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英 苏艳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乡市桃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20年底,种植面积为0.67万多hm2,占全市果树种植总面积的35%以上,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当地桃产业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区域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新乡市桃树种植布局较为分散,全市种植面积在333.33 hm2以上的基地,仅有卫辉市唐庄镇、平原示范区盐店庄、辉县市杨和寺村3个,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产品销售、品牌创建等方面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制约了桃产业效益的提升。
(二)忽视栽植规划,盲目引种
为了追求眼前利益,部分果农建园前对种植区域和品种缺乏合理规划,对当地销售市场和消费主体的需求不明确,不调研,盲目引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映霜红的引种,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和栽培措施的不当,该品种表现不良:裂果、果锈严重,着色差,商品性极差。映霜红已成为部分桃农心中的“硬伤红”。
(三)定植密度不合理,不注重幼树管理
为了追求产量,定植密度过大,中后期果园郁闭,果园管理不便,果树病害加重。当地开心形桃园每667 m2栽植110株以上的十分普遍,主干形桃园每667 m2最多种植400多株。桃农普遍存在“重冬剪、轻夏剪”的意识,定植后1~2年生长季只注重水肥管理。冬季修剪时,桃树徒长枝丛生,树形紊乱,树体养分极大浪费。在幼树生长过程中,桃园进行不合理间作,种植小麦、玉米等高秆作物,严重影响桃幼树的生长。
(四)土肥水管理粗放,果实品质参差不齐
桃园土壤管理方面,90%以上的桃园采用清耕法,存在重施化肥、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有机肥表施和果园大水漫灌等现象。由于不当的土肥水管理,建园后3~5年桃树便出现了黄叶病,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五)病虫重治轻防,防治效果差
病虫害防治中,仍以“见虫(病)用药”为主,防治时以化学农药为主,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应用较少,病虫害防治成本高,不利于优质果品生产。
二、解决对策
(一)合理布局,实现规模化种植
今后桃树发展要“上山上坡”,充分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食争地。在太行山区(丘陵区)、黄河滩区进行合理规划,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桃树种植,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培育以桃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属于当地独有的“太行山、黄河滩”桃果品牌,推动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做好果园规划,做到适地适种
建园前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了解销售市场需求和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依据销售渠道,选择适宜的品种。就目前桃市场来看,黄肉桃、蟠桃市场行情较好,桃农可以选择黄金蜜系列、中蟠系列、中油蟠系列品种进行种植。
(三)合理密植,加强幼树管理
合理的桃树群体便于果园机械化管理,有利于实现果园标准化生产。桃树定植密度要掌握“宽行密株”的原则,要根据立地条件和树形确定适当的株行距,一般主干形行距≥3.5 m,“Y”字形行距≥4.5 m,三主枝开心形行距要>5 m,山地和土壤贫瘠地块可适当增加密度。
定植后要加强生长季管理,尤其是定植后第一个生长季节的树体管理,要树立“一年定植二年见果”的管理目标,加强结果枝和结果枝组的培养。加强水肥管理,做到“前促、中缓、后控”,使第一年树形初现,第二年稳定树形。幼树期不建议进行间作,如需间作,可选择矮秆的豆科作物,还要给桃树留1.5~2 m的生长带,切忌选择高秆作物和经济系数较高的作物进行间作。
(四)加强土肥水管理,生产优质果品
土肥水的管理要以“沃土、壮根”为目标。定植时掌握“大穴、大肥、浅栽、起垄”,定植穴不小于60 cm见方,穴底铺15 cm粉碎作物秸秆,每株施优质腐熟有机肥10 kg,起垄高度20~30 cm,宽80~100 cm。每年9月底至10月底进行果园深翻,结合深翻每677 m2施有机肥3 000~5 000 kg,结合果园生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满足桃树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提倡少施或不施化肥。采用滴灌或微喷灌等节水灌溉,实现可控灌水,降低果园湿度,加强果园排水,完善排水系统。结合人工辅助授粉,疏花疏果控制合理负载量;着色品种,果实成熟前采用铺反光膜、摘叶转果等措施提高果实着色度,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性。
(五)加强病虫综合防控,提高防治效果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桃品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合理密植、及时清园、重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桃树长势,提高抗逆性。树干绑草把(瓦棱纸)诱杀越冬害虫,减少桃园虫口密度。黑光灯诱杀金龟子、鳞翅目类害虫。性诱剂诱捕食心虫和果蝇等害虫。套袋防治食心虫危害。做好冬季树干涂白、春季石硫合剂清园等工作,清除越冬病菌和害虫,防治枝干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时,要在病蟲害发生前,优先选用矿物源和生物源农药进行提前预防。
桃果品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紧盯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提质减量”,努力提高桃产业效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