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应用研究

2022-06-09 01:31:31叶伟
海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资源传统

叶伟

文化是人民发展过程当中的见证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家园。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同步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作为媒体必须肩负起传播丰富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重任。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是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化多样性、原创节目为主题,界定了文化节目的现代价值,探讨了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原创电视节目的途径,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转化。

一、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原创电视节目中的应用现状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文化审美困境。首先,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意味着强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超越时空,得到其他群体的承认和认可,把文化霸权推向了极致。弱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转化为强势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尾巴,但会引起文化恐惧。其次,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泛化。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不断受到情感交流和情感生态失衡的刺激和影响。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人们的心理状态被扰乱、灵魂无处安放。因此,迫切需要在美学方面释放自我情怀。

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看,文化艺术只有通过表达本土的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移情,唤醒民族文化的记忆,增强集体文化的认同感。在五千年历史的滋养下,中国东方传统美学在中国的融合,加速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生活方式。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和趣味性,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传承,传播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品位的中国故事。广播电视文化节目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情,建立集体认同。如原创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精彩的视听媒体和精彩的连接设计,让观众欣赏豪放的唐诗宋词,感受东方诗意生活,进而彰显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经典咏流传》以现代音乐的形式诠释古典诗歌,捕捉人们细腻的天性,让观众在民族风格动人的旋律中发现情感的变化。《朗读者》用温暖且易共情的声音表达文学的美和情感,穿透大众的心灵,激发读者的热情。《国家宝藏》以“收藏中的国宝和文化产品”为基础,阐释了文化遗产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并通过场景的再现赋予新的活力。《衣尚中国》则关注中国服装的传统艺术,探索服装背后的审美心理,唤醒公众的文化记忆,激活公众的情感感知,使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融入社会,通过对美的多重解读,形成“创造性的表达空间”“历史空间”“辉煌空间”和“艺术空间”。

这些原创电视节目借用民族文化符号,充分利用各种山水艺术媒体,调动戏剧、绘画、舞蹈、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符合现代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审美形象,民族文化丰富,审美独特。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形象的全面观察,该节目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民族集体认同感,也增强了主流媒体的文化意识和责任感,这也体现了一种民族责任感。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对异外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特征的认识,但也面临“保守”和“激进”两个不同的态度。首先,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会导致盲目排斥。后者完全否定本土文化,容易融入强势文化。然而,这两种态度并不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是在回归与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宽容是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中国电视台提出了“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道德”的主张,这并不意味着呼吁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兴不是唯一的选择,相反,我们应该不断追求“宽容、共存、共同繁荣”的文化态度,结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模式,提高审美素质。现代审美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相互借鉴。在传统与现代、内外文化之间,寻求审美方向,凝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化电视节目以文化自觉为任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重塑中国人的审美自信,加速文化审美的自主转型。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传统美学与制度建设对于中国东方传统美学走向世界、实现其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实践

随着外来文化冲击的到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正面临被遗忘、破坏和消失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呼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创新发展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持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展示传统文化资源,需結合现代条件,结合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改造。目的是在文化知识和传统资源的框架内创造创作机会,引入更多创新的叙事策略,创造一块具有强烈艺术和文化理念的土地来传播文化,在深度休闲的条件下找到平衡和组合,并将大量原创文化节目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百年论坛”的框架内。在过去的两年里,在《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这些原创电视节目的推动之下,使得民众对传统文化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主题讨论,激发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内容[1]。新时期,随着遗产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许多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以满足现代需要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传统文化资源也被转化为传播节目。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蕴含的精神价值

(一)情感上的共情

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通过创新节目内容和传播传统优质文化两种途径,提升公众和民族文化的感受,使其文化传播途径多样性。作为一个文化项目,《中国诗词大会》允许普通观众直接参与,观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使得观众对中国诗歌和节目中个人情感之间的深层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阅读节目中的文化符号时,观众意识到中国诗歌蕴含着真正的善与美。同时,通过对古诗词的挖掘,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引起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见字如面》在疫情期间,“明星嘉宾”通过阅读表达抗疫一线人员感受的疫情信,让民众感同身受,激发大众的家国情怀。《国家宝藏》聚焦真实节目采用纪录片等公共表演形式,讲述国宝的过去和现代生活。著名影星向公众展示了国库的“过去生活”,相关行业的专家和观众将描述国库的“现在生活”。在真人秀节目中,国宝文化知识被广泛传播。在艺术家的视觉“视觉再现”和文化专家的专业知识解读中,使得民众自发地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唤起集体文化记忆和社会共鸣[2]。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节目,同时完成古董情感的交流与传递。

(二)文化认同

外来文化的强烈入侵和演员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意义和魅力逐渐被遗忘。在广泛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文化多样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提炼,与现代文化符号的融合,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化为新的特征和精神符号[3]。原创电视节目《汉字英雄》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象形文字入手,勾勒出象形文字的发展轨迹,感受到象形文字的身份和归属感。《了不起的匠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真实性,讲述民间大师的故事,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一本好书》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周期性解读,还原经典作品的历史场景,公众可以直面文本传播的精神力量。这些文化地标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重建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增强了公众对文化的信心。该节目以汉字、语言、文字等文化元素符号为载体,塑造文化特色,研究和重建对现在和过去的记忆。各种形式的文化节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是在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过程中建立文化信任。

(三)审美改善

从现代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多样性的转化不仅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而且体现在文化节目的传播上。节目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从而创造良好节目效果,提高观众审美水平的文化载体。《诗书中华》通过技术手段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独特的诗意文化氛围。《国家宝藏》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为民众提供立体展品,增强民众视野。展示文化宝藏之美。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各种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视觉符号被运用到舞蹈美的结构中。观众似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诗词中描绘了审美形象。文化资源转化计划的编制也影响着人口的审美水平[4]。

四、总结

文化节目展现了传统文化时代的独特魅力和风格。通过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通过原创电视节目内容,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各种文化节目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原创性的电视节目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改造激发了大众的爱国情怀。原创性文化节目需要深度整合形式和内容,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嘉欣,康杨.传统文化类节目发展现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4):131-132.

[2]张骁将.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J].当代电视,2020(7):25-27.

[3]李新潮,范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文化软实力,2020,5(3):74-82.

[4]孔朝蓬.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电视,2016(11):17-20.

课题项目:原创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应用研究、2021年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资源传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资源回收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