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角下援外培训课程研究

2022-06-09 23:23宋晓媛
对外传播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课程设计

【内容提要】新闻领域援外培训作为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及建设国际媒体知华友华人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时期,培训实施单位应坚持政治性、实践性、针对性、开放性等原则,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中国国情概况、中国道路与发展理念、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与新闻事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等方面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切实提升培训效果。

【关键词】援外培训 国际传播 课程设计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是指为受援方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学历学位教育、中短期研修、人员交流以及高级专家服务的项目活动,①是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形象、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短期来华研修项目是援外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2015年以来,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依托丰富的援外培训平台和资源,实施发展中国家新闻领域短期来华研修项目65期,累计培训116个国家新闻领域从业人员达1620人次,学员覆盖中国周边国家、世界重点地区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新闻领域援外培训的工作背景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多元思想相互碰撞,各种形态的斗争更加激烈,国际秩序、国际格局更为复杂。总体来看,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改变。虽然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未从根本上撼动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地位。为遏制中国发展,部分西方主流媒体持续污名化中国,近年来更是由歪曲解读发展到恶意造谣,试图煽动更多反华情绪,抹黑中国形象。

笔者在工作接触中发现,发展中国家学员中对中国有明显敌意的占少数,但真正对中国了解的并不多,很多人对中国说不清楚、认知较为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媒体大肆渲染意识形态偏见和价值观差异,很容易造成国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与负面评价。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②也就是说,真实的中国信息有可能被“假新闻”“阴谋论”所淹没。而国外民众亲身来过中国的只是极少数,他们大多通过西方媒体获取与中国相关的信息,很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致使其对华认知与中国真实情况出现较大偏差,加深其对华刻板印象。鉴于此,中国需要通过包括援外培训在内的多种渠道向世界阐明真相、破除误解,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二、新闻领域援外培训在面向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目标。同时,发展中国家大多长期遭受西方在媒介霸权、话语控制、意识形态殖民等方面的危害,具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中国对于做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作为中国突围“西强我弱”国际舆论环境的突破口之一。

一是研修培训具有“面对面”交流、直接传播的特点,可以直接向来华研修的外国媒体人员传递真实、客观的中国信息,幫助其获得一手资料,避免西方媒体的过滤加工和歪曲污蔑。

二是研修培训可作为对外发声的重要渠道。借外国学员来华研修的契机,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宣介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加强议题设置,促进沟通交流,增进理解认同。

三是研修培训是国家间开展人文交流的形式之一。相较于其他媒介传播的方式,这种传播形式更为自然、亲和,更容易被接受,更适合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发挥柔性作用,还具有更好积累和拓展国际人脉的独特作用。

四是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援外培训,新闻领域的外国学员多为媒体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二次传播优势和一定的引导舆论的能力,在借嘴说话、借筒传声等方面可以更好发挥作用。对他们进行援外培训,通过聚拢一批知华友华的新闻官员和媒体人员,在海外主流媒体、国际重要场合和对外交流平台上为中国发声,把“别人讲”和“自己讲”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对于加强国际舆论引导、改变“西强我弱”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传播工作大局下新闻领域援外培训的教学目标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新闻领域援外培训作为国家对外交往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根本任务是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国际传播具体工作层面来讲,新闻领域援外培训作为中外新闻领域交流合作的形式之一,需要促进中外新闻领域专业能力提升,为新闻领域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介阐释,是新闻领域援外培训的首要任务。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员更好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优势。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推动学员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全面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展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帮助学员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二)巩固中外传统友谊

通过举办研修活动,巩固中外传统友好和合作关系,以在文化价值、文化习惯、人类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讲好中国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互惠平等、注重感情的对外交往故事,使学员对中国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进而真正增强中国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通过细致深入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增进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广积人脉,深交朋友,培育知华亲华友华力量。89C829BC-AA15-4979-BF2A-48BCCF0E9EF9

(三)回应学员对华关切

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学员对于中国既能独立自主、又能和平发展的成功秘诀有着强烈学习意愿。通过笔者与学员的交流和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学员对华关注重点主要围绕其所在国的发展需求,大多集中在与其所在国国家利益和其所在地区区域发展相关的问题上,对于中国成功实践及对其所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十分渴望获取相关经验。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学员获取中国扶贫减贫经验的愿望最为迫切,相关主题的教学互动最活跃,问题最细致,发表相关报道数量较多,且报道内容多对中国经验高度认同并认为对其本国发展有直接帮助;学员高度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什么经验教训”等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被频繁提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化等也是学员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鉴于此,研修活动应结合学员关注热点,加强议题设置,及时回应学员关切。

(四)澄清谬误,增信释疑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调研和总结,发现学员对中国的认知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谓“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在涉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投资、中国对外援助等话题时,西方媒体杜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是学员主要的认知误区,往往多对由此类议题衍生的所谓“资源掠夺”“环境污染”“军事扩张”“债务陷阱”等产生质疑。此外,学员还对中外经济交往中个别发生的工程和商品质量问题、走私贸易等违法行为存在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

2.有关民主自由。在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新闻制度、民族和宗教政策等话题时,西方媒体惯常污蔑的所谓“中国缺乏民主自由”是学员主要的认知误区,此类质疑主要集中在新闻管理与言论自由、民族和宗教歧视、人权问题等方面。部分学员将中国企业在与驻在国社会交往和驻外员工管理中个别不规范的做法等个例扩大化,加深了其对所谓“中国缺乏民主”“漠视人权”的刻板印象。

3.有关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学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仅停留在文化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层面,尚未意识到中华文化在当下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和引领作用,也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学员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化差异、中国国民素质等方面。此外,在涉及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等话题时,西方媒体大肆渲染的所谓中国谋求软实力扩张是学员主要的认知误区。新闻领域援外培训学员多为国外新闻官员和媒体从业人员,往往具有更大的舆论影响力,可以借其来华研修的契机,做好面向这个群体的精准传播,针对性设置议题,澄清谬误,增信释疑。

(五)促进中外新闻专业领域交流对话和务实

以研修活动搭建中外新闻交流平台,帮助学员理解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念,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新闻报道差异,促进中外新闻领域专业人才知识更新、经验借鉴和能力提升,加强中外新闻领域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切实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四、新闻领域援外培训的课程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这也将直接影响培训教学和国际传播工作效果。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专门从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在課程设计和教学组织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一)主要设计原则

1.政治性。新闻领域援外培训作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形式之一,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应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在课程设计中不断提高政治意识,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推进工作,特别是新闻领域学员身份相对复杂、思想受西方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课程内容的政治把关要求更高,意识形态安全责任重大,需要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前瞻性、敏感性、关键性问题的把控能力。

2.实践性。区别于学校教育、一般成人教育和国内培训项目,新闻领域援外培训学员往往具有参训人员、外国人、新闻官员和媒体从业人员、成年人等多重身份属性。多数学员自身已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来华研修既有更新知识的需求,也有交流经验、开阔眼界、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新闻领域学员出于职业习惯和工作要求,对于实地考察、增加见闻往往有更大需求。因此,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充分综合考虑成人学习规律、跨文化传播规律、涉外培训的特殊性、新闻领域学员职业特点等,按需培训,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实践性,提升了实效。

3.针对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价值观念、表达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职业、阅历、文化程度的受众具有不同的媒介使用偏好、理解能力和价值取向。如非洲学员更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和对外援助,东南亚学员更关注中国的治国理政理念和相关政策,阿拉伯学员更关注中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拉美学员则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鉴于此,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在课程设计时尤其注意避免使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培训方式,充分考虑不同研修班次和学员的差异,针对性设置课程内容、调整课时比例安排,力争做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精准施策,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4.开放性。在设计课程时,一方面,课程内容根据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热点、国际形势变化、新闻领域最新实践成果进行了及时调整、动态更新,避免了陈旧固化;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办学,充分用好各地方宣传部门、媒体、高校等的培训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丰富课程内容,提升了整体教学实力。

(二)主要课程内容

从课程类别来看,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新闻领域援外培训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教育、国家战略传播、新闻领域专业知识、文化传播等几大类,可以对应划分为中国国情概况、中国道路与发展理念、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与新闻事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四个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89C829BC-AA15-4979-BF2A-48BCCF0E9EF9

1.中国国情概况。参训学员大多首次来华,对中国基本国情了解不多。该模块课程侧重于展现中国基本概况,主要内容既包括地理、气候、人口、民族、宗教等基础信息,也包括处于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国情信息,旨在帮助学员较快建立较为系统的与中国相关的基本知识体系,上好对华认知的“第一课”。

2.中国道路与发展理念。该模块课程立足区域与国别因素,精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生动实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深刻内涵;阐述与解读新发展理念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介绍中国进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反腐败斗争等的实践经验,向世界阐释中国智慧。其主要课程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与发展经验、中国脱贫经验及其在全球减贫治理中的作用、疫情防控经验与抗疫合作等。

3.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与新闻事业发展。该模块课程主要阐述中国特色新闻价值、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现状、媒体融合创新与实践、国际传播与国际新闻交流合作等内容。具体包括: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分享各媒介形态、各级各类媒体机构在内容、技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举措;论述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在国家形象传播、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正确价值导向,为促进地区合作和全球共同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该模块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念、中西新闻价值观念比较、国际新闻评论选题策划及议题设置、新时代全媒体生态系统的构建、新闻媒体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等。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该模块课程内容不仅仅聚焦于对中国历史文明成果和文化形式的展现,更希望可以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核心概念、基本价值,着重强调中华文化在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价值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治国理政经验智慧和哲学内涵、构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性格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学员加深对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具体课程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世界共同文化价值的共同之处,阐述友情、亲情、爱情等人类共通情感,不仅讲述勤奋、友善、拼搏等人类共同优秀品质,还详细阐述“和合”“大同”等中国独特哲学智慧,突出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契合性、一致性,激发学员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中外跨文化交往与文明交流互鉴。该模块主要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對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等。

在内容配比和学时安排方面,原则上以中国特色新闻价值观与新闻事业发展、中国道路与发展理念两个模块为主,中国国情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两个模块为辅,但会根据每个项目和学员群体的特点及时调整不同内容模块的学时比重。

五、思考与启示

新闻领域援外培训意义重大,其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在进行国际传播。

一要建立讲政治、懂政策、实践型、外向型的师资队伍。师资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为新闻领域学员对外报道的素材。教学过程对师资的资质和能力的较高要求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课堂互动的控场能力、解答问题的水平等各方面。因此,在师资遴选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业务能力过硬,更应要求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对国家政策理解准确、外语优势突出、跨文化传播实践经验丰富,以权威的师资队伍来保障教学效果。

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援外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外国学员的学习习惯,避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侧重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模拟式教学。除主题讲座外,可以广泛采取座谈交流、现场教学、参观体验、学员论坛、模拟演练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增加学员可以亲历学习的机会,使其乐于、易于获得更多信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要掌握内容表达的方式方法。在援外培训中,应注重外国学员在思维方式、话语体系、传播方式等方面与我国的不同,设置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尽量避免自说自话;还要与学员平等对话交流,避免居高临下、“大国”心态下的硬性宣传说教。要尽量避免使用宏大叙事、官话套话和华丽辞藻,因为这样学员不但听不懂、记不住,反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要避免只说优势不讲劣势,学员会认为过于完美等于虚假。最后,要避免过于原则空泛、或仅罗列口号和数据,而要多讲故事、讲案例、亮观点,因为好的故事和案例不仅更便于国外受众的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加深学员记忆,成为学员发布报道的内容和线索,形成二次传播。

四要注意词汇的使用和翻译策略。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存在不少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词汇,或具有特定贬义,或带有负面联想意义,如“宣传”(propaganda)、“民族主义”(nationalism)等。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加强对此类词语的识别和积累,坚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因使用此类词汇而陷入西方话语陷阱,成为西方国家对华意识形态偏见的“传声筒”。在学员讨论或使用此类词汇时,也要适时进行解释和纠正。在涉及中国特色话语翻译时,要采用权威译法进行准确表达,避免学员听不懂或产生误会。同时,为顾及学员心理感受,减少在研修组织过程中使用“培训”(train)、“教师”(teacher)、“学生”(student)、“课程”(course)等词汇,可改为采用“研讨”(seminar)、“主讲人”(lecturer)、“参加者”(participant)、“讲座”(lecture)等表达。

五要关注学员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价。一般来说,短期培训的磨合期较短,即使项目筹备阶段的调研再充分,也无法准确预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留心观察学员的反应和思想变化。对于学员兴趣浓厚的主题、质疑较多的主题,要针对性进行补充教学,及时提供相关出版物、音视频等辅助学习资料,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保最佳培训效果。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干部培训研究”(项目编号:GJCB2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晓媛系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教研部副主任

「注释」

①《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外交部 商务部令(二〇二一年第1号)〈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官网,http://www.cidca.gov.cn/2021-08/31/ c_1211351312.htm,2021年8月27日。

②[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3-4页。

责编:荆江89C829BC-AA15-4979-BF2A-48BCCF0E9EF9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