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桦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之一,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贯彻始终,强化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多角度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本文以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京剧为例,探究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此任务的根本途径。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为主线,融合思政教育和课程内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将中华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以京剧文化为例,选取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为例,依托旅游管理专业,探究如何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实现语言技能与素质培养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一、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夯实语言基础,更在于培养学生文化传播和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又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创新混合教学形式,有效解决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文化承载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同时,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意识,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1]。
二、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学英语课,在强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贯彻始终,强化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多角度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
京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形式上,京剧以华丽的服饰、精致的脸谱妆容,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上,京剧通过演绎历史故事,文化经典、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另外,京剧也是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2]。
因此,京剧文化主题为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素材,从听说读写方面为学生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如色彩斑斓,样式丰富的京剧脸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了解脸谱颜色、脸谱样式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学习人物性格的词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多样的京剧技艺,多彩的表现形式,通过了解技艺的特点,发掘京剧魅力,积累语言表达;京剧艺术家的苦练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视听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传记故事,感受艺术家传承技艺、创新技艺,传播技艺的情怀;“洋猴王”放弃博士学位,不惑之年到中国从零开始学习中国京剧,可见京剧魅力之大。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京剧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语言技能,同时培养文化自信。
(二)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同时,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增加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未来职业的荣誉感。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外,更要把服务于专业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語教学中引入未来岗位任务,把学习和未来工作结合起来,使机械的语言学习变得鲜活起来,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内生驱动,促进学习。教学中创设的岗位工作任务都与文化输出相关,在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生成导游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教学策略方面,以产出导向法为基础,自创MEPA语言教学模式,即motivating(试任务),enabling(促成),producing(输出),assessing(评价)。课前,学生试着完成任务,发现不足,激发学习动力。课中,教师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从语言和文化的方面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输出。最后,教师、学生、行业专家或外教共同完成评价和提升。如在京剧技艺课程中,教师呈现学习任务:完成《京剧魅力》的文章写作[3]。学生试任务,发现积累不足。因此,在促成环节,教师选取了The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的阅读文章,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内容方面了解京剧基本技艺:唱、念、做、打的不同艺术形式,共同探究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最后拓展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经历作为素材,感受京剧艺术家精益求精,献身艺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完成文章写作,共同评价探讨提升策略(见图1)。
教学评价上,由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组成,前者来自教师、专业课老师、学生;后者来自教学平台和智能学习平台。最终,课程平台完成数据采集,生成综合评价量表,形成了多维度、过程化、智能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数据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反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最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四、总结
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每门课都要发挥其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明”“奠基文化底色”的神圣使命。实践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为课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言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化母语身份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和专业课老师合作开辟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拓展大学英语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用英语为传统文化发声。同时,通过融入今日中国的新气象扩充传统文化内涵,让文化自信、文化传播意识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刊,2021(19):164-167.
[2]郑逸梅.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效途径: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8):176-177.
[3]李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堂的策略分析[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20(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