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清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之下,社会方面高度关注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为了体现教育公平,需要针对特殊儿童采取融合教育,探索送教上门服务,对于本地区的儿童进行分类,制定随班就读或者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所有特殊儿童都可以接受义务教育。本文论述民族地区学校的融合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主要价值,并具体教育措施的应用展开探讨。
从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角度出发,遵循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分析特殊儿童的能力和特點,考虑其学习需求和接受教育需求,应该适当采取融合教育或者送教上门等措施,为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和生活资源,完成融合教育。对于不适合在开放环境下学期的特殊儿童,还可采取送教上门服务,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为特殊儿童个体发展提供有利空间,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彰显民族农村特殊儿童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信心,完成送教上门“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顺利完成。
一、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的
应用价值
从理论角度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民族农村地区的融合教育理论方面的不足,探寻适合民族农村特殊儿童教育的新方法。研究过程,充分彰显人本观念,始终关注特殊儿童个性、能力方面特点,以其个体发展作为目标,探索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案,以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展现特殊儿童在教育体系当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研究送教上门策略还可以让社会、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关注民族农村和特殊儿童现在的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其中,为儿童生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和学校环境,激发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将乡村振兴教育短板充分弥补[1]。
从实践角度分析,民族地区要实现融合教育,送教上门属于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对于民族农村的特殊儿童展开针对性教育,可以提高民族农村教育质量。在教育实践过程,应用送教上门、融合教育等措施,可为特殊儿童建立科学化的教育体系,从自理、社交和心理多个方面培育儿童,提高其自信心,使其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充分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在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期间,教育者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其育儿观念,和家长之间形成合作,对于特殊儿童建立帮扶组织,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教学方面分析,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特殊儿童,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开辟民族农村的融合教育路径。从教育者角度分析,采取送教上门教育措施,对于自身教育学能力和教育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不断反思和总结,寻求高效的育人之路。除此之外,从社会角度分析,融合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推广应用,还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将乡村振兴过程当中特殊教育现在的短板加以补足。
二、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的
实践路径
(一)调查评估,把握教育方向
首先,在调查过程当中,主要是从人口信息方面入手,对于没有办理入学或者存在重度残疾的学生进行调查,教师组成调查小组,对于名单上所有学生展开登门调查。调查期间,可对家长进行引导,使其了解送教上门的主要目的和教学模式,明确特殊儿童实际情况,为后续教学计划的制定奠基。由于个别家庭受到自身观念的影响,家长对于送教上门服务可能存在不信任的态度,还有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未重视特殊儿童的学习,因此,还需要教师和村委深入沟通,探索如何打开送教上门的教育之路[2]。
其次,评估特殊儿童的能力、学习状况过程当中,保证评估结果精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特殊儿童具体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明确特殊儿童在生活当中的表现,运用特殊教育领域知识,对于特殊儿童展开整体评估,具体包括情绪方面、语言能力、记忆力、心理健康情况、感知能力等,以此作为依据,采取融合教育或者送教上门服务。
最后,根据问询记录、评估结果等,分析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现实需求,能力提高需求以及知识获取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将民族农村特殊儿童所有信息向学校系统录入,并且向学籍管理当中纳入,不断提高农村特殊儿童入学率,让公平教育得以实现,民族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享有和普通孩子同等受教育权,彰显融合教育核心理念。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之间还需要针对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交流,为后续送教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因材施教,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
为了激发民族农村特殊儿童的学习潜能,提高其认知能力,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在随班就读措施的运用,还是送教上门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考虑特殊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根据其残疾类别,来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保证对特殊儿童采取分阶段教育措施,注重对其语言交际、自我感知、体育运动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差异,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特殊儿童具体情况,了解其能力差异,并且经过科学考量,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送教上门各项工作实施阶段,需要保证送教教师的选择能够满足工作需求,教师应该具备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较高的教育水平,还需要对特殊儿童具备充足的耐心,根据不同地区教育需求,合理配备教师资源。1-3名教师组成一个送教小组,逐一为登记在学籍中的特殊儿童采取教育服务。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培训掌握更多与特殊儿童交流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送教质量。对于特殊儿童教学方案,应该体现个性化特色,整体方案有助于特殊儿童健康成长[3]。
另一方面,处于融合教育环境之下,在送教上门过程当中,要是还需要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将教育融合整体架构考虑其中,兼顾特殊儿童身心特点,选择送教内容。在生活教育方面,可以对特殊儿童开设常规教育,包括洗漱、吃饭或者如厕等;在康复教育方面,还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身体情况,对其展开语言引导、心理干预、情绪引导、感知训练等课程;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特殊儿童智力发展情况,对其提供和学校相同的数学、语文等学科教育内容;在生活技能教育方面,还可以根据特殊儿童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其开设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
(三)多措并举,灵活运用送教方法
送教上门工作形式的丰富是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途径,也是融合教育实现的现实需求。在民族农村地区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开展阶段,可以选择家庭送教工作模式。因为家庭是学生生活场所,其处于家庭环境当中情绪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胆怯心理,在父母帮助之下,还能保证送教工作顺利实施。父母长期和孩子接触,能够体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所以,在送教上门期间,教师应该重点和父母进行沟通,使其了解送教上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过程当中,积极引导孩子,辅助送教工作进行。同时,送教过程,还需要突出知识传授这项重点内容,让特殊儿童通过送教老师,体会学习的价值。
如在生活课程方面,教师需重点引领孩子認识常见的餐具,对于餐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学习,教师重点指导用餐操作技巧,辅助特殊儿童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在康复课程当中,还可以重点训练特殊儿童反应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提高其生活技能水平。
当送教上门工作初见成效后,学生的自理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以,还可以让其回归学校教育,定期到学校参与更多康复、知识、文化、技能等方面内容的训练,让特殊儿童享受学校教育资源,将身体康复水平相似的学生置于同一个班级,进行融合教育,逐渐提高其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让特殊儿童和全日制学生共同接受教育,实现融合教育目标[4]。
三、总结
总之,针对民族农村的特殊儿童,在教育模式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评估特殊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具备能力在学校当中学习的,可以根据及知识水平利用随班就读的方式对其实施教育,对于不适合在大环境中学习的特殊儿童,采取送教上门服务[5]。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其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为了完成融合教育目标,还需要注意送教上门方法的多样化,将特殊儿童学习潜能充分挖掘,使其勇敢面对普通学习环境,让教育融合得以实现,感受送教上门应用的价值,让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参考文献:
[1]马秀霞.对农村小学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1(9):124-125.
[2]朱远,高闻翼.抓住重点环节,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1(15):67-68.
[3]康彩英.农村小学特殊教育中“送教上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教育,2021(10):65-66,69.
[4]陈青云.送教上门,打通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江苏省南通市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20(21):13-14.
[5]龙世凯.农村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8):74,76.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门的发展方向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GS[2021]GHBZ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