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域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研究 以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为例

2022-06-09 02:59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戴彧陈亮孔利
中国勘察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名镇文化遗产历史

■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戴彧 陈亮 孔利

《“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国家历史文化体系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健全保护体系和保护方法,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脉得以更好地保护发展。本文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为例,在深挖其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整合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基于全域保护的规划视角,构建包含保护要素、空间范围和遗产类型的全要素保护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强化保护规划自身的指导约束作用,同时注重历史文化要素的空间落位和活化利用,形成保护与发展互促的模式,实现名镇的有效发展。

规划背景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1]。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保护文化遗存及历史文化名镇整体格局,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泉林特色识别

泉林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部,地处济宁、泰安、临沂三市交界处,2003年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7月被住建部等7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是泗水县经济文化“次中心”,地处泗河源头,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泉林,因泉多如林而得名。整个泉林镇处于泗河上游两岸,泗河源于泉群,泉群又地处全镇中心,故该镇取名为泉林镇。

中国古代卞国故城,洙泗溯源地

泉林镇是东夷族西迁之地,伏羲、虞舜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具有延续性。据古史记载,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陶、大禹等活动或出生的地点,大都在曲阜及泗水一带,其中,舜曾发迹于泉林。

夏商时期,泉林镇为卞明国故地,现在镇驻地的卞桥为卞明国故都。春秋时为鲁卞邑。秦设卞县属薛郡,汉晋属鲁郡。隋开皇十一年废卞县置泗水县,随开皇十六年县治西迁今泗水城,卞桥成为泗水县的一个镇。

泉林镇集山地、丘陵、平原为一体,地形地貌丰富多变;山水资源丰富,泗河、洙河交汇于雷泽湖,泉林泉群喷涌不断的泉水正是古老泗河的发源地,具有景色优美的山川形胜,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雅士来此驻跸游历。

名泉荟萃、泉多如林冠名泉林

泉林以泉得名、以泉闻名天下,号称“泉源胜地”。据清光绪《泗水县志》记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如今,泉水仍常年喷涌,已设立风景名胜区,分为泉林泉群、石缝潘坡泉群、石漏泉群进行保护,并结合其发展文化旅游,传承与发展泉林镇独一无二的泉文化品牌。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泉林镇物质文化遗产多样,以古遗址、古墓葬为主。全镇有53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镇域境内遗址随处可见。文物类型主要包含古建筑、遗址、墓葬、碑刻、古井、古树名木、非遗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泉林境内遗址都可溯源,同时每个遗址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泉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流传有大量传说、诗词:泉林赢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留下惊人数量的诗文佳作,仅从元、明、清三代67位作者中就选注了164首、文8篇。如此多的颂扬诗文,足见其当年的风貌,这些诗文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遗迹留存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国家重要工业企业向内陆中小城镇战略转移,机械附件厂、山东工具厂等大型企业落户泉林镇,带动了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在90年代达到高峰,成为泗水县重要工业基地。

发展现状及问题

保护乏力,认识不足

各级政府层面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重申报、轻管理,重建设、轻保护,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相关保护规划和方法滞后

泉林镇在申报成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后,没有及时编制与之相对应的保护规划,在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据,随意性大。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各类历史文化要素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以致可随意进行建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此外,镇域内各类历史文化要素基本信息缺失、数据混乱等问题普遍存在,尚未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

全域文保工作欠缺

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泉林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众多,大量文物保护工作均未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长期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总体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文物保护工作。

保护方式欠妥,研究基础薄弱:多数文保单位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保护技术滞后;大量对文物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基本问题尚未考证清楚。

构建保护体系

本规划旨在建立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分类型的保护框架体系(图1)。空间范围上,规划包括镇域全域和核心区两个空间层次。其中,核心区是规划的重点范围。保护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类型,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规划建议。

图1 保护体系示意图

规划发展研究

整体保护策略

明确保护对象,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根据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保护对象,分类分级进行保护。明确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落实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对自然遗产涉及的各类保护范围进行落位,对历史环境要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引导,同时划定历史文化名镇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由点串线,结合重点片区,形成全域保护

明确每种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划定核心区的保护范围,对重点片区提出建设管控要求,串联保护线路,同时也可作为后期展示利用线路,形成全域保护全覆盖。

结合保护内容,体现泉林特色

保护反映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遗产。比如,反映周至汉代卞国时期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防御工事及城郭的聚落形态的卞国古城遗址;反映商周时期卞国空间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的卞一遗址;反映晚唐建筑风格,代表古代桥梁建筑特别是拱桥建筑史上杰作的卞桥等。

保护突出代表泉林景观特色的遗产。山川形胜的保护利用,体现泉林景观特色的青龙山、泗河等自然景观,包括泗水泉林泉群风景名胜区、青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保护突出体现泉林特色的泉水资源。保护泉林工业记忆,如代表泉林近现代工业重镇的城市技艺、泉林工业老厂等。

保护名镇文化脉络,传承文化精髓

保护名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意传统手艺和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文化精髓。保护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乡士生活气息。重点保护泉林镇已公布的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1),另外还需保护有记载的、被当地人世代相传、与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民谣民歌、文学典故、传统技艺、节庆民俗等未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1 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反映近现代民众生活的民谣、民歌;记载了从远古、商周、秦汉、春秋等再到明清那些历史悠久的、丰富的传说故事;数量惊人的诗赋佳作;能够体现泉林传统饮食特色的小吃,如泉林御蛋、泉林谭家酱鸡等。

镇域整体保护

通过对泉林镇镇域资源的摸底调研和总结提炼,构建“一区、两轴、四带”的历史文化总体保护格局(图2),并提出相对应的保护内容,形成全域的历史空间形态保护落地。

图2 镇域保护格局

一区: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即泉群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历史风貌具有代表性、传统格局较为完整的区域。

两轴:洙泗保护轴,保护泗河、贺庄水库、洙河构成的体现洙泗渊源历史文化的水系通廊及沿线集中分布的安乐庄遗址、张家庄遗址、王阜庄遗址、温家庄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御驾道保护轴,保护莲花山汇向贺庄水库的水系脉络及沿线集中分布的南石匣遗址、西泽沟遗址、御驾道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

四带:泗源保护带,保护泉群泉眼、泉水汇入泗河的泗源河道及沿线集中分布的卞桥、石缝泉墓群、红石泉碑刻等历史文化遗产。石缝河保护带,保护石缝河水系脉络及沿线集中分布的李家庙墓群、李家庙村东墓群、石漏墓群等历史文化遗产。历山保护带,保护历山汇向贺庄水库的水系脉络及沿线集中分布的历山桥、历山西村烈士墓、马连庄墓群等历史文化遗产。青龙山保护带,保护青龙山汇向泗河的水系脉络及沿线集中分布的云集桥、马泉碑刻等历史文化遗产。

核心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划定保护范围

以保护历史文化和维护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结合泉林镇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分布情况,在镇区划定泉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9.7万m2和建设控制地带31万m2两个层次(图3)。

图3 保护范围区划总图

明确保护范围内建设控制要求

结合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土地利用调整,将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地块划分建设控制分区,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三级,分级对不同建设地块内功能利用、建设强度等进行控制和引导,如表2所示。

表2 建设分区控制要求表

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在保护的前提下,注重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城市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主题,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充分融入区域城市功能。

总体规划衔接:将全国、省级文保单位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等控制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落实。

详细规划衔接:将全国、省级文保单位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保护范围、保护要求等内容以管控图则的形式加强规划管控,以及与片区详细规划的传导衔接(图4)。

图4 管控图则

控制线衔接: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范围作为刚性控制线,与“三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划定,加强泉林镇特色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管控。

用地功能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利用应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功能进行协调,保护范围内用地功能与建设指标应满足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周边用地功能应避免与历史文化保护发生冲突,且考虑为历史文化展示、文化旅游等功能服务。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展示利用模式

从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周边区域两个层次引导展示利用,分别提出保护性展示、功能性利用两种展示利用模式(图5)。

图5 展示利用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

保护性展示:保留遗产原始功能和状态,以博物馆、展览馆、景点、遗迹公园的形式进行开放性展示。

功能性利用: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活化,将遗产进行合理改造和功能置换,赋予其参与性与活力。

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区域

保护性展示:以历史文化遗产的附属功能利用为主,通过绿地、广场、公园等形式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开放性展示功能。

功能性利用:主要结合旅游功能进行利用,根据历史文化遗产主题和特色,打造与其主题相关、风貌相协调的特色旅游功能。

全域展示利用总体结构

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和特色价值,整合利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形成“一带、三区、多节点”的展示利用总体结构,重点对泗源文化、古卞国文化、泉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等进行重点展示和利用。同时,与文化旅游等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彰显泉林镇历史文化价值、山水生态环境和城乡特色风貌(图6)。

图6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总体结构

重点引导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利用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对主题旅游线路的策划,将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串联,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互利互惠。在“一带、三区、多点”的基础上,策划三大主题旅游产品(古镇乐活游、圣源观光游和生态体验游),实现以精品一日游、特色多日游为核心的泉林镇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结语

随着国家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支持,尤其是2020年山东省为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管理水平,进行历史文化名镇相关评估、开展全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以来,泗水县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推进泉林名镇的保护工作。

本文基于全域保护的视角,系统总结分析了泉林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自身优势和目前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适合泉林镇的名镇保护规划系统方法,提出有针对性地保护措施,并结合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历史文化名镇以新的活力,使得保护与发展并重。

猜你喜欢
名镇文化遗产历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