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潮”现象的伦理背景

2022-06-10 10:44方锦江余佳韵
商业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伦理村民生态

方锦江 余佳韵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总纲领,引领着乡村治理的新方向。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和高新技术人才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甚至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也出现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各个角落,迎来了新时代“大学生返乡潮”的新局面。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结合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及乡村振兴战略成效,从技术、治理、生态等方面深度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伦理原因。

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振兴也自然成为乡村振兴当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十九大以来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全面覆盖中国农村,其中不仅包含农业现代化技术,还有各种便民利民的新技术发展,而对于技术的价值导向和认知也从单一的农耕农产品现代化发展成为多元化技术建设乡村,这些技术渗透在村民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于乡村技术的价值判断也有了新的转变,认为高新技术不仅仅只出现在大城市,乡村基础的农业生产生活更加需要高新技术的应用,这使得新时代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变得更有意义,甚至可以说赋予了技术新的生命力。多元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乡村需要引进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不断吸引当代大学生回乡参与家乡建设。技术伦理的发展是推动新时代下农村“技术变革”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变革”又使得乡村生活更加便捷,加之当前城市就业形势不乐观,很多大学生认为新农村的生活比城市压力小、内容丰富、“性价比高”,自愿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是推动“大学生返乡潮”的主要原因。

促成“大学生返乡潮”这一现象的乡村多元化技术伦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观念深入乡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步伐加快,近十年互聯网在全国乡村实现了快速普及和运用。而之前有些偏僻乡村甚至都没有电力系统等最基本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建设,村民更是没曾听说过“互联网”这一新名词。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互联网+”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很多产业领域实现了普及和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新时代下的“新农民”已经习惯从网络获得更多更好的农耕经验,从而进行高效农耕活动,使得农产品更加优渥。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农耕过程更加透明,农民可从网上优选农药化肥等生产用品用具,使农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很多“新农民”都是来自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用自己学到的先进知识培育优秀的农作物,使得农耕技术和农产品迈向了现代化。“互联网+”的观念还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和宣传当中,随着直播带货形式的兴起,很多优秀的助农产品得到了宣传和推广,这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和宣传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陈旧的农产品销售和宣传模式中,农产品一般通过电视广告和中介进行宣传销售,中间环节多,使得农民的收入处于金字塔底端,是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互联网+”观念深入乡村,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在直播带货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不仅让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飞跃式提升,也使消费者得到了物美价廉的优质农产品。直播行业的需求和“新农民”的高收入也不断吸引着大学毕业生和高端技术人才的返乡热潮。

物联网发展改变人们对于乡村落后的观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和完善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物联网是物与物连接起来的网络,属于“互联网+”的衍生品。“互联网+”带来的数据需求量非常大,这种需求促使物联网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销售和原材料的获取。过去曾因生活不便利、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很多人想要“走出大山”,从“要想富,先修路”到“做物流,挣钱不发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的便利化,乡村发展迈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征程。如今乡村的物流网络遍布大大小小的村庄,物联网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推广,使得运输和物流更便捷,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改善了村居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物联网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十几年前人们对于乡村落后的陈旧观念,新农村的发展和便利使得乡村脱下了“落后”这顶帽子。人们观念的改变来源于农村生活的便捷,也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乡村建设的事业中来。当代大学生和高新技术人才正是因为农村生活便利化和物流网络建设及物流站点建立、经营的需求才掀起了新时代的大学生返乡热潮。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新时代下乡村人才振兴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之前,乡村基础建设、设施等各方面相对落后,乡村青年为了更好地发展纷纷向城镇外流,使得乡村人才总量减少,整体人员素质偏低,乡村人才结构失衡,各个群体年龄断档。乡村人才水平与乡村振兴需求两者之间差距较大,为更好更快治理和建设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振兴就尤为关键。

新时代乡村治理是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理论基础的治理,要求村民共同建设新家园,共同治理新农村,共同享受新资源,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迈进。

十九大以来乡村治理伦理的主要转变体现在村民自身对于乡村治理的价值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全民参与治理在乡村的各个角落转化为行动和成效。村民治理委员会、乡村基层自治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与村委会一起共同治理乡村,形成了以“多元平台、多元主体、多元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多元共治体系。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自愿参与乡村治理,不仅使乡村治理工作公正公平化,也使村民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谐度加强,治理的满意度和村民自身幸福指数提高,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乡村的农户封闭性特征,新时代乡村治理正逐渐挨家挨户的“敲开”农户的大门。

乡村治理伦理的另一转变体现在通过开展培训学习、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越来越多村民会为了整体的村庄利益选择奉献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实现自我价值。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农民,新时代下农民出现了新的价值诉求,不仅仅想要改善家庭环境、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还受到农村发展繁荣的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鼓舞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而出现这种新价值诉求的原因,其一在于村民整体素质和觉悟的提高。其二在于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的改善。惠农政策的实施、技术的发展、生活的便利让农民不再满足于追求衣食住行的改善,而致力于追寻价值层面的意义,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实现自我价值和心理上的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乡村群体价值诉求与个体价值诉求的统一,才能使得乡村治理伦理秩序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成为农村社会发展重要的道德支撑。“两个诉求”的统一形成了新时代下乡村治理伦理中新的价值导向,不断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推动乡村治理迈向新阶段。新时代乡村治理伦理的转变不断吸引着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治理。

伴随着乡村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现象的明显改善;外出打工的青年思乡情切,很多年轻人在农村选择创业和投身于乡村的各项建设当中,新时代乡村人才引进的价值观导向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过去人才下乡主要是为了深入基层锻炼或受到上级安排等客观原因,其主观上多数年轻人并不愿意参与乡村治理。但随着新时代下乡村治理伦理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观上想要到乡村参与乡村治理,认为参与乡村治理不仅是为了造福人民,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乡村治理中年轻人才的引进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治理方式更加多样,治理平台更加多元,治理制度更加规范。当代参与乡村治理的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其创新经验通过新媒体分享到更多的乡村进行借鉴和学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从而形成了从“引进人才到实现善治,再通过善治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乡村治理伦理的转变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新时代乡村治理下形成的良性循环是造成“大学生返乡潮”的重要原因。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中国乡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直到今天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乡村文化局面。从几千年前儒家倡导“仁爱”到新时代下乡土文化、乡村文化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成为乡村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发展,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的重心已经向文化建设转移。而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新时代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最为重要的就是传统乡村伦理文化的转变。

传统乡村伦理文化具有內生性特征,传统乡村因政治经济等原因形成了交流不通畅、文化传播范围小等现象,导致整个村庄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由村中大宗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老们引领,他们制定的村规民约很多都慢慢地形成了旧社会的陋习。而现代化的乡村伦理文化具有时代性、共生性特征,随着政治经济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村庄与村庄之间通过网络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加强了乡村之间的对话,搭建了更多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传统乡村中人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新的转变,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得到了继承,糟粕的部分正逐渐被去除。

新时代下乡村伦理文化的发展使得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吸引着年轻人前来学习。传统乡村伦理文化的转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道德基础,改变了乡村的精神风貌,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是形成“大学生返乡潮”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传统乡村伦理文化转变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村民财富价值观念改变

新时代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村民的财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自掏腰包去支持乡村的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发展,很多乡村的道路、路灯和文化娱乐场地都是村民自发地组织募捐筹集建设。在创建文明美丽新乡村的号召下,村民的消费重心逐渐向文化方面倾斜,他们愿意花钱购买文化产品,投资知识产业,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还使得乡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村民财富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结果,也是很多返乡年轻人影响下的结果。

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道文化来源于中国的旧农村家庭,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演变,直到今天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乡村文化中的主要传统文化,孝顺的家庭会成为村庄当中家庭学习的榜样,“最美媳妇”“最孝顺子女”等乡村精神文明奖项也越来越多。传统孝道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传统乡村伦理文化转变中最重要的和最基础的一环。

村规民约的规范化

随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村规民约更加规范,内容更加充实。与旧社会以“束缚”为主的村规民约不同,新时代的村规民约剔除旧社会留下的陋习和陈旧的思想束缚观念,文明新风随处可见。很多村规民约将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居民行为规范等内容细化,与时俱进地对扫黑除恶、婚丧嫁娶、移风易俗等做出明确规定。新时代村规民约的规范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产物,也是“大学生返乡潮”带来的良好效应。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振兴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将生态恢复,生态治理及生态保护作为生态振兴的主要内容。乡村生态振兴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从生态创新型技术、生态科技产业、环境保护宣传等方面入手。其中最基础的就是乡村生态伦理的新规范,包含了村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生态文明的普及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新技术的推广。新时代下的新农村村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很多村庄都开展了“清理垃圾山”、做好垃圾分类等治理美化环境活动。从过去“美丽新家庭”到现在的“美丽新农村”建设,村民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村庄的整体环境得到更加重视,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深入民心,村民不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这也使得乡村生态伦理有了新的规范,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于未来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过去“走出大山”,“挤破头往城里钻”到“农村小伙乡村生活频上热搜”,反映的不仅仅是现如今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生态伦理的新规范对乡村生态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大学生返乡潮”的重要原因之一。(1湖北大学哲学院)(2湖北万达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荣卓,汪霞.乡村治理的脱域与突围[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9.

[2]刘婷婷,俞世伟.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伦理之道[J].宁夏:行政论坛,2021-4.

[3]孙喆.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3.

[4]潘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伦理建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1.

[5]刘昂.中国乡村治理的伦理审视[A].社会热点探析,B82-051,2021-1-08.

[6]郝德贤.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协同治理[J].宁夏:宁夏党校学报,2020-1.

猜你喜欢
伦理村民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