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阮灿华
摘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网络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困境,提出了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七条对策,为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疫情防控中职学校网络教学
2020年是教育界不平静的一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在疫情冲击下,各类学校全面停课,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得到省市各级教育部门支持,并迅速部署。各校教师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公司的帮助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居家在线教学模式,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积累宝贵的经验。
一、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国外疫情较为严重。临近2020年春节期间,国内石家庄、绥化、哈尔滨等地出现局部疫情,由于春节人口流动大,出于防控需要,各地发出“非必要不返乡”“错峰放假”倡议。各地教育部门要求各校根据防疫需要,新学期开学做好线上上课的准备工作。这些为阻断病毒传播,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网络教学有助于学校完成教学任务
中职学校每个专业都有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是严格按照培养方案里的教学日历、进度、学时进行的,如果课程教学受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会被打乱,采用网络形式开展教学可以确保教学安排不受影响。
(二)满足现实的教育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学习医护人员舍己为人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品格和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管控能力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在假期进行适当放松,对于学生缓解情绪和疲劳十分必要。但超过一定时限,学生往往会越来越散漫,时间越长对学生的考验越大。利用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收心,能合理规划时间,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适当更改教学内容,使其更适合学生居家学习。
(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互联网+”思维
在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开展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应用到网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師生的“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能高效地与企业互动,了解其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化改革教学方式。
(五)有利于建设“互联网+”应用平台
师生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教学模式,将专业内容、课程难点、行业热点上传至“互联网+”互动平台,对各教学案例、专业案例深入分析探讨,不断充实平台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有效的校企实践网络平台,师生与企业直接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承接企业的订单,实现教学实践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困境
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十分必要,但中职学校因其教育类型的特殊性,在实际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小的困难。
(一)部分学生网络教学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由于家里缺乏电脑、笔记本、平板等终端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导致无法参加网络学习;或部分学生通过手机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虽然大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条件,且能够经常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不够。还有部分学生平时寄宿学校,没有养成居家网络学习的习惯,造成网络教学参与度不高。
(二)部分学生的居家学习没有人督促
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差,自觉性不高。网络教学期间,一方面是家长的教育水平比较低,对教育认识不够,对学生学习督促保障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教师由于疫情原因匆忙将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复制到线上教学,教学服务和督促力度没有跟上,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三)学科之间资源分配不均
部分中职学校在网络教学中分配的语文、数学、英语及专业课资源比较多,而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分配的师资及课时资源比较少。
(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有的专业课资源比较多,有的专业课资源比较少,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更新,时效性差,跨学科融合资源稀缺,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不同课程使用不同平台教学,学生要在终端要安装不同平台并熟练使用该平台功能,难度比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地区使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资金和协调方面难度大。
(五)部分教师缺乏网络授课经验
中职学校在非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虽然受信息化建设推进影响,许多课程制作了微课,但微课不是主要教学手段,而是辅助教学手段。部分教师直播教学时缺乏吸引力,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较差。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像现场授课那样监督学生的上课表现,从而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程专业实训无法正常开展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岗位的技术型人才,与普通高中相比,其培养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必须依托专门的实训场所或仿真实验室。由于疫情,实训场所不开放,专业课仿真实训较少,课程只能以理论为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对策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校网络教学存在的困境,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整合各类资源,科学地设置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式线上教学模式,以提升网络教学效果。
(一)多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关注师生思政建设
在疫情防控期间,多向师生及家长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我国在抗疫期间的大公无私精神和强国报国精神,宣传生命健康教育;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主题实践活动法、道德体验法、素质拓展教学法等培养有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和公共参与意识的健康完整的职业人。教学中运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个人成长体验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计划。学校在抓好思政课程这一育人核心课程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首先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突出适合本课程的抗疫期间的思政内容;其次在教学资源中挖掘提炼思政课程的内容,在课程中融入育人功能,如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在教学评价中增加有关思政课程内容的评价。
(二)分层分类指导
对知识接受能力强、具备学习条件的学生进行扩展提高式指导;对知识接受能力一般,但具备学习条件的学生进行巩固式指导;对具备学习条件的学生进行兜底式学习指导。全校全市要统一思想,同一门课可以组织教师统一授课,分类分级由不同教师指导。
(三)选择适用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用于网络教学的平台比较多,我校根据校情选择了由雨课堂、腾讯会议、班级微信群组合成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教师教学或学生课后做练习时应用EV录屏软件,在直播过程中同步录制,作为课程回放复习资料。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信群,将其作为上传课程资料、师生间讨论答疑的工具。
(四)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
学校已形成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和3个市级重点专业(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以品牌及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各专业开展培养模式与网络教学方式改革。2019年12月,学校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和“装饰施工技术”顺利通过市级验收。2020年1月,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木工程力学基础”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建立了微课制作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制作各种微课、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把做好的微课、课件面向学生公开,实现学生课前、课后的翻转课堂教学。推进建筑施工专业实训仿真教学软件系统、建筑施工三维识图仿真实训平台系统、电梯仿真教学系统、工程造价专业工程计量计价及内业管理仿真实训软件、焊工工艺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建筑装饰专业动漫与平面设计仿真软件等仿真实训软件等10个建筑三维仿真实训软件的建设与使用。建立完善了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通过单点登录的方式,串联学校现有和未来新增的各个平台系统,同时设立了数据中心,统一学校基础数据,解决了各个平台系统造成的数据冗余、数据孤岛问题。学校新增了信息化标准平台建设二期项目,建设了在线考试系统,全面实现了考试工作的网络化。
(六)科学设置教学计划
中职学校教务处需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疫情防控期间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合理选择合适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对于实训课和其他不便在网络上教学的课程将其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对于可以仿真进行教学的课程以网络教学模式进行。
(七)课前、课中、课后过程式线上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的课前准备与线下教学模式的课前準备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前要留时间调整心态,在课件准备、语言生动性和师生互动方面要做好从面授到网络教学的准备。在硬件方面,教师要检测自己设备的网速、话筒耳麦的音量、摄像头的清晰度及房间环境等。教师提前上传教材、教案等相关学习资料,布置章节学习内容及任务,以雨课堂为平台建立课程资料库。
虽然网络教学无法向现场教学那样实施同样的课堂管理,但是教师穿衣要得体,不能过于随便,摄像头对着的背景要较为整洁,管理好网络课堂纪律,在非互动时段设置禁言,时刻注意课程进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网络情况,通过时时在线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课堂上公布学生答题情况并进行讲解,在课前课中课后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调整课程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或省级优秀的在线课程资源、平台资源,形成共享优势,保证教学质量。
课后课程评价要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来综合评定教学效果,将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交流互动及家长的评价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分析学生对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上网课时旁听并监督学生,同时向教师提些建议,充分发挥家庭作用。
结语
疫情对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造成较大的影响。中职学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化危为机”,加速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进程。疫情过后中职学校线上线下教学将会更加衔接,为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式的特征、问题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0(3):2028.
\[2\]陈林强.浅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新西部,2019(12):121.
\[3\]杨金勇,裴文云,刘胜峰,等.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与经验\[J\].中国电化教育,2020(4):2941.
\[4\]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5\]薛礼,凌江川.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有效策略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188189.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