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锈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2-06-09 21:47王河泉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锈病游动病菌

王河泉

油菜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在我国已经被广泛种植。油菜的嫩苗及嫩薹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油菜花盛开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作为旅游观赏资源。油菜籽可以作为食用油的重要原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籽油越来越受到欢迎,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油菜种植过程中,通常会有病害发生,其中白锈病是一种主要的病害。油菜感染白锈病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在5%~10%,病害流行时发病率达到50%,严重时发病率达到70%,造成绝收。油菜白锈病除为害油菜外,还会为害萝卜、甘蓝、白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因此,加强油菜白锈病的防治,是确保油菜正常生长,提高油菜品质,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一、发病原因

油菜白锈病是由白锈菌引起的,白锈菌属于真菌界、真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菌科、白锈菌属真菌。油菜白锈病是在油菜种植过程中,由于感染了白锈真菌而发生的一种病害。在显微镜下观察,白锈病菌以菌丝寄生在油菜组织的细胞间,菌丝无色,无隔膜,以球形吸器伸入油菜细胞内吸取营养,为害寄主油菜,使其发病。菌丝在油菜组织内蔓延,发育到一定时期后,在菌丝分枝顶端形成无色、单胞、棍棒状的孢子囊梗,大小为15~21μm×23~28μm,以栅栏状丛生在油菜表皮的下面,孢囊梗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相互连接处有细小颈部,孢子囊自上而下成熟,孢子囊近球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1.6~15.8μm×13.2~20.1μm。孢子囊在水滴中萌发,产生5~8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卵圆形或肾形,具有两根不等的侧生鞭毛,从孢子囊先端裂口处游出。游动孢子经过短期游动后,鞭毛收缩,形状变为圆形,外部形成一层胞膜,成为休止细胞。经短期休止后,休止细胞萌发长出芽管,从气孔侵入油菜组织。油菜染病组织中的菌丝形成有性的卵孢子,卵孢子为黄褐色,形状呈球形,单胞、外壁较厚,表面有许多疣状突起,直径大约为38.1~40.1μm。卵孢子的休眠期很长,经休眠后萌发,先长出1个孢囊,其可产生20~30个游动孢子,其形态和功能与孢子囊中所形成的游动孢子相同。这些游动孢子又会长出牙管,入侵油菜其他健全组织,使病害进一步扩大甚至流行。

二、发病症状

油菜白锈病从苗期至角果期都会发病,在春季开花结荚期发病较重。油菜感染白锈病后,该病会为害油菜的叶、茎、花、花梗和角果。

(一)对叶的危害

叶片染病后叶面上出现浅绿色小斑点,以后逐渐变为黄色圆形病斑,叶片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疱状物,这是病菌孢子囊堆。发病较轻时,少量叶片出现零星的病斑。发病严重时,疱斑持续发展,布满全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很快病叶就会坏死凋落。随病害发展疱斑表皮破裂,散发出白色粉末状物,这是病菌孢子囊。

(二)对花和花梗的危害

当花染病后,会出现花的雄蕊和雌蕊畸形,花瓣肥厚、变绿呈叶状,子房也会肿大变绿不能结实。花梗染病,染病部位肿大弯曲,呈“龙头”状,其“龙头”表面粗糙,与霜霉病“龙头”有明显区别。白锈病既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霜霉病同时发生。有时与霜霉病混合发生,在油菜花轴上可见霜霉病二次侵染,出现两种病害并发的“龙头”现象。

(三)对茎秆和角果的危害

油菜的幼茎和角果感染白锈病后,发病部位也会变成肿大、弯曲的形状,在大田湿度较大时茎秆和角果上会长出白色疱斑,再遇到干燥天气,疱斑会破裂,散发出白色粉状物质。

三、传播途径

在北方冬油菜种植区油菜成熟收获后,白锈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散落在土壤中的卵孢子可以在土壤中越夏。冬油菜在9月底或10月初播种后,温度、湿度适宜时,越夏的卵孢子开始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染油菜组织引发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侵染后使病害蔓延扩大,后期冬季来临气温降低,病菌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温升高,温度达到10℃左右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合适的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茎秆、花梗、花及角果,染病部位产生的孢子囊还会对健康组织进行再侵染,在抽薹、开花期受害最重,后期“龙头”发生较多,造成严重减产。油菜成熟时病菌又产生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中越夏 。

四、发病规律

影响白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降雨量、耕作方式、品种等。

(一)温度的影响

白锈病菌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为8~10℃,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7~13℃,一般情况下当温度<0℃或>25℃时不萌发,不会出现病害流行。病菌侵入油菜的适宜温度为10~20℃,濕度较大时会引起病害发生及流行。

(二)湿度的影响

卵孢子和孢子囊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孢子囊需要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当相对湿度<80%时,就会很快脱水干瘪。田间相对湿度在95%~100%,温度适宜时,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及流行。

(三)降雨的影响

连续降雨2~3 d,温度适宜时孢子囊会大量萌发破裂,借助风雨传播,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及流行。

(四)栽培方式的影响

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连作3年以上,播种时种子带菌,过早播种、弱苗移栽,发病较重。种植密度过大,株行距间郁闭,通风透光差的大田容易感病。氮肥施用过多,生长过旺倒伏,抗性降低易感病。施用的农家肥中混有病残体,未充分腐熟,由于肥料带菌,会增加发病率。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容易积水,以及田间和周围杂草多,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五)品种的影响

播种不同的油菜品种,白锈病的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芥菜型油菜对白锈病的抗性较强,甘蓝型油菜对白锈病的抗性次之,白菜型油菜白锈病发病较重。同为甘蓝型油菜,品种间对白锈病的抗性差异也十分明显。

五、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进行播种,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白锈病的发生。油菜成熟时,选择无病健壮植株留种。播种时选用无病饱满种子播种,有利于培育壮苗,减轻病害的发生。

2.合理轮作倒茬。油菜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每3年轮作1次,可减少土壤中的卵孢子数量,减少菌源,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适当晚播。在北方油菜种植区,播种期不宜过早,以免温度相对较高,容易发生病害。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适当晚播,可以减轻白锈病的发生。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合理确定密度,以利于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加强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定土壤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及硼肥等微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油菜抗病能力。根据油菜长势科学施肥,适时追施苗肥、薹肥、腊肥等,根据土壤肥力适当控制氮肥,防止油菜植株倒伏和贪青晚熟。合理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提高油菜植株的坚韧度,增强抗逆性、抗病性。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浇水,干旱时及时浇水,不能大水漫灌或连续浇水,以免田间湿度过大,引起白锈病发生。油菜怕涝,遇到多雨田间积水时,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和淹苗。降低田间湿度,避免给油菜白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有利环境。

5.搞好田间清除。病原菌可以在病株残体及杂草上越冬或越夏,在油菜收获后或播种前及时搞好大田的清洁,清除植株残体和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清除的殘枝及杂草不能堆在田边,要进行高温处理,通过高温杀死植株残体及杂草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及时摘除病叶、老叶,提高大田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降低大田湿度,消除白锈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当幼苗感病严重时,及时拔除病苗。后期当植株出现“龙头”状时,应及时剪除带病部位。将摘除的病老叶、发病植株和茎枝带出田间,进行高温处理,有效灭杀病残体所带病菌,避免病菌反复侵染。

(二)物理防治

1.选种。利用风选或筛选,除去种子中的灰尘、小石子、草屑、瘦秕种子和菌核等杂质,提高种子的纯净度。

2.晒种。选择晴天连续晒种3~4 d,并且不断翻动使种子均匀受热,增强种子活力,增强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3.用温水或食盐水浸泡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种不断搅动,等到温度降到30℃时浸种8 h左右,既可以促进种子吸水起到催芽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也可以用10%的食盐水浸种,除去水面漂浮的瘦秕种子及杂质,留下下沉种子,用清水清洗2次,晾干后备播。

4.翻晒土壤。通过适当早耕,让土壤在太阳下暴晒,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部分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菌,因病原菌减少而减轻大田发病率。

(三)化学防治

1.按种子质量1%的比例,使用35%瑞毒霉或25%甲霜灵拌种,也可选用种衣剂包衣,可以杀灭种子及土壤所带的白锈菌,有效防治白锈病的发生。

2.根据田间病情调查情况,在病害发生初期,当病株率在20%以上、初花期病叶率达到10%时,要及时喷药进行白锈病防治。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病情轻重喷药2~3次,喷药间隔7~10 d,可有效防治白锈病的发生及流行。

(责任编辑    刘素芳)

猜你喜欢
锈病游动病菌
把手放进袋子里
金枪鱼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病菌的克星
Trouble in Disne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