不同于以上的两种研究结果,陈艳等发现大二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最为突出,并认为其原因是大二学生处于学习倦怠的加速期。张俊杰等[5]人研究发现,大三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可以看出,关于年级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尚无统一的结论。
3.气质类型。气质是反映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特点的人格特征。近年来,个人气质类型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谢晋艳等人研究发现胆汁和抑郁型学生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多血质学生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很弱,而粘液质学生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没有相关性。蒋彦妮等人的研究结果与谢晋艳的研究结果不一,蒋彦妮等人发现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不愿意面对面地与人交流,宁愿选择手机聊天,从而手机依赖倾向较重。
4.人格因素。人格特质是一种能使人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持久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心理结构。神经质、焦虑、抑郁、外倾性、冲动、自尊等都可以用作手机依赖的潜在预测指标。
(1)神经质。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神经质是手机依赖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郭璐等人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手机成瘾倾向更高。陈希曦认为,高神经质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一旦遇到挫折,更愿意用手机与别人沟通、交流以及发泄自己的情绪。
(2)焦虑。焦虑的人难以面对面表达情感,更可能使用手机与他人交流,并形成依赖。马君莉发现焦虑水平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焦虑水平与手机成瘾程度呈正相关。徐华丽等研究发现,焦虑程度与手机成瘾趋势呈正相关。
(3)抑郁。在抑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抑郁也是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因素。吴琴等人研究发现,孤独和抑郁是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抑郁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
(4)外倾性。研究表明,外倾性是手机依赖性的重要预测指标。陈希曦等人的调查也发现,外倾性得分越高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原因在于外倾性的个体一般使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较多,兴趣范围而言比较广泛,手机强大的社交娱乐等功能正好可以满足外倾性个体喜欢新奇的这种需要。
(5)冲动。研究者一致认为冲动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肯定的。陈希曦发现自控能力差比较容易冲动的个体,因为个体的意志力不够,这样的个体在使用手机时,经常对个人的控制力也不足,更加地容易长时间地使用手机,所以这样的个体手机依赖的可能性会更高。
(6)自尊。自尊心低是许多成瘾者的特征,许多學者也探索了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自尊心低的人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闫凤霞等[6]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与自尊呈负相关。
四、手机依赖的危害
1.生理问题。吕小丰等[7]人的一项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组的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手臂或肩膀酸痛、睡眠质量差和自身免疫性较差这五个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李丽的调查指出,手机依赖的患者因为长期低头使用手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触屏指、颈椎疼痛等躯体功能障碍。
2.心理问题。陈佰锋等研究了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大学生中,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手机成瘾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导致社交焦虑和抑郁。何琼等[8]人发现,手机依赖患者普遍存在的抑郁、焦虑和低自尊症状,而且较高的手机依赖往往导致更低水平的认知推理能力。
3.社会问题。手机成瘾对个人的社会功能也有许多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对手机的依赖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学习成绩,聂雪丽发现手机成瘾会明显增加学习倦怠水平。除此之外,龚艳萍等人发现,对手机的依赖会触发手机冷落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人际对象的幸福感和行为。
五、手机依赖的干预措施
同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和危害相比,对于手机依赖的干预措施的方面研究,无论是在文献的积累,还是在理论的发展方面而言,都比较的薄弱,当前的干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认知干预和运动干预。
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治疗是以改变个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为主要目标,从而纠正和改变患者适应不良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它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继而也产生患者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李丽采用综合干预的实验研究显示,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成瘾者冲动性的干预效果最佳。武娇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发现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有效改善手机依赖状况。
2.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已广泛用于解决身体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针对手机成瘾的运动干预也有许多研究。葛仁锴等人发现运动可有效转移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及显著减少手机使用。王兴通和张超的小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尽管运动干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善轻度或者是中度的手机依赖的问题,但是却对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的人员影响程度不是很大,王兴通等人的解释是,比较可能的解释是因为重度的手机依赖的患者的程度已经达到了病理水平。成鹏飞等人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与运动干预的强度显著负相关,运动干预可以通过调节心理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虽然运动干预通常是有效的,但也有边界条件。因为运动干预不涉及认知变化,所以运动干预作为辅助治疗可能会更有效。
六、结语
本文系統总结梳理了近年我国学者有关手机依赖研究的文献,主要包括手机依赖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手机依赖的危害以及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尽管目前我国对手机依赖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对手机依赖性概念的统一定义,诊断和测评工具标准的统一以及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这些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它显示了手机依赖研究的广阔前景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21,04:38.
[2]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3):222-225.
[3]刘勤学,杨燕,林悦,余思,周宗奎.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1):82-87.
[4]黄海,侯建湘,余莉,周春燕.大学生网络和手机依赖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4-1656+1659.
[5]张俊杰,贾东立,谢孟哲.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与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243-244.
[6]闫凤霞,吕佳.自尊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 孤独感的中介效应[J].校园心理,2017,15(05):373-375.
[7]吕小丰,苏彩红,郑燕萍,赖明珠,林娜,郑建盛.9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06):102-103.
[8]何琼,程华玲,张诗晨,朱鹏.2014—2015年池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功能关联的随访研究[J].卫生研究,2017,46(05):761-766.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