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红
【设计理念】
《渔歌子》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白鹭飞翔,岸畔桃红,鳜鱼肥美,渔翁冒雨在江边垂钓的情景。这首词入情入境,满富画意,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教学中我设计了“初解词中意—品味词中画—读懂词中人—体会词中情”四个教学梯度,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用心品读、展开想象、深入讨论、对比感悟等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
象画面,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春日垂钓图,体会词的意境。
3.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反复吟诵,初解词中意
1.揭示课题,简介词牌名。
课件出示:《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3.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交流分享: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地点?什么季节?天气怎样?词人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出示“箬笠”“蓑衣”图片帮助理解词语意思)
5.小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上课伊始,优美的配乐朗诵是示范,也是熏陶。接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反复诵读,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为领悟词意、感悟词情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想象画面,品味词中画
1.寻找词中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称赞张志和的这首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思考词中藏着怎样一幅画,画中又有哪些景物,圈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2.描绘词中画。学生交流:如何为画中景物涂色?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3.想象词中画。播放轻音乐,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配乐朗诵,一边闭目想象词中的美丽画卷。
4.品味词中画。交流想象的画面,尝试用最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预设:我看到山下碧绿的溪水里,鱼儿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的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花瓣上还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小雨滴呢!
我看到了如丝的细雨沙沙地下着,笼罩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朦胧、幽静,仿佛到了仙境。
我看到作者头戴青箬笠,身
穿绿蓑衣,在小溪边静静垂钓。)
引导学生思考:青箬笠,绿蓑衣,作者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们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5.读出词中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词。
6.小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想
象画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是教给学生的又一个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优美的音乐,饱含情感的朗诵,加上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静止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灵动鲜活的画面,再次真切地品味到诗词蕴含的意境。这词与景、景与情的不断交融,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妙,语言之精妙,并巧妙地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词人作品的特点——“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三、知人论诗,读懂词中人
1.出示词人的生平资料和兄长盼归的诗词。
生平资料:
张志和,原名张龟龄,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终日垂钓于太湖之上。令人称奇的是他钓鱼从不放鱼饵。
兄长盼归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2.师做哥哥,生做志和,用词来对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3.讨论兄弟俩各自用词表达的心声。
4.知人论诗。结合资料讨论:诗人为何不归?钓鱼不放鱼饵究竟钓到了什么,收获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张志和陶醉于山水之间,不愿回家,更不愿重返官场。他收获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收获到了与世无争的快乐自由;收获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与快乐。)
5.走进词人内心,有感情诵读诗词。
6.小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之一:知人论诗。
【设计意图:教学层层深入,在初步理解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又结合词人的生平资料和兄长盼归的诗词,引领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不仅读懂了诗词,更读懂了词人,领悟了词人最真切的情感表达,也学到了“知人论诗”这一重要的学习诗词的方法。】
四、对比感悟,体会词中情
1.对比《江雪》和《渔歌子》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描写的季节不同,一个是春季,一个是冬季。
我发现这首诗和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不同。《渔歌子》的画面中有青山绿水、白鹭鳜鱼、桃花,给人的感觉很美,充满了生机。而《江雪中》只有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给人感觉很冷,很静。
我发现他们都写了鸟,但是《渔歌子》里面的鸟在山前自由地飞翔,而《江雪》里的鸟却飞走了,不见了。
我发现《渔歌子》中垂钓的张志和悠闲自在,陶醉在青山绿水之中。《江雪》中的柳宗元给人一种孤独、寂寞、古怪的感觉。)
2.联系资料,知人论诗,理解《江雪》。
(1)出示资料,学生自读。
柳宗元,家族世代为官,后来因为积极参加政治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穷、荒僻,人烟稀少。他寄宿于寺院之中,政敌们仍然不肯放过他,把他调到柳州做刺史。他过了14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
(2)结合资料,思考讨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在暗指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资料理解,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描写暗指诗人官场上的失意,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所受的打击挫折。)
柳宗元冒着严寒,孤独地垂钓于江雪之中,又是在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引导学生理解柳宗元敢于冒着严寒孤独垂钓,是在向世人表达着他不惧险恶、不畏挫折、不肯屈服、敢于抗争的决心。)
3.小结:同为垂钓,眼中的景不同,心中的情不同。这两位作者都在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将同为垂钓题材的古诗《江雪》与《渔歌子》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对比景色的不同,作者经历的不同,抒发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诗词的世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对比教学,归类教学,让学生实现了课上一篇带多篇的大容量学习,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再一次巩固了学习诗词的方法。】
五、诵读诗词,向经典致敬
1.课堂总结: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小结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拓展作业:运用习得的方法去誦读更多诗词,召开诗词交流会。
【设计意图:“学贵有法”,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梳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诵读经典诗词。这样的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将读经典、品经典、爱经典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市黄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