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这项改革既有益于改善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又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综合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根本任务。
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主要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依据教育部2020《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思政应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个人综合文化素养,又有利于学生增进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融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相对缺少中国文化元素。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之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主要以英语国家文化为基础,而中国文化内容涉及较少。以昆明文理学院曾使用的《大学通识英语教程1》为例,整本教材合计12个单元,主题包括“Activities”“Food”“Culture”等,而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仅出现在第7单元“People”的练习部分,以段落填空的形式简介了宋美龄的生平。思政理念提出后,大学英语教材开始逐渐加入中国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生肖the Chinese zodiac)、中国科学技术(如中国高铁High-speed Railway)、中国时政新闻(如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山西考察)等内容均有涉及,但中国文化内容相较仍显不足。
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中国文化元素。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仍普遍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主要教学评价标准,片面追求语言工具性,而针对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则未予以重视。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词汇、语法等常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英语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此外,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意识相对不高,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也无形中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如学生知道Christmas是圣诞节,却不知道元宵节的英文名称是the Lantern Festival。
大学英语考核内容相对缺少中国元素。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尤以翻译题型较为明显,中国的茶文化、传统节日等都陆续出现在了近年的考题里。但如期中、期末口、笔试测验这类小范围的大学英语考试中,中国文化元素仍显不足。以昆明文理学院为例,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中国文化类考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故中国文化元素仅只出现在高级别学生的大学英语测试中,且尤以笔试考核为主。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及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的有效举措。
此外,《指南》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的人文性,要“加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纲要》要求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同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本科阶段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建设也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增添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奠定基础[2]。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中国文化与教学要求相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应明确增添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指导教师将中国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教学任务部分应明确将中国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督促教师探索与实践;②教学目标部分应体现出“人文性”目标,而非片面强调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如通过中英文化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阐释能力,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等;③教学内容部分应规定在英语教学中增添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改善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④学时分配部分应预留部分学时用于中国文化教学,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跨文化课程内容,和综合、视听说内容相结合,全面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推动实现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材主题,选择相匹配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拓展教学。如针对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任课教师可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中文和英文在发音、拼写等方面的異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课教师也可逐步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补充中国文化相关内容,通过中英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丰富文化知识。针对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任课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以昆明文理学院为例,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分级教学形式。针对低级别学生,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先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英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Food”主题中增加如馒头(steamed bun)等常见中国食物的英文表达,并通过中英互译让学生竞猜中国特色菜名的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正确的翻译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中英食谱中的文化差异。相反,针对高级别学生,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则应以学生分享为主,帮助学生提高中国文化的英文阐释能力。如在与“Literature”有关的课程内容中,可要求学生在中国四大名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本,在课堂上就其主要内容及推荐理由用英语进行简单地交流分享。这项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其所学文学相关英文词汇,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四大名著相关英文表达,提高学生在中国文学方面的英文表述能力[3]。
(三)中国文化与教学评价与考核相结合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教学评价与考核内容中做出明确规定,提供保障。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应设置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评价标准,用于考核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情况与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评价中增加“任课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等问题用以考核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融合落实情况。明确、具体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评标准与结果,既有利于监督任课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自觉落实中国文化教学,提高教师的文化融入意识;又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支持。
此外,大学英语期中、期末等测试中也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类考题。除借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外,英语教师还可依据学情,在口语、词汇、语法选择,听力、阅读等题型中合理增添中国文化相关内容,使考试难度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匹配的同时,又能考查学生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凸显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量化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三、总结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英语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又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52-57.
[2]于珊珊,王艳.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0-201.
[3]佟显峰.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及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學报,2020(11):89-90.
作者简介:李佶芳(1991-),女,云南昆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