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劳动教育现状之我见
纵观当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已经逐步渗透学生思维,大部分孩子不仅已经学会了自理,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在学校劳动教育方面,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劳动思想的培养,都尚不足以体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理念。
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 大部分学校组织的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大部分还停留在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机械性、重复性初级劳动课程中,能体现智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内容较少。
劳动范围局限性较大 学生的劳动范围一般仅限于教室、教学楼、家庭或者公益性社区环保活动,能够体现探索、研究性的劳动内容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自然,忽视了学生最本真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劳动教育在智育中的渗透力度较小 在当前的教育课程中,普遍把劳动教育归为德育内容,却忽视了劳动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渗透。教育应该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莫过于孩子的好奇心,大自然中一个个鲜活生命,无论是草木还是鱼虫,都应该成为孩子们研究的对象,而这种探究足以诱发学生们探索、求知的主动性。
劳动教育与智育教育相脱离 部分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与科技课程,但是很少有体现劳动与科技相融合的课程,这种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行为,并不利于培养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科思维较重,学科融合思路较少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通过观察、聆听、动手实践感受劳动的魅力。这种行为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也切实地感受到学生的劳动视野和劳动思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应该被圈囿于课堂。与课程相比,劳动更应该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劳动课程应该成为师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的一个突破口。
针对以上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各学校在延续现有成熟劳动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由教材走向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变化,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耕种、呵护与收获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文/董宜干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瑞景小学)
◎ 育知行少年,弘劳动荣光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秉持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行关系上注重实践,对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躬行践履,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基于学校实际资源探索“育知行少年,弘劳动荣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主题融合,多育互动实践育人 主张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多育互动建设以实践育人为特色的多元基地。
劳动教育与德育互动感受劳动价值。打造区域综合实践基地。通过种植课程培养学生对食物的珍惜之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体验从一粒种子开始的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过程,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亲手种植、观察体验,认识食物的本源,培养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生活的美与价值是无处不在的。
劳动教育与科技艺术互动分享服务获得。打造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小种植园”“ 快乐小主厨”等兴趣课程。劳动教育与家校社互动创新劳动课程体系。推动家校社融合共育,营造良好劳动氛围的同时不断完善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桶前值守、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以此实现“养成劳动习惯”的育人目标。
聚焦课程,学科联动创新文化育人 构建以劳动学科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主张自我服务劳动为目标引导, 结合学校实际资源,校园文化墙、井盖、垃圾桶等进行学科联动,用智慧创新打造职业体验、红色教育实践、志愿服务等“基础+特色”的学科联动课程。
多学科联动培养劳动态度提升能力。实施多维教研,以劳动技术课程为基础,与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联动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侧重职业认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科学课程中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联动探索劳动获得人格魅力。创新特色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
多维评价,双向推动知行育人理念 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学生的基本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中年段的卫生值日全部由学生完成,制作值日小视频,设计值日劳动班队课,指导学生注重卫生整理打扫的各种细节;高年段学生轮流参与中餐分发,学校图书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日常维护……劳动课堂中开发设计评价量表,全面多元评价学生的课内外劳动表现。创新有效利用展示式评价平台,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文/陈静 李鑫 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
菜园里的自然笔记
项目式学习是新时代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每一个具体的劳动场景都可能转化为真实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劳有所因 项目式学习以驱动性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驱动性问题为主轴架构的。蔬菜瓜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对其生长过程了解甚少。为此,学校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各班学生选择种植时间和生长周期适合的作物进行养护观察研究。在这里学习松土、播种、施肥、除草、防虫、浇水等种植技能,体验自种、自管、自收、自用的全过程。项目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极具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
劳有所指 项目式学习主题一般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教师不再被学科界限所约束,在主题任务的驱动下分工协作,带领学生们展开劳动探究。“菜园里的自然笔记”这一探究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所选作物的生长及管护知识,亲身参与种植体验,用自然笔记的形式呈现劳动成果;利用语文知识,进行作物介绍和感悟分享;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测量记录;利用科学知识,观察作物的生长;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保证自然笔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在这样的劳动探究中,学生拓宽了视野,对日常知识学习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劳有所得 教师在劳动课和综合实践课上带领学生走入学校菜园,用心观察菜地里种植的各类作物,并将观察到的作物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更多的蔬菜瓜果,了解它们的根、茎、叶、花、果。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作物的生长阶段是否相同?”鼓励学生回答,还可以设置奖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學生意识到各种农作物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在潜移默化中更加珍爱周围的花花草草,同时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并在实际行动中保护它们。
劳有所乐 学生展示和汇报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点评。教师搜集和汇编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成果简报、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起到宣传推广作用,促使家长和周围人都积极参与到劳动种植的活动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劳有所思 在项目式学习中,合理运用 STEM 教育核心素养评价量规,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文/李俊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