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思政课堂,做好育人文章

2022-06-09 21:33:18王庆荣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5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素养

王庆荣

摘要:思政课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明确责任,提高素养,在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站位要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眼界要广,在课程环节的设计上思维要新,以高品质的课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思政课有高度;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践行,拓展课程的深度;思政课教师应着眼生活、诉诸真情,用真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学真做,在情感共鸣中突出价值引领,让课堂有温度。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就必须立足思政课堂,做好育人文章,让思政课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一、明责任,让思政课有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研发课程、组织教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好坏、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明责任、有担当,提高专业素养,在课堂上播撒善良与希望的种子、传递真理与正义的声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要有立德树人的情怀、通古博今的视野、身体力行的担当,在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站位要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眼界要广,在课程环节的设计上思维要新。

例如,教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课时,我结合课标要求,立足核心素养,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三个角度设定了教学目标,即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同中國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认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在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时,理性分析不同文化的影响,科学地选择发展道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引领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围绕这一目标,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终确定以中华文化复兴之旅为主题,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寻梦、筑梦、圆梦”三个篇章。在“寻梦”环节,通过电影《建党伟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前夕的风云变幻,并穿越时空进行角色模拟,投身于未名湖畔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中,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感悟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政治认同。在“筑梦”环节,以电影《战狼2》为例,通过国产大片的崛起,探寻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圆梦”环节,紧扣文化自信,以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切入点,通过设计文明城市创建标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凸显教学主题。三个篇章围绕主题,环环相扣,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求索,为未来创新,呈现出一种育人的张力。这样的教学,不再是简单地讲授知识,而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立意高远而又形式活泼,有利于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上感悟、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重践行,让思政课有深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思政课正逐步发展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活动型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课程内容活动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下,立足课程要求,在体验与践行中拓展课程深度,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彰显思政课的学科魅力。

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我结合滁州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请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滁州市旅游宣传设计一句广告语。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联系,在实践中寻求创新,犹如一道趣味挑战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合作,积极探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社区、社会调查、集中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宣传广告语,并对滁州市已有的旅游宣传标语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活动中学生们感到,要想避免千城一面,突出滁州特色,就必须抽丝剥茧,深刻挖掘联系的多样性,找到滁州历史的根及旅游发展的魂;要想在宣传的过程中避免虚假、实事求是,就必须注重联系的客观性,摒弃似是而非的联系。整个探寻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联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功用就在身边。最后,学生将本次活动的最终成果《关于滁州市旅游宣传标语的研究报告》寄给了滁州市旅游主管部门,受到了欢迎与好评,学生也深受鼓舞。

这种以实际问题引领学习过程、以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的做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了道理、培养了能力,实现了活动型课程的要求,也提升了课程的深度。这样的学习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思政课上学到的知识成了学生行动的方法论,思政课赋予了学生智慧与思想。

三、润心灵,让思政课有温度

为了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学真做,思政课必须着眼生活、诉诸真情,用真人真事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用真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在情感共鸣中突出价值引领,让课堂有真情、有温度。

例如,在教学“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一课时,我引用“安徽好人”严明友的事例。严明友是滁州市定远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聆听到动人的音乐,老人在退休后义务为农村孩子上音乐课。为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时年78岁的他带着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多元钱去北京学习钢琴,并在学习结束后为学校购置了一台钢琴,从此简陋的教室里也有了最动听的音符。老人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却依然坚持为孩子们唱红歌、讲革命故事。用学生身边好人的事迹作例子,也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心的信服和感动。

又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时,我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例,这是他在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信中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慷慨激昂,有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与哀伤,但是为了民族大义,纵有万般不舍,最终还是毅然离去,如追求光明的飞蛾,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在读这封信时,学生与我均热泪盈眶,此刻,民族精神已不再是书本中短短的几行文字,民族精神背后所凝聚的梦想、所包含的奉献、所唤醒的力量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的思政课堂,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也是对信仰的一次升华。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引导”的艺术,而“引导”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思政课教师必须静下心、定下身,明确责任,提高素养,注重践行,以情育人,才能打磨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咸春华.活动型教学的反思与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3234.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