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2-06-09 01:31彭丽李晓宁霍艳
海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涵式国防军军民

彭丽 李晓宁 霍艳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路径,能够协调以及平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人才发展目标,但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部分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建设路径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的优化策略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对军民融合路径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

一、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内涵分析

军民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在技术层面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融合,而是将国家安全纳入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中,从而制度、技术、市场、人才以及资源等方面实现军用与民用的高度融合,按照“应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原则,建设军民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的基本模式,从而将国家利益平台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才培养以及军事和民事领域发展提供助力。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军民融合模式建设,在世界各国相继削减军费投入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军民融合从初步阶段向深入融合模式发展,当前我国军民通用技术占比已经超过80%。

在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高职院校服务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安全的制度中,确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的突出作用,同时为高职院校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发展指明方向,全力推动高职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期能够通过高职院校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更多能够在国防领域建设中的应用的技术型人才[1]。

二、当前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军民融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军民融合模式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起步实践较晚,所以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当前在军民融合模式落实中还存在着显著的问题。

(一)服务国家产业转型经验缺乏

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实施,需要高职院校主动积极融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在履行高职院校基础职能的基础上,加快服务国家产业的转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着提升内涵发展的问题,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产业方面的建设经验较为缺乏,想要实现“中国创新”的占星,推动军民融合模式建设与发展,必须利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将军民融合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将高职院校学生技术较大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军工业作为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先进、投资规模较大等多项特点,许多技术都涉及多个学科和产业的融合,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科融合教学方面建设存在很大不足,从而无法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支持,是限制高职院校军民融合模式建设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快服务国家产业转型速度,才能够将军民融合模式全面落实[2]。

(二)军民融合教育资源薄弱

虽然我国许多地区都具有较为雄厚的军工产业资源,在国家军工企业转型建设过程中,许多国防军工企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以石家庄地区为例,石家庄地区在20世纪具有多家国家重点国防企业,使得石家庄地区的军工产业基础资源得到充分积累。但是在现代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明显缺乏军民融合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可利用的军民融合教育资源较少,同时缺乏重视程度,导致高职院校整体军民融合模式建设速度較慢,且因为缺乏教育资源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丰富的可利用教学资源,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军工业资源,从而导致其实际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军工业资源,但是显然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的军工业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其人才培养工作,所利用的军工业资源技术水平较低、严重缺乏创新性,无法发挥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作用。

(三)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不够科学

除少部分具有军工业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以现代学科为主,导致其在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军民融合是一项多领域、多学科的深度融合,需要高职院校做好统筹管理工作,将军工业与其基础专业进行全面融合,才能够建设良好的发展模式,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乏科学体系,没有准确掌握军民融合的“内涵”,严重限制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发展。

三、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发展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分析

在2015年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体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指示,并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使得军民融合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战略从构想转化为实践。为了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发展号召,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展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将国防军工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但是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模式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成因包括:①所采用国防军工业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当前国防军工业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武器制造、军用设备生产等方面,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高职院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利用的国防军工业技术较为落后,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先进的国防军工业技术学习难度较大,所以需要采用基础型的国防军工业技术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是许多地区的军工业技术较为薄弱,能够选择的国防军工业技术种类较少,而落后的国防军工业技术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出军民融合教育模式的作用[3]。②缺乏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保障。军民融合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规范参与军民融合主体的行为,但是当前关于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模式建设的相关事务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缺乏保障机制,从而导致军民融合建设受到很大制约;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也无法为高职院校落实与推进军民融合人才模式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在军民融合中主要是参与军工企业的并购、管理等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军民融合模式能够给予的管理不够充分,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军民融合建设出现问题。③高职院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以及制度体系,才能够确保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地,但是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难以打破军民之间的学科壁垒、信息壁垒以及准入壁垒,从而导致军民融合模式建设缺乏活力,在推动人才模式培养转型发面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影响国防军工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当前高职院校在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多项普遍性问题,在准确把握其关键成因后,本文提出如下几项有效的优化措施: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参与军民融合,拓展国防军工业与教育的融合空间。高职院校在建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始终保持积极态度,解决可利用国防军工业教育资源较少的问题,通过与国防军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出军工企业与高职院校不同主体在推动军民融合中的优势,吸收先进的军工技术资源,补足自身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以军工企业的实际业务模式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当地产业模式进行对接,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特征,从而建设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军工企业优势作为出发点,通过合作模式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地区经济需求、产业需求以及技术需求作为导向,准确把握当地军工与民用产业融合的缺口,从而加大相关人才培养投入,能够有效推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中全面落地。

五、总结

本文全面阐述了军民融合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最后提出一些有效的优化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军民融合模式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冉爽,蒋水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重庆市市属高校的调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5-83.

[2]夏桂华.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军民融合体系:普通高校在人才领域的军民融合经验[J].人民论坛,2019(18):35.

[3]高磊,范国辉.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下产教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区域治理,2021(20):294-295.

课题项目: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内涵式”人才培养发展路径研究——以人才终身成长为核心(编号:HB21JMRH032)。

猜你喜欢
内涵式国防军军民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