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虚拟偶像赛道

2022-06-09 09:41:52流星李觐麟许伟
电脑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真人偶像主播

流星 李觐麟 许伟

谁能想到,被视为“元宇宙”概念后继者的“虚拟人”概念,会突然跌一个跟头。

Z世代直播用户想必不会对A-SOUL这几个字母陌生,这是艺人管理公司乐华娱乐在2020年年末推出的虚拟偶像团体的名字。作为国内少见的由专业艺人公司经营的虚拟偶像团体之一,A-SOUL自出生起便收获了大量Z世代直播观众的关注,并且很快便在新的平台复刻了乐华真人偶像式的成功,成为了位于国内“虚拟人”赛道前沿的热门选手,流量、营收表现不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或将扛起“虚拟人”大旗的团体,却在今年5月10日下午突然宣布,旗下成员“珈乐”将从当周起进入“直播休眠”,终止日常直播和绝大部分偶像活动。

对传统真人偶像团体而言,成员停止活动是一大忌,这样的情况往往会成为一个团体走向下坡路的预兆。而如今,虚拟女团A-SOUL成员停止活动,这是否会成为这一势头正盛的团体衰颓的信号,目前还不太好下定论,但该成员停止活动背后透露出的种种迹象,却似乎揭示了这样的现实——虚拟偶像在等来风口之前,恐怕会先一步进入雷区。

还没能超越“元宇宙”,虚拟人就翻了车

最近几年,互联网圈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科技感”,企业们总是乐此不疲地从科幻作品中摘出概念来开发新业务,比如说202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元宇宙”概念。

当元宇宙热度下降、投资人质疑声增多后,企业们很快便转向了新的概念们,比如NFT、Web3.0以及虚拟人。

而在这一堆新词之中,拥有A-SOUL这一成功案例的虚拟人概念显得尤为突出。

虚拟人有着自己突出的优势。比如说,它对于观众没有太高的理解门槛、变现方式多元、对Z世代年轻消费者吸引力很强、有不少地方媒体也在试水这一新赛道等等。

而受这些优势吸引,很多企业都在尝试进军这一领域,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办法立刻开始筹划A-SOUL这种规格的虚拟女团,主要还是着眼于为品牌作一些“萌萌哒”的二次元形象,或者和虚拟偶像/主播进行商业合作等方面。

通常来说,随着资本注入,赛道中产品的整体质量能有所提升,商业化程度会向前推进,产业的发展会奔向新的阶段。然而,就当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时,曾经引领虚拟人概念爆火出圈的“成功案例”A-SOUL,却突然迎来了成员停止活动的情况。

5月10日,A-SOUL官方账号突然发布消息,表示旗下成员“珈乐”将从当周起进入“直播休眠”,终止日常直播和绝大部分偶像活动。

A-SOUL成员停止活动

由于A-SOUL此前的活动情况并没有显露出异常,且成员也没有预先告知此事,导致这则成员停止活动的消息顿时引来了粉丝的恶评和骂战。

对于A-SOUL这样第一梯队的虚拟偶像团体而言,成员停止活动所波及的粉丝群体更是空前庞大。无法完全掌握事态的粉丝开始了一些情绪化的行动,甚至于散布一些来源不明的流言,将矛头直指团队背后的乐华娱乐,进一步激化事态,使得A-SOUL的口碑一天之内一落千丈,而这个团体还剩多少寿命,粉丝们也持悲观看法。

“皮套人”观众对企业不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国内虚拟偶像/主播市场,A-SOUL的确算是别树一帜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其高水准的建模质量,还有其独特的背景——专业艺人公司乐华娱乐和其合作方字节跳动。这样的强强联合,在尚处在发展早期的国内市场而言相当少见,因此A-SOUL的活动也备受市场关注。

而就本次成员停止活动所引发的危机,官方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许多粉丝将偶像停止活动归结于A-SOUL团队训练强度大,但待遇不高,并且存在以不续约不涨薪的方式逼成员续约等恶性行径。

事实上,虚拟偶像/主播的粉丝从不掩饰对资本和企业的厌恶,这一方面是Z世代年轻人对消费主义“口嫌体正直”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以“游戏部”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对待旗下艺人的做法,给持续关注虚拟偶像/主播的粉丝群体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所致。

“游戏部”是海外企业Unlimited旗下的四人虚拟偶像团体,主打“玩家偶像”这一风格,活动内容包括游戏直播、视频投稿、出演电视动画等,而有意思的是,和A-SOUL一样,“游戏部”后来走红的原因同样是高水准的建模和业务能力过硬的中之人(虚拟形象背后的配音演员)这两个要素。

虚拟主播团体“游戏部”

然而,在当时作为冉冉升起的新星的“游戏部”,却在出道(2018年3月)一年后被爆出了公司内存在严重的欺压团体成员的情况,包括压迫成员连续直播12小时,仅允许其休息4小时后继续上班;所有成员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均被监视;上司利用职权骚扰团体成员、使用冷暴力等手段欺凌团队成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劳资纠纷等。

欺压情况爆出后迅速發酵,最终团队成员中之人被悉数更换,“游戏部”风评急转而下、跌至谷底。

在此次事件前,其实已经有许多企业盯上了虚拟偶像/主播这一新鲜产业,不过,企业们考虑的是更加工业化的运营模式,即在保有虚拟形象的同时,将中之人视作具有可替代性的“电池”,进而使虚拟偶像能比真人偶像承担更多的工作量。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而随着“游戏部”事件以“游戏部”口碑崩坏、观众流失的惨痛结局收尾,企业们见识到了中之人的不可控性,以及来自中之人的反抗会对项目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影响,对虚拟偶像/主播产业的信心大幅下降,因此资本进入赛道的进度也因此受阻。

而眼下,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视角也转移回了国内市场,甚至观众群体也经历了多次迭代更新,但一旦相关事件发生,观众们还是会迅速在同样记忆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攻击企业。

以A-SOUL为例,虽然成员每周单人直播和团体直播的总时长并不长(约四个小时)。成都某MCN机构的运营张杰指出,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负责直播的虚拟偶像往往还需要参与内容策划、脚本编写、排练准备、事后复盘等工作,而这些内容需要花费的时间往往是数倍于她们直播需要的时间。

此外,为了突出互动性,A-SOUL成员似乎还需要本人运营B站账号,甚至还有粉丝遇到A-SOUL成员在凌晨4点回复消息的情况,其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从A-SOUL到Vox Akuma,市场要转型女性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内虚拟偶像/主播产业的确来到了发展的新阶段。

自从2020年开始,国内虚拟偶像/主播赛道中用户规模增大、增速减缓,虚拟偶像/主播数量变多、竞争加剧。头部效应也开始在赛道中凸显,底层个人运营的虚拟偶像/主播变得越来越难以生存。在2022年第一季度甚至一度出现了大量国内虚拟偶像/主播停止活动的“毕业潮”现象。

最初的新鲜感慢慢消退,围绕ACG要素的活动内容不再具有竞争力,这使得赛道中剩下的选手不得不开始思索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一过程之中,一些乱象渐渐凸显出来,比如内容不太健全的“营业”、恶俗的炒作、利用各种哗众取宠的噱头吸引观众等。

而在这些乱象的作用之下,虚拟偶像粉丝圈的圈层文化也大有重新回归亚文化小众兴趣的趋势,很多虚拟偶像的粉丝开始使用一些特定的“黑话”,制作一些难以理解和传播的二创内容,来增加圈子的理解门槛,让新的路人粉丝望而却步。

在虚拟主播十六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虚拟偶像/主播粉丝基本盘有关。

十六指出,虚拟偶像/主播的基本盘为男性,他们中的大部分是Z世代网民,喜好ACG内容,审美上明显偏向日漫风格。

在虚拟偶像/主播概念发展的初期,这些天然亲和“纸片人”的群体是虚拟偶像/主播观众的主要来源,也是优质的付费用户,来自他们的直接打赏和对周边产品的消费,是目前虚拟偶像/主播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这些观众群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男性观众对于自发推广虚拟偶像的热情程度,就远远比不上支撑传统偶像经济的女性观众。他们往往会因为关注‘纸片人而感到羞耻,而女性观众却总是很乐意去分享自己正在关注的偶像明星,帮助自己的偶像去招揽新的粉丝。这导致虚拟偶像/主播圈子的观众增长情况很难与真人偶像相提并论。”十六表示道。

此外,在十六看来,当下虚拟偶像/主播的粉丝群体,与以贴吧用户为首的亚文化粉丝群体高度重合,这使得晦涩难懂的亚文化评论内容充斥着虚拟偶像/主播的直播间、评论区,无形之中“劝退”了很多路人观众。

“A-SOUL粉丝群体之中就不乏这样的人在,虽然他们的确作为最初的用户支持了A-SOUL发展,但因为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言行,导致他们在后来进入圈子的粉丝中风评很差。随着A-SOUL粉丝群体扩张,各种粉丝组织也在有意识地与其中较为极端的群体进行切割,但依旧很难彻底摆脱他们的影响。”十六表示道。

就像视频网站B站在破圈之后需要“泛二次元化”去吸纳更多的非二次元爱好者用户一样,十六认为,虚拟偶像/主播产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打破当下基本盘用户给产业造就的理解门槛,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拓女性向市场,吸纳大量非亚文化爱好者的用户进入圈子。

虽然这方法听起来简单粗暴,但事实上,它也许真的有可取之处。

就像十六所说的那样,传统真人偶像经济往往也被视作是一种“她经济”,女性在粉丝群体中占到了绝大多数,她们不仅消费意愿高,并且有着成熟且有利于偶像的粉丝文化,会主动为喜爱的偶像投票、刷流量,建立后援会和私人站点,像是完成工作一般投入到推广、控评、轮博、反黑、净化等活动中去。可以说,偶像经济的成功,与热情的女性粉丝息息相关。

然而,在虚拟偶像/主播赛道,由于最初面向的目标是ACG爱好者,而这部分群體由以男性为多数。因此虚拟偶像/主播赛道的主流依旧是“女色消费”,不过主打的“产品”从真人变成了日漫风格的虚拟美少女。当然,这样的流行情况也导致虚拟偶像/主播对于女性群体吸引力不足。

不过,如今,这样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5月6日,虚拟主播企业彩虹社欧美分部的虚拟主播Vox Akuma在B站开启首播,1.7小时内营收111元万元人民币,首播付费人数超过A-SOUL所有生日会的付费人数。

对于男性粉丝而言,Vox这个空降男主播的表现是他们难以理解的。但女性粉丝却很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想要给这个“纸片男人”打钱——他有着直观的花样美男虚拟形象,声音富有磁性,善于共情和角色扮演,观念开放,性取向不明确,与所在团体Luxiem其他成员的互动非常契合年轻女性追星族的耽美喜好。

虚拟主播Vox Akuma

换句更直白的话来说,Vox破天荒地将“男色消费”带进了国内虚拟偶像/主播市场之中,而从数据上来看,女性粉丝的消费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看起来,“女性向”的确可以看作是虚拟偶像/主播产业未来发展的又一条出路。不过,在张杰看来,Vox的成功也许并没有那么容易复制。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张杰指出,Vox并不是国内首个男性虚拟主播,乐华娱乐也曾在2021年12月18日推出了虚拟男团“量子少年”,但却反响平平,热度完全追不上前辈A-SOUL,人气最高的成员慕宇在B站也只有4.8万粉丝,被入驻B站后12天突破88万粉丝的Vox“降维打击”。

“有专业艺人运营经验的乐华,却在男性艺人的较量中落败于‘外来的和尚,这说明虚拟偶像并不能完全套用真人偶像的运营经验。关于这个圈子里的女性粉丝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恐怕还需要企业花时间去慢慢摸索。”张杰表示道。

但无论如何,对市场而言,随着A-SOUL风评跌落,需要有新的团体出来占据头部,引导产业继续向前发展。而对于陷入迷茫的市场而言,女性向虚拟偶像/主播依旧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领域,对于今后这个市场究竟会驶向何方,值得继续关注下去。

“皮套人”算不算虚拟人?

近年来,随着像A-SOUL这样“真人+虚拟形象”的虚拟偶像/主播热度升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事实上,比起区块链衍生品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虚拟人”这三个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关于它的准确定义是什么?需不需要真人要素?市场却莫衷一是,拿不出统一的答案。

但市场总归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即便存在不小争议,A-SOUL、彩虹社、VirtuaReal等这类“真人+虚拟形象”的虚拟偶像/主播所取得的商业成绩也是无法掩盖的。因此,当一些行业分析师在谈论虚拟人话题时,往往还是很乐于将他们作为案例来使用——毕竟,如果一直使用初音未来、洛天依这样的“过气偶像”作为案例,也难免会给人们一种虚拟人行业缺乏发展的错觉。

不过,“真人+虚拟形象”的组合虽然的确在Z世代那儿收获颇丰,但并不代表它就是虚拟人经济最完美的形态。尤其是此次A-SOUL成员停止活动引发的闹剧,让许多对虚拟偶像/主播抱有兴趣的企业再次见识到了真人要素在项目中的不可控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中之人”的待遇问题,再火热的项目也会在一日之内被愤怒的粉丝们撕个粉碎。

也许,对于更多企业而言,放弃运营成本高、风险大的“真人+虚拟形象”组合,转向移除真人后的虚拟形象,才是更加稳定收割Z世代的方式?

當我们聊虚拟人时,究竟在聊什么

从部分科幻作品的描述来看,人们最初是想将虚拟人塑造成一个与真人完全分割开的概念,它们是人类的模仿者,是“类人”而“非人”的,由AI,也就是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驱动,所有的特征和行为都由程序进行表述,是完完全全的赛博生命。

乍一听,这样超前的概念距离人类似乎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但其实,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已经窥见了虚拟人的一丝倩影——它们就是藏在你的智能音箱或者手机里的Siri、Alexa、Cortana和小爱同学。

这一事实肯定会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毕竟大部分人对于虚拟人的第一印象,只有那些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来的平面或3D的虚拟形象,与没有外形的语音助手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这也并不难理解,毕竟图像信息会给人留下更加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就像聊起初音未来,大部分网民的脑海里都会闪过留着绿色双马尾发型的动漫美少女的形象,而当他们聊起Siri时,却只能联想到女声“在呢,什么事”的回答,或者与它们绑定的数码产品,印象较为生硬刻板,难与“偶像”二字联系。

正因如此,像初音未来这样并不涉及AI技术的合成音源及衍生产品的组合,最终却走在了Siri这类真正能与人类交互的“赛博生命”前面,成为“虚拟人”的代表偶像。

而这其实也揭露了如下的现实:当人们消费虚拟人时,他们消费的其实是“虚拟人”的头衔,以及相关的图像、音乐、视频等文化娱乐产品,而非那些枯燥难懂的技术和知识。

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想要理解当下市场中虚拟人产品的卖点与走红的原因就并非难事了。

目前,虚拟偶像/主播的主要消费者是Z世代群体,而作为强调个性、追求悦己的一代人,他们的喜好早已暴露无遗,在虚拟偶像/主播这一新兴产品上也有很好的的体现。当我们将虚拟偶像/主播肢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组件”——虚拟形象、人物设定、直播活动、周边产品和二次创作。

作为虚拟偶像/主播的“脸面”,虚拟形象是Z世代审美的直接体现。Z世代作为从小受日本动漫影响的一代人,他们对于日漫风格的美术作品的喜好已然根深蒂固。因此,虚拟偶像们也投其所好,从初音未来到A-SOUL,那些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虚拟人几乎都采取了萌萌哒二次元动漫美少女的形象,并成功以此掏空了Z世代的钱包。

与此同时,Z世代自身强调个性,也容易被有着鲜明个性的角色吸引。在绊爱刚刚出道、“皮套人”开始萌芽的阶段,人设主要还是用于丰富虚拟形象的背景描述,但随着虚拟偶像/主播中真人扮演者的地位不断上升,人设也开始主要服务“中之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今虚拟偶像/主播的人设,正在摆脱那些幻想和不真实的要素,逐步靠近我们更熟悉的KOL、偶像、主播在互联网上呈现并维持的人设。

另外,观看直播是Z世代年轻人的重要娱乐方式。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4岁及以下观众占到了全体在线直播用户的49%。这使得“皮套人”无论是主播还是偶像,都必须将直播纳入主要活动内容中,以便更高频率与粉丝互动,维持人气和关注度。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作为在互联网上活跃的新生代偶像,虚拟偶像拥有比传统偶像更丰富的周边产品,除了各种实体周边外,虚拟偶像还可以销售虚拟装扮、主题、游戏联动道具、数字专辑等多种数字周边产品。

二创是Z世代形成并维系社区的重要方式,强调个性和悦己的Z世代乐于通过二创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喜爱,而这些创作出来的产品通过互联网传播后能为它们的“原主”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也可以增加相应群体的用户黏性。

以上描述到的组件,每个都对Z世代消费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便能轻松发挥出“1+1>2”的效果,征服Z世代的消费者。而这具有着骇人魅力的“弗兰肯斯坦”,就是我们所描述的“虚拟人”的真身。

真的没有“永不翻车”的偶像吗?

虽然缝合了各种Z世代喜好,但国内虚拟偶像/主播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还处在发展期。原本仗着A-SOUL走红,虚拟偶像/主播在2020、2021两年里还吃到了不少流量红利,资本和企业也将其视作偶像产业的新机遇加以关注。

整个赛道本应顺利踏进新的阶段,吸引更多资本注入,将产业规模做大、产品整体质量拔高,谁料想,A-SOUL开始享用胜利果实才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遭遇了如此严重的运营危机,被媒体用烂了的虚拟偶像/主播“永不翻车”的宣传标语,也就此沦为一句笑话。

事实上,A-SOUL并不是第一个陷入风评危机的虚拟偶像团体,在A-SOUL之前,彩虹社、游戏部、Activ8以及B站和彩虹社合作建立的VirtuaReal等虚拟偶像社团、公司都多少产生过一些纠纷案例,连被戏称为“虚拟偶像始皇帝”的绊爱也一度被卷入漩涡之中。

既然都已经翻车过那么多次了,为什么媒体还是会用“永不翻车”来描述虚拟偶像/主播呢?

这其实是国内媒体对于虚拟人概念存在误解所致。

就像前文提到过的那样,虚拟人这个大概念里本来是不包含真人要素的,无论是Siri,还是初音未来,消费者都能很清楚地明白它们背后并没有“中之人”——至少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是这样的。而原本就不包含真人要素,自然也就没有人类的权利或者欲望,不会犯下那些只有人类才会犯下的过错。

换句话说,除非人类在未来真的遭遇智械危机,否则像初音未来、洛天依这种“完全”的虚拟偶像,那正儿八经是可以做到“永不翻车”的。

当绊爱出道,“真人+虚拟形象”的新型虚拟人才横空出世。在发展一年多之后,风潮渐渐传到国内。到了2020年末,A-SOUL出道,意外破圈走红。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Z世代消费潜力得到市场认可,企业纷纷拥抱“二次元”文化,而国内虚拟偶像/主播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吸引到了圈外路人的关注。

这时,国内媒体开始发力宣传虚拟偶像。然而,对于大部分追逐热点的媒体而言,他们很难区分曾经用一首《甩葱歌》火遍大江南北的初音未来,和这些新登场的“动漫小人儿”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恰巧,彼时国内市场正在整顿饭圈乱象,失格偶像、艺人一个个被揪出水面,引发众怒,“翻车”、“塌房”成为互联网热词,所以媒体就顺势而动,从初音未来、洛天依这类“完全”虚拟偶像身上提取出“永不翻车”的标签,贴到了新兴的“皮套人”身上。

圖片来源:艾媒咨询

如今,国内头部虚拟偶像女团陷入运营危机,“永不翻车”的标签自然也就被撕了个粉碎。对那些自A-SOUL爆火后一直关注着这一领域的企业而言,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毕竟,在这些企业之中,有不少是因为真人偶像事故频发才试图转向虚拟偶像的,如今虚拟偶像不但会翻车,还会引导粉丝群体施压企业,运营风险丝毫不逊色于真人偶像,而且随着A-SOUL事件爆发,谁也不知道监管的脚步是不是已经在前往虚拟偶像市场的路上,企业对赛道的热情,也就此消散了不少。

这并不是说企业就会放弃那些二次元美少女,只不过,他们也许会用更加“安全”的方式,去接触这一领域。

比如说,远离“中之人”。

企业需要的只是动漫美少女?

一个有趣的事实:短视频和部分视频网站的观众,会倾向将“皮套人”视作“虚拟人”概念的“正统”,而那些去除真人要素的“完全”虚拟偶像的演出作品,则会被视作是某种“动画片”。

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国内观众接触虚拟形象最多的场合,本来就不在“皮套人”直播间,而是在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的动画频道。对于一部分并不长期关注ACG产业的观众而言,他们其实是无法区分围绕单个虚拟角色或者团体的虚拟偶像企划,和一般的动画作品有什么区别的。

而聊起国内动画产业,虽然质量差强人意,但依旧保持着增长态势。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动漫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由2016年的1.14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97亿人,网民使用率也由2016年的15.6%增长至2020年的30%。

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随着短视频火热,国内部分动画公司也开始尝试开拓短视频业务,追逐风口,他们的尝试也促成了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比如一禅小和尚、AYAYI、柳夜熙等等。

这些虚拟形象虽然并没有选用Z世代偏好的日漫风格,但也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角色,而且具备不同于一般动画作品的IP灵活性,一禅小和尚可以开直播,柳夜熙能够与自家公司的其他艺人“联动”,AYAYI能接商业广告,从他们活动的情况来看,虽然依旧需要配音演员,但其存在感相当薄弱,整个项目的主体依旧是由数字技术组合成的虚拟形象,大有打造类似初音未来、洛天依式“完全”虚拟偶像的趋势。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但是,这部分“虚拟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们的企业依旧缺乏运营虚拟偶像的经验,以柳夜熙为例,其主要活动方式为视频投稿,很有绊爱时代那种“视频势”虚拟主播的感觉,然而,其视频内容往往被批评是“华而不实”,充满特效却缺乏剧情或者创意,很难打动路人观众,并且,她的变现能力与她的视频投稿所需要的制作成本相比,只能说是入不敷出。

显然,想要长期运营一个不受真人配音者限制的虚拟偶像,国内企业还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当然,虽然如此,但市场上依旧存在着不需要投入多少,就能靠“动漫美少女”挣钱的妙招——那就是单纯推出品牌的动漫虚拟形象。

比起消费者本身,对市场中任何风吹草动都超级敏感的企业们自是“水暖先知”。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推出日漫风格的新形象,以博得年轻人的欢心。

对此,数码产品爱好者林东感慨道:“在过去,消费电子产品的宣传推广走的都是高端大气的商务风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都开始尝试推出二次元动漫形象了,这种明显的差异,就让人不禁有种‘时代变了的感觉。”

林东的感觉是对的,因为时代的确改变了。

对于市场而言,年龄是划分消费群体最简单直接的标签。自2016年起,国内市场消费者迭代趋势明显,在许多市场,“90后”超越了他们的长辈,成为了消费主力,而Z世代群体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了引流新消费的重要角色。

据统计,我国Z世代群体约有2.6亿人,虽然这帮年轻人并没有全部走出校园、实现经济独立,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国潮、美妆、电竞、潮玩、三坑服饰等产业仍然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Z世代的消费潜能,“看好Z世代、讨好Z世代”也就此成为了国内消费市场的一大新趋势。

而在众多的讨好Z世代的手段中,推出二次元品牌形象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方面,推出二次元风格的品牌形象,是一个门槛相当低的营销手段,它并不需要企业拥有特定的背景或者从事特定产业,也并不需要企业在上面花费多少精力和资源,甚至于企业出售的产品也根本不需要做出任何技术上的改变,就像前文提及的顯卡、电池产品那样。这使得国内企业们尝试这一新手段的意愿相当高。

另一方面,二次元风格的品牌形象的宣传效果相当出色。比起组建专门的运营团队,在网上靠“玩梗”拉近与Z世代网民的心理距离,一个二次元形象,就等同于是一个标签,向Z世代摇旗大喊“我理解你们”、“我们是同类”。而如果企业推出的二次元形象质量出众、个性鲜明,那么它很容易便能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甚至引发创作力充沛的Z世代群体自发进行二次创作,帮助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在一些时候,一个出色的二次元形象给企业或产品带来的营销回报,甚至不亚于找流量明星进行代言。

白象电池动漫形象

当然,这种方法虽然下限高,但上限也低,由于只是单纯作了立绘和插画,所以这些虚拟形象并不能像虚拟偶像/主播那样真正与用户进行高频率互动,并由此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而对于强调情感表达的Z世代而言,如果他们对于某个事物无法投入足够的情感,那么也就很难有较高的消费热情。

其实,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积极招聘“中之人”为他们旗下的二次元形象“注入灵魂”。但在A-SOUL陷入泥潭之后,企业们对于相关项目的开展无疑也会按下暂停键。

眼下,企业营销二次元化的趋势还没有迎来顶峰,市场中二次元“看板娘”的数量也远远没达到令Z世代审美疲劳的程度。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企业转向这一营销手段。AAB10696-3D2A-42DE-A9AB-6AA1FEDB04E8

猜你喜欢
真人偶像主播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偶像报
第一次做小主播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我是小主播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的偶像
中学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7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