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诗
在“学科素养”培育的目标体系中,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音乐课程中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师应开设多元化的音乐鉴赏课程,让学生主动感受节奏、旋律、情感、文化之美,从而逐渐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基于此,本文将从情境启发、师生互动、音乐创作三个方面分别阐明初中音乐教师培養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进入音乐环境
(一)视听媒体引入音乐知识,调动视听感官体验
随着视听媒体的广泛应用,初中音乐教学逐渐进入智能化教学环境。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也可以直接整合视听媒体,汇总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具体的画面和声音,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自然进入音乐欣赏情境[1]。
(二)生活资源呈现情境内容,让学生沉浸其中
音乐欣赏必须遵循解放学生基本思想理念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将生活资源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回忆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进而有效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兴趣,主动、积极地欣赏音乐,在音乐中感受人性之美。体育主题音乐作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激情和兴奋,在分享过程中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极为热烈,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在运动会中的有趣经历和夺冠时的骄傲将能有效引起学生们的共情心,据此初中学生能以这种熟悉的情感欣赏这首活泼、动感、激情澎湃的歌曲《拉起手》,并积极探索歌曲的乐句特点和音乐元素的表达。
(三)将音乐知识引入游戏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组织游戏活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新理念。在音乐鉴赏课中组织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更轻松、更独立的状态下欣赏音乐。此外,游戏的引入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可以使学生从放松娱乐的状态顺利过渡到音乐欣赏的状态,更容易传播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极享受音乐[2]。
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让学生独立欣赏音乐
(一)补充音乐文化知识
初中生缺乏生活经验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积累的音乐文化知识也略有欠缺。如果教师不能充分理解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表达意思,就会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产生偏差,也就不能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人文价值。因此,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应及时补充音乐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欣赏音乐作品。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红旗颂》的歌曲欣赏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否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
(二)采用留白技术
留白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教师通过适当的停顿和沉默,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元素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以及歌曲的深厚情感,进而激发学生,让学生独立享受音乐。因此,教师应运用空白手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歌曲的人文元素,以由此主动、积极地欣赏歌曲、品鉴歌曲,深入感受歌曲中的细腻情感[3]。
(三)创设互动课堂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分享自身对音乐欣赏的见解,使其能够在表达和分享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是开放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歌曲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初中生应尽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互动活动,展现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在分享中进一步感知音乐元素的特点,从而深度享受音乐。
三、总结
在初中音乐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突出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音乐欣赏感受,进而提升欣赏音乐的能力。本研究深入探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从而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可行策略,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实施积累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吴秉旭,马云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影响因素分析[J].艺术教育,2021(1):53-56.
[2]周亮.课堂变革以“核”为贵: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变革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17):159.
[3]洪瑞珠.践行核心素养,提升音乐综合能力:如何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北方音乐,2018(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