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规模化养鸭常见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06-09 04:24:53王彦彩
家禽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鸭养鸭雏鸭

王彦彩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5-0051-02

1 鸭瘟诊断与防治

1.1 病因和症状

该病可在不同年龄、品种的鸭群中传播,在流行期间成年鸭患病概率较高,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在春夏过渡时节更易流行。病鸭主要依靠消化道传播,也可在交配、日常接触中通过呼吸、分泌物等传播。发病原因主要是采购的鸭苗身上携带病毒,与健康鸭一同饲养时致使发病。

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绝食,经常趴卧在地上,不爱走动。一些鸭子在患病初期体温达到43 ℃,眼睛流泪,分泌物和眼睑粘连,口鼻均带有分泌物;部分病鸭颈部肿大,排出白色或者绿色的水状粪便[1]。

1.2 防治措施

首先,把好引种关。购买鸭苗时应严格把关,避免购入患病鸭子,并对运输车辆、饲养工具、鸭舍进行消毒,且引入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保健康无病再与原有鸭子混合饲养;其次,树立防疫意识。在种鸭产蛋之前,先免疫鸭瘟二型蜂胶灭活疫苗,由于雏鸭母源抗体10日龄后便会减少或消失,之后要及时对雏鸭接种疫苗。发病后,将病鸭与健康鸭隔离,及时对死亡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将病鸭所用的用具彻底消毒或者销毁,草垫焚烧不继续使用。治疗可注射沈氏蜂胶疫苗,3~5 d便可起效。

2 大肠杆菌诊断和防治

2.1 病因与症状

主要因养鸭场环境卫生不达标所致,如场地潮湿、脏乱、空气质量差等。初生雏鸭患病主要因种蛋被污染,小鸭患病多因刮伤、擦伤等伤口感染而引发。主要表现不爱走动、失眠、缩脖,严重时仰卧、双腿滑动等,最终头颈歪斜、死亡,与浆膜炎的病症较为相似,单纯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区分,需依靠实验室病菌分离鉴定进行区分。

2.2 防治措施

应遵循“全进全出”的原则,将不同日龄的鸭子单独饲养。饲养期间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对鸭舍和相关用具进行清洗、消毒,使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为鸭群营造干净整洁的饲养环境[2]。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一般治疗前会进行药敏试验,便于选择有效药物进行针对治疗。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头孢类药物敏感率较高,可优先选用。疫苗免疫方面,要选择与本场或当地流行鸭大肠杆菌血清型相匹配的疫苗,才能获得良好的抗体保护;有的还建议采用多价蜂胶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3 传染性浆膜炎诊断和防治

3.1 病因和症状

该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饲养密度较大、环境空气不良、地面潮湿、饲喂不合理、营养配制不均衡以及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农户在规模化养殖中多在地面铺设草垫,草垫受潮后容易滋生细菌,加上雏鸭的鸭掌较薄,在行走时容易被草垫划伤,细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雏鸭发病,又因饲养密度较大使该病在鸭群中传播,导致大范围感染。

该病发病较突然,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只需1~3 d,典型病症为用喙啄地,眼睛有黏稠分泌物、走路摇晃打滑、经常仰卧等,眼睛四周的羽毛随黏稠分泌物一同脱落,口鼻也经常带有黏稠的分泌物。一些病鸭腹部肿大,排泄出黄绿色的水样物,严重情况下还出现神经痉挛等症状。

3.2 防治措施

该病的防治需要在鸭场内安装排风装置,促进室内空气流通,达到除湿、抑菌的效果。做好鸭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进雏前应依次用高压水龙头对饲料槽、拦网、地面进行冲洗,扫除积水晾干;再将室内封闭彻底熏蒸消毒,并在消毒结束后对鸭舍内多处采样检测,确保有效消毒;必要时还可带鸭消毒。规模化鸭场的肉鸭养殖量较多,应根据不同日龄将鸭分类饲养,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加速细菌传播。病鸭治疗,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产生耐性,可定期更换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3]。

4 鸭霍乱诊断和防治

4.1 病因和症状

在4周龄以上鸭群中多发,危害性较强,主要依靠呼吸道、消化道来传播病菌。健康带菌鸭、病鸭为主要传染源。主要表现为体温提升、常垂头甩水、口鼻分泌黏液、呼吸急促。该病死亡率较高,且患病后发病迅速,无征兆死亡,表现为第一天正常,第二天一早已死亡。

4.2 防治措施

应将不同日龄的鸭分开饲养,加强消毒,尽可能避免应激;定期接种疫苗,如氢氧化铝胶疫苗、油乳剂疫苗等,具有容易吸收、保护性强等特点,可在注射后5~7 d内发挥免疫功效,保护时长超过6个月,在注射后不会阻碍鸭的生长,是免疫首选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病鸭隔离,应对死鸭尸体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扩散。对病鸭呆过的场地、接触过的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并选择高敏抗生素药物以特定比例加入到饲料或者饮水中,增强鸭群的免疫力,控制疫情发展。

5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和防治

5.1 病因和症状

该病在3~5周龄的雏鸭群中多发,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且发病日龄有前移、后拖等情况,治疗难度增加。多因外场人员入场走动、场内病死鸭乱扔以及运鸭车辆、垫草消毒不彻底、新引入的鸭子携带病原等引起。病鸭临床多为翅膀下垂、眼睛半闭、食欲低下、行动迟缓等症状,有些还出现全身抽风、头向后背、在地上旋转等情况。

5.2 防治措施

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禁止场外人员在未消毒的情况下进场,在养鸭场门口设置消毒池,对来往人员、车辆、新采购的种鸭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场,确保饲养环境干净卫生。在引进雏鸭之前应了解种鸭免疫情况,如若免疫到位,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两周左右,基本可度过易感危险期;如若饲养环境较差,应注射鸭肝炎疫苗;在母鸭没有免疫的情况下,应对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在小鸭患病后,可立即注射卵黄抗体,控制该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周广驰.规模化养鸭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J].畜禽业,2021, 32(9):129+131.

[2] 王世传.新时期基层规模化养鸭常见疾病诊断及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 2019(32):44.

[3] 刘启世.规模化养鸭中常见疾病診断及防治[J].兽医导刊,2022(1):55-56.

猜你喜欢
病鸭养鸭雏鸭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养殖与饲料(2021年5期)2021-11-30 20:05:15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老区建设(2019年7期)2019-05-21 15:00:34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微生物发酵菌养鸭的基本模式及其技术优点
农家之友(2018年1期)2018-01-26 01:24:24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乡村科技(2016年22期)2016-11-05 02:14:58
鸭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乡村科技(2015年1期)2015-11-18 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