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倩 张诗雅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实施的以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优秀品质。
我国在2020年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创新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完整地论述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具体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使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但如何使劳动教育更贴合学生需求,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实施劳动教育,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受实用主义思潮以及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教育以及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设计劳动教育活动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分析与借鉴美国劳动教育理念及措施,将能弥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为我国劳动教育实施提供发展建议。
美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生计教育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矛盾凸显,失学、失业的状况加剧,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教育活动与劳动世界严重脱离,由此导致教育结果的产出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1971年,时任美国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了生计教育,即由教育者传授受教育者生存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态度,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拥有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它主张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要求学生在学校中一面读书,一面劳动,锻炼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生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K-12的课程体系(即从学前班阶段至12年级的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对于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规划。其具体课程内容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年级):了解其他职业。主要形式是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他们将遇到的不同职业,形成初步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第二阶段(7~10年级):职业探索。主要是熟悉美国的15个职业类别,并且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进行学习,学习完毕后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第三阶段(10~12年级):职业选择。对所选职业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为进入属于自己的“劳动世界”奠定基础。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依据 以生计教育为特色的美国劳动教育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能够成为一个有丰富学识、强硬本领、能够独立生活的人。因而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的运作过程。当前正在美国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TE)主要是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准备教育,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就业经验的学习。其职业类别涉及农业、公共服务、通信与设计、消费与餐饮服务、商业等,学生采用个性化学习和学徒制的形式进行学习。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发展需求,美国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则主要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习惯为主,将劳动课程的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家庭事务相结合,采取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教师会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易迟到、书籍乱扔、就餐习惯差等现象制定相应的“劳动计划”,要求学生在家及时收拾床铺及所需物品、整理书柜、主动收拾餐具。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家人的督促,学生能够成功完成劳动计划,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以公民培养为目标 自1790年“公民教育”首次提出以来,美国教育开始由注重政治教育逐渐转向注重公民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提升。公民教育要求学生拥有一般道德品质同时具有个性,形成尊重和宽容他人的价值观;具有思维及分析推理能力;承担社会活动的责任。公民教育在中小学最常见的方式表现为“志愿服务”和“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往往结合当地社区的情况开展,如回收废物、为弱势群体募捐和打扫社区等工作。“志愿服务”则主要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中,因此要求学科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服务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分为前期准备、制定方案、具体实施、活动反思四个步骤。
美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点
针对性与实用性 美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生计教育作为底色,以实用性为基础,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用技能,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使学生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如在学校开设职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类别与特性,为学生就业做好相关准备;其次以公民培养为目的,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为服务社会做准备;最后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各学科知识,促使学生进行学科融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做到学以致用。在注重满足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个人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学生差异。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日常性劳动来锻炼学生的劳动习惯,其中要贯穿家务劳动,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计划,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其体会到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对于中学生来说,则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体验,使学生参与实际劳动,领悟劳动精神,能够积极劳动、服务他人,包括烹饪、木工、家政、园艺等课程,其中家政课程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使未来美好的家庭生活奠定基础;第二类是为就职做一定的准备,可供就职的岗位有:照料儿童、服饰的销售与服务、食品生产与经营等。通过家政教育,学生既能熟悉家庭事务,也为获得专业能力与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
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无论年纪多大的孩子在美国社会中都会被视为家庭责任承担者和社区服务者,孩子必须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家务劳动中做起,让孩子为社会和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培养和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与劳动意识。在美国孩子的家务劳动清单中,6到7岁的儿童有以下家务:自如地使用马桶;给花浇水;收拾玩具和房间;能夠整理床铺;把干净的衣服叠好并放入衣柜;取回报纸;准备上学用品等等。在做这些家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平日工作的辛苦,促进孩子同理心的发展,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锻炼孩子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孩子的独立生活做准备。除了在家庭中需要承担家务以外,美国中小学生也需要走入社会,承担作为美国公民的义务。美国的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义工活动,其时长不低于75小时才能够获得学分。“义工”学分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起初青少年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时,会抱有抵触情绪,而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人获得成就感时就会转变他们的态度从而重视义工活动。由此可见,美国的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在家务活动中自我服务,在义工活动中服务社会,真正将劳动精神融入学生的观念,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
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美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而是贯穿于人的终身学习中,旨在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习惯和品质。劳動教育课程遵循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由理论到实际的原则,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劳动教育的陶冶。以“活动教学”为传统的美国,在劳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户外教育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通常可以采取户外教育法,学生通过参观废气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厂等地方,直观地看到课本中举出的环境污染。通过这种户外教育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环境保护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更好地强化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角色扮演法主要是由教师创造一个劳动过程的模拟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行为模式、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并在情境中引发一定的争论,由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角色扮演的指导者,不能规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在角色扮演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评价。问题解决法是对劳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的启示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可以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学生年龄和兴趣来进行安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以日常劳动为主,树立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从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应该针对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行本土化改进,充分利用当地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如在城市中的学生可以多参观现代化的工厂、了解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废物的回收利用等;在乡村中的学生则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如耕种、畜牧、关注乡村建设问题等。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的国家,根据地区差异来设置特色化的课程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身边的劳动,促使学生知情意行达到统一。
关注学生现实需要,培养学生实用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要满足学生基本生存需要,贴近学生的基本生活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首先,要求将培养实际技能的目标贯穿劳动教育课程,将前沿科技的发展落实到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设立活动周、提供产业观摩的机会;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使学生了解各个行业,激发学习的潜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定适合学生的岗位,提供学生选择岗位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地演练、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深刻体悟劳动过程。最后,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参观和参与自己的工作,从孩子身边的技能入手,循序渐进,适度教育。
重视家庭、社区教育,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意见》指出,家庭教育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要在劳动中发挥支持作用,实现三方育人的综合价值。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互相配合,共同实施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一方面,要成立更多的家校联合组织,如家长志愿者协会、家校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并充分发挥这些协会的媒介作用,将学校和家长有效地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学中来。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鼓励孩子参加生产劳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志愿劳动,鼓励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参与社区治理。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