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与艺术品市场的关联性

2022-06-09 01:14李颖珊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
关键词:区块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文化在大众眼中的价值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把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商品进行交易,甚至把艺术品作为投資理财的工具。因此,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的区块链技术承担着未来互联网机制和体系建构的导向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区块链的特性及其对当下和今后艺术产业的影响进行剖析,对艺术品市场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技融合;区块链;艺术市场

一、艺术品市场的现有结构

(一)艺术品市场“中心化”的基本形态

艺术品市场按照投资主体、经营对象、商品种类、艺术品价位和地域进行划分。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可以从中西方的近代开始追溯。在西方,从17世纪油画的盛行开始,艺术经纪人的出现预示了西方近代艺术市场的爆发。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传统形式的画店逐渐被英法大量出现的画廊、博物馆和拍卖行代替,近一百年间,国际艺术市场也被这种形式带动起来。

在中国古代,市场经济最繁盛的宋朝,艺术品交易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东京梦华录》等相关文献记载,潘楼东街巷“从行裹角茶坊”下,“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元明清时期,私人收藏更加活跃、丰富,鉴赏与绘画创作由于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开始了有机结合。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康熙年间,经济重心从长安到苏州再到扬州,晚清时期迁到上海,这也是封建社会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终结。现当代,直到改革开放开始,国内现代艺术品市场才有了一些萌芽之意。在20世纪90年代,艺术品市场逐渐丰富,诸如画廊、艺博会、拍卖等一些形式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近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成为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直到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不断的风波、调整、更新下已经逐渐趋于理性。2020年10月,在第十九届五次会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使得艺术品本身及其市场的发展有了更优渥的土壤。

现如今,艺术市场正走向品牌化、风格化、群体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无论是对艺术家风格的营销还是对当下受众的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的差异化策略,都是一个由原来的非典型艺术市场转向典型艺术市场的动态过程,不仅意味着个体属性可辨认度的提高,更多的是市场流通中艺术商品质量提升与价值的再度更新,是从不定的动态进化向静态平稳生长的良性转变。

(二)艺术金融促进艺术经济发展的体现

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的艺术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艺术财产和投资,一个是艺术融资,包括艺术基金会、艺术质押、艺术信托、艺术保险等。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押和基金方面,国内的艺术品证券是创新的形式。艺术品已成为一种商品、一种资产,并被金融系统认可,最后一步是实现艺术品在证券化过程中的普及,降低投资门槛。

以中国艺术品市场为观察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40多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除了市场具有相当的潜力外,如何安全、全面地释放需求,健全底层逻辑,形成完整闭环,创建行业新生态的问题也逐渐摆在整个行业眼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不完善,一、二级市场倒挂,民间交易量占一半以上,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本进入难度加大,规模难以扩增。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健全、规范、可持续的市场交易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单纯依靠内部发力,难以有大维度的改变,而发展艺术品资本市场,推进其资产化,从而发展艺术金融,才能倒逼市场治理的大幅度跨越,使市场乃至整个经济更加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艺术金融有一个较为丰富的结构,但其业态发展还处于早期,国内产业的多样性意味着市场需求拉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加强,赋予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产业链条。如果艺术品本身的稳定性得不到保证,整个艺术品市场将很难实现突破。如果推进资产管理,建立艺术品市场的价值识别平台,将创建新的环境。

试想,艺术品金融化之后,随之带来的就是人们把艺术品当作自己的财产来看待,那么它的价值发现空间就会拓展,作为一种优质资产被大多数人认可,从而增强其流通功能和财富属性。艺术品本身又区别于大多数的商品,它没有标准化的生产,也没有一概而论的评判标准,它身上所背负的是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功能。

二、区块链技术在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应用场景

(一)艺术品记录、鉴证与溯源

自从艺术品市场进入公众视野以来,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一直阻碍着市场的有序发展。艺术品的鉴定、价值判断与评估、数据存储几乎是市场矛盾的根源。仅以当代艺术为例,作品鉴定几乎完全由艺术家本人或亲属来进行,很少有成体系的监督机制。这从根本上讲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鉴证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整个业态的健康发展。

同样,艺术品的数据储存问题也因为艺术品本身的特性一直存在,艺术品的寿命可以达到上千年,传统的溯源都采用中心化的模式,各自孤立地记录在各自的系统中,信息难以达成共识,即使共享各自的记录,公开的内容也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十分影响事项处理的效率,并且加大了纠纷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依托底层技术,每一件艺术品的档案都可以被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记录下来。

从艺术家端口开始填写身份信息并认证,通过后系统就会将其绑定并生成公钥和私钥,艺术家在其上传的作品照片上会留有印记,便于后期进行所属权判别。这样一套操作流程在相关网站上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其中也有许多实操的问题,技术上也给出了解决方法。譬如,上传实体艺术品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需要各个角度的图片,并加上关键细节信息,用高倍显微镜对其放大并记录,最后输入私钥,即可在链上生成编号档案凭证,留下溯源记录,这就是艺术品数字化并“入网”的过程。以此出发,以后的每次交易均会留下详细信息,并且持续确权鉴真。艺术品在拥有者手中,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私钥立即添加信息,包括展览信息、获奖信息等。譬如,2021年6月由孚链艺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的何家英加密限量丝网版画《秋冥》的发行售卖就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保证作品的唯一性和可溯源性。

(二)数字化资产、交易与版权

艺术品的数字化在某些程度上是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收藏家持有的艺术品资产逐渐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势必会更始艺术品的交易方式。在一个完整的金融链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所有的参与主体和内容都在链上有所登记,形成数据共享的大型平台。但在实际的落地过程中,很难同期把所有相关的内容和主体上链,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平台可以从自身资源切入,由点及面,逐渐将整个供应链和平台生态做大,覆盖面更广阔。

传统业态与现在市场的潜在需求和科技融合发展所构想的市场结构其实是有偏差的,传统市场的惯性难以推动新平台、新结构的重塑,这就需要创新业态从原有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国内占主流的公开艺术品拍卖中,艺术品的真伪难以鉴定,来源解释不清。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交易环节,可以从根源上实现买卖双方信息对称,减少因溯源难而交易不易完成的后顾之忧,明确买卖各个主体的责任,从而规范交易的流程和行为。

数字资产可以从三个方向讨论,第一种是常见的实体艺术品,数字化资产只与物理形态挂钩;第二种是内容的资产,比如在Procreate上完成的手绘作品;第三种是数据的资产,就像年度报告一类的“工具书”,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规律。

不限于实体艺术品,以电子数据储存在区块链各种平台上的艺术品也有着同样的一套流程。但在数字艺术品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权属争议、侵权争议等问题。但无论是何种艺术品,都需要确认它的物权和著作权,这是电子数据较为困难、但大规模实行起来非常有效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块链的防篡改在许多场景中可以有效地保护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

三、科技融合正在改变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方式与方向

(一)科技融合正在推动新业态的生发与发展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由传统模式向混合和新模式转变。传统的商业形式大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们试图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而非仅仅通过将存在的不同艺术形式的价值拼凑在一起来创造一种娱乐形式。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经营艺术’(Making Art Work)意味著要展示出一种超过文本和形象原始素材的剩余价值,它既可以作为个体,又可以作为整体来展示。以艺术公司为例,这种剩余价值并不能仅仅解释为主观的消费者价值,或者是客观的生产商或劳动力价值;它是第三种价值:审美价值”。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的需求变化迅速,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是大众消费快速发展;二是收藏投资高端市场快速发展。公众和高净值群体被分割,新的消费群体分割将促进更多的资本进入和占据份额,从而推动商业形态和交易管理的更新。金融方面,风控是不变的主题,不论表层的交易有多么繁荣,业务开展的程度如何,保证金融风险在可控范围是保持行业生态最根本的一项内容。现在,基于透明的数据共享和内部逻辑的打通,科技的发展可以实现实时的风险监控。因为透明度和信息共享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所以准确的客户管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平台的建构、资产的确权、数据的系统管理等都在技术的更新下横向推动新业态的生发与发展。

(二)新基础设施与数字场景建构正在改变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格局

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态的转型,使得新交易的技术层面和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核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比简单的扩大市场规模更为致命。在传统的艺术品市场阶段,强调信息、市场、交易的公开性,特别是发展基于平台的电子商务、文化交流等艺术品交易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认证的方式解决交易不透明问题,通过注册的方式解答交易可追溯性和信息共享的问题。但仅凭小范围的推广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私下交易庞大的体量难以估量,新基础建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又不断提高大众私人信息的暴露度,如何协同发展,做好大的战略规划而不是一味否定,可能是新业态跨越式成长的一大重要因素。

基于数字场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传统业务的重点截然不同。平台的目标、操作和技术支持都是一套新的模式,可以说是在原有商品基础上的一套新的逻辑体系。不仅要实现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精准化管理,更要实现平台形式与体验场景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信贷管理的个性化和综合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

四、结语

根据现有的市场形态总结,以及对于区块链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读者可以对现有业态及区块链在艺术品市场的应用形成整体上的认识,并对区块链与艺术品市场领域的结合和发展趋势形成更清晰的认知。笔者有理由相信,基于平台的不断成长,艺术商业生产更多、更优质的成果,以期各个平台在拓展之后能带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李颖珊,1998年生,女,汉族,山东惠民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皮埃尔·约特·德·蒙特豪克斯.艺术公司—审美管理与形而上营销[M].王旭晓,谷鹏飞,李修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新年展望:创新与优化需求是当务之急[J].中国书画,2021(1):126-128.

猜你喜欢
区块链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塑与挑战分析
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外金融领域应用动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保险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向选择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发展现状评述及展望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智能合约与金融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