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连词“虽说是”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2022-06-08 02:06李思旭杨洁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关联词复句套用

李思旭, 杨洁玉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三音节“虽说是”的词汇化,最近几年不断引起学界的关注。龙国富(2018)[1]认为北京话中的连词“虽说是”是在跨层结构的构式化和句法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连词的。吕佩(2019)[2]认为“虽说是”是在“类比语法化”的作用下,后附缀“是”直接贴附到宿主“虽说”上形成的。据笔者调查,截至目前几本重要的词典都还没有提及“虽说是”,只有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3]收录了该词,认为“虽说是”的用法与“虽然”相同,口语色彩较浓,如“虽说是亲上加亲,可从来没见过面”。由此可见,三音节转折连词“虽说是”共时层面的句法语义特征研究还是空白,其历时词汇化机制与动因还存在争议。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有效语料为出发点,对三音节转折连词“虽说是”的语义句法展开分析,探讨“虽说是”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机制。

一、“虽说是”的语义特征

“虽说是”在复句中具有让步义,即“退一步说”,前后分句具有逆转的逻辑关系。如:

(1)我们企业比较年轻,虽说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可每年白白拿出几十万,多少有点气不顺。(1994年《报刊精选》)

(2)那时正是艰苦的年代,虽说是迎新聚餐,但桌上的几盘菜,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实在是太寒酸了。(1994年《报刊精选》)

例(1)中,在人们的常识中,“为社会作贡献”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说话人在此处用“虽说是”引出,则具有让步的意味,凸显出每年白拿几十万的不易。例(2)中,按照常识“迎新聚餐”应该是用最好的菜品,但此处使用“虽说是”引出,并在后文强调“太寒酸了”,体现了艰苦时代的生活不易。

“虽说是”在句中还隐含着“对比”的语义,其所在分句与主句之间形成对比的语义场。如:

(3)虽说是大白天太阳暴晒着,柏油公路上车来车往,升平还是往喉咙里咽了一口凉气。(小楂《客中客》)

(4)庞德由研究寄生菌而转攻法律学,虽说是半路出家,但却成绩斐然,令人瞩目。(《读书》)

例(3)中,“大白天太阳暴晒着”营造出炎热的氛围,可是升平咽了一口凉气,由“虽说是”引导的分句此时成为后述情况对比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虽说是”的转折意味。例(4)中,“半路出家”顺应常识得到的结果应该是成绩一般,但“虽说是”引导该分句后,则体现了引导分句与后一分句形成的对比。

“虽说是”带有“追加补充”义,此时的“虽说是”句法位置较为特殊,只有在后一分句时才能表达“追加补充”的意义。如:

(5)因为他还不赖,真的很不赖,虽说是不大待见我,这是他全部的问题之所在。(兰晓龙《士兵突击》)

(6)近来为要磨炼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竟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上述两例中,“虽说是”均位于其所关联的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是对前文所述情况的一种追加补充。例(5)中,“虽说是”后接内容“不大待见我”是说话人对“他”这个人物进行描述判断的补充。例(6)中,“虽说是”后接“开玩笑”是对“怕无意中刺着了别人的隐处”的补充。

二、“虽说是”的句法语序特征

(一)句法位置分布

根据语料库的检索,“虽说是”作为转折连词通常在始发句中使用,不仅可以位于始发句句首,还可以出现在始发句的句中(即主语后),构成“先让步,后转折”的逻辑关系。如:

(7)虽说是分久必合,但当时许多观察家们却一致认为:合则必分。(1994年《报刊精选》)

(8)虽说是由私营古玩店“老板”变成了国家博物馆的职员,但对一个孜孜不倦、好学如命的学者来讲,他得到的显然比失掉的更多。(1994年《报刊精选》)

(9)中年夫妻虽说是告别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也要加强情感沟通,增进相互了解。(1994年《报刊精选》)

(10)一些轿车车型虽说是“依葫芦画瓢”,但谁能保证今后的国产车就永远没有设计方面的缺陷?(2000年《人民日报》)

例(7)和例(8)中的“虽说是”出现在始发句句首,例(9)和例(10)中的“虽说是”出现在始发句的主语后,都表示让步,具有“虽然”的意思,所引导的分句是已存在的客观事实,其后出现的主句是对从句中让步的一种转折。

“虽说是”还可以位于后续句句首,如:

(11)县城离桥头镇有四十多里路远,虽说是骑着自行车也得走会子哩。(刘流《烈火金刚》)

(12)你又是个很多情的人,虽说是闷烧,可有点音乐熏陶一下,挺好。(兰晓龙《士兵突击》)

上述两例中的“虽说是”都位于所处复句的后一分句,具有追加补充的语用效果。但这两个例子却有本质上的差别。在例(11)中,从线性位置来看,“虽说是”的确位于后续句句首,但是“虽说是”前后分句之间并没有体现出转折的逻辑关系。当我们将主从句调换位置时,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语义混乱,无法体现转折关系,此时的“虽说是”引导的内容都是说话人主观上的态度、看法,仅具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即使省略也不会影响句义的表达,与前一分句不存在主从关系。而在例(12)中,“虽说是”不仅在线性位置上处于后续句句首,其前后分句间也体现了同一概念域的转折关系,也就是说,将主从句的位置进行调换也依然成立。因此,我们不能仅根据线性位置来判断“虽说是”的句法位置,而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前后分句是否在描述客观情况的同一概念域中,在这些条件下,才可以归纳出有效的“虽说是”的句法位置分布情况。

(二)语序特征

通过上文的分析,“虽说是”作为前置三音节连词,句法位置分布自由,既可以位于始发句句首和句中,又可以位于后续句句首,主要起到连接作用。那么,转折连词“虽说是”在复句中的典型搭配是什么?是否可以在复句中单独使用?是否可以与其他关联词套用?其语序特征又有何表现?下面就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经检索,“虽说是”在复句中经常与转折连词“但是(但)、可是(可)、然而、不过”等搭配使用,这些转折连词主要用来突出信息焦点,更加客观地叙述异态事实。如:

(13)虽说是作战,但是炎之部族再这么挑发下去的话也会忍不住的。(《罗德岛战记》)

(14)侯先生在塘沽虽说是有一处住处,可是我们是不敢随便把人往那里送的。(1995年《作家文摘》)

(15)虽说是好久不见,不过距离那场战争还不到两年嘛。这段时间在做什么啊?(《罗德岛战记》)

(16)他的这篇建议开放市场的报告,虽说是与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思路有关,然而更直接地来说,则是他1962年进行两个多月调查的结果。(1995年《人民日报》)

笔者统计了“虽说是”与上述转折连词的搭配使用情况,详见表1。

表1 “虽说是”与转折连词搭配使用情况

表1显示,与“虽说是”搭配能力由强到弱的连词依次为“但是(但)>可是(可)>不过>然而”。也就是说,“虽说是”与“但是(但)”搭配使用的频率最高,因此我们可以将“虽说是…但是(但)…”视为典型搭配形式。这是因为,“虽说是”是具有让步义的连词,它所后接的陈述内容主要表达说话人“退一步说”的情况,与其搭配使用的多为转折连词“但是、不过、然而”,这样才能完整地表现“让步—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

“虽说是”在复句中,除了与转折连词搭配使用,还经常与副词搭配。根据语料,我们对“虽说是”与副词搭配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与“虽说是”搭配使用的转折副词包括“却、仍、反而(反)”。转折副词主要用于主观评议异态事实,具有反预期的意味,有时说话人为了突出转折义,还会将“虽说是”与转折副词连用。如:

(17)身为考古所秦汉研究主任、研究员的王学理,虽说是著作等身,却没有一般考古学家的矜持与深沉。(1994年《报刊精选》)

(18)虽说是烂醉如泥,他仍能朦胧地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加代像对待孩子似地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19)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虽说是年满四十,却反而充满活力和激情。(《战争与和平》)

与“虽说是”搭配的其他关联副词还有“也”,此时的“虽说是”具有假设让步的意味,即虚让,其实质是“无此因仍有此果”。如:

(20)这兆嘉城虽说是易守难攻,也要灵活看它。(李文澄《努尔哈赤》)

(21)由此看来,虽说是免费,医院也只能量入为出,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96年《人民日报》)

笔者统计了“虽说是”与上述副词的搭配使用情况,详见表2。

表2 “虽说是”与副词搭配使用情况

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后续句常常会出现转折连词或副词同时共现的使用情况。1)“虽说是…,也…”52条用例中,有35例是“转折连词+也…”,7例“转折副词+也…”。2)“虽说是…,却…”35条用例中,有10例是“虽说是…,但却…”。3)“虽说是…,仍…”7条用例中,有5例是“虽说是…,但仍…”,1例是“虽说是…,却仍…”。4)“虽说是…,反而(反)…”2条用例中,1例是“虽说是…,却反…”,1例是“虽说是…,倒反而…”。由此可见,与“虽说是”搭配能力由强到弱的关联副词依次为“也>却>仍>反而”,其中“虽说是”与“也”搭配使用的频率最高,强调转折后的信息焦点。同时,除了与关联词搭配使用,“虽说是”还有其他的使用情况。

第一,由于“虽说是”本身具有让步语义,因此在句中也可以单独使用,不需要关联连词或关联副词的出现,其所在的复句通过具体描述内容传达转折语义。如:

(22)虽说是给庄稼看病,同样马虎不得,庄稼的好坏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关系到农民的生活。(1996年《人民日报》)

(23)虽说是儿分产女有份,我绝对不要那个,我有主权,这东西哪,你们哥儿仨谁对老的最孝顺归谁。(《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以上两例是“虽说是”在前一分句单独使用的情况,后一分句没有相关关联词的出现,依然可以完整地表达语义。需要强调的是,当“虽说是”单独出现在前一分句时,后续句依然可以根据语境补出相应的关联词语,但当“虽说是”单独出现在后一分句时,其前不可搭配相关的关联词。

第二,张文贤(2017)[4]将关联词的共现细分为“搭配”与“套用”两种情况,其中,复句中不同语义类关联词共现的情况叫作关联词的套用。“虽说是”所处的复句结构复杂,有套用多个复句的现象。如:

(24)虽说是荒腔走板,但我愿意学乐意唱,因为这有助于我的节目主持工作。(1997年《作家文摘》)[转折套用因果]

(25)牛郎趁织女洗澡时偷走衣服,虽说是使了点手段,但织女后来总归是爱上了他,而且生米煮成熟饭,生下一对儿女,男耕女织,生活美满。(网络语料)[转折套用递进]

(26)莫尔的“乌托邦”里的王爷,虽说是选举产生,可是只要是众望所归的贤者,就允许终身任职。(《读书》)[转折套用条件]

(27)虽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突然袭击,可以先打死一部分敌人,但是如果敌人一个反击,那就够呛。(刘流《烈火金刚》)[转折套用假设]

(28)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诗人一般的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鲁彦《雪》)[转折套用并列]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说是”作为转折连词,在复句中常与其他关联项搭配使用,构成“虽说是…但是/却/然而…”的格式,并且有套用多个复句的现象。“虽说是”的语序位置决定了它不能很好地起到“联系项”的作用,而后续句中出现的关联连词、副词以及套用的不同语义类关联词都正好居于“中介”位置,前后构成关联格式连接分句。因此,我们推测“虽说是”与关联词的搭配、套用也是受“联系项居中原则”的影响。

“虽说是”作为前置连词主要位于始发句句首,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后移至后续句句首,此时的“虽说是”便符合了“联系项居中原则”,主要起到追加补充的语用效果。但在“虽说是…但是…”的搭配形式中,如果要删去其中一个且不改变句子原意,那么删去先行连词“虽说是”是最优选择,因为连词作为“联系项”的优先位置是“居中”。如:

(29)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费孝通《乡土本色》)

此外,“虽说是”引导分句的语序问题也受到“信息焦点”的影响,即“虽说是”引导的分句在前,后续句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例如:

(30)虽说是花钱买票,但游客们登塔前仍要费一番“周折”。(1994年《报刊精选》)

(31)虽说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却也深切感受到两岸之间的手足情谊。(1993年《人民日报》)

以上两例中,“虽说是”引导的句子作为整个复句的语义背景,后一分句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重点。

三、“虽说是”的词汇化及形成机制

学界关于“虽说是”的成词过程存在着争议。龙国富(2018)[1]认为“虽说是”是在“虽说”成词的基础上经过词汇化而形成的,吕佩(2019)[2]在分析“X双+是”类推依附的个案时,认为“虽说是”是“突变”而来的。由于“虽说是”的词汇意义主要由“虽说”承担,因此我们首先考察“虽说”的词汇化,进而分析“是”是如何与“虽说”黏合紧密,构成新词的。我们以CCL语料库中“虽说”“虽说是”的古代汉语语料为基础,分析“虽说是”的成词过程以及机制。

(一)“虽说是”的词汇化

吕叔湘(1982)[5]认为“虽”既表示事实的让步,相当于“虽然”。也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郭燕妮(2017)[6]也指出作为让步关联词的“虽”在先秦时期既可以表事实的让步,也可以表假设的让步。由此可见,“虽”从最初出现时就具有让步义。“虽”和“说”作为相邻的线性结构首次出现在战国时期,此时的“虽说”仅是位置上的相邻,“虽”表让步义,“说”是言说动词,表达“虽然说”的意思。直至唐五代时期,“虽说”仅出现过4次,如:

(32)故敌国之君王虽说吾义,吾弗入贡而臣;关内之候,虽非吾行,吾必使势禽而朝。(战国《韩非子》)

(33)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唐《六祖坛经》)

到了南宋,“虽说”的使用频率大幅度提升,且出现了“虽(说)…,然…”的关联格式。如:

(34)伊川解作『推致其命』,虽说得通,然论语中『致命』字,都是委致之『致』。(南宋《朱子语类》)

(35)问:「作事多始锐而终辍,莫是只为血气使?」曰:「虽说要义理之气,然血气亦不可无。」(南宋《朱子语类》)

此时的“虽说”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临时组合的短语,一种是连词。例(34)中的“虽说”就是一个临时组合的短语,“说”在此处是言说动词,其后接补语构成“说得通”。例(35)中的“虽说”作为连词表让步,“说”的词汇意义已经消失,因此构成“虽说…,然…”的转折复句。郭燕妮(2017)[6]认为在类推作用的影响下,“虽”与“说”可以复合,组成“虽说”表实让。我们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连词“虽说”没有体现一般词汇化的“渐变性”和“单向性”,其连词用法与词组都在同一时期出现,且连词“虽说”的用频明显低于词组“虽说”。除此之外,“虽说”还有可类比的对象——“虽然”。汉魏六朝时期“虽然”已经作为一个连词使用,“然”丧失了其词汇意义,但暗含了事情已然的状态,“说”与“然”经历了同样的语法化过程。因此,在“低频率”“可类比”的条件下,“虽说”在南宋时期经过类推突变而成连词。

“虽说是”作为相邻的线性结构,首次出现在南宋时期的《朱子语类》中,直至元朝,它的用例都较少,且此时的“虽说是”均位于始发句句首或主语后,“是”也多为判断词或者焦点标记。如:

(36)「明德新民,在我有以新之。至民之明其明德,却又在它?」曰:「虽说是明己德,新民德,然其意自可参见。(南宋《朱子语类》)

(37)如今官府稽查好生严谨,省事人家,不敢住下面生歹人。你虽说是辽东人,我却不敢保你的来历呢。(元《老乞大新释》)

上述二例中的“虽说”与“是”连接并不紧密,例(36)中的“是”为焦点标记,例(37)中的“是”为判断动词。

明清时期,“虽说是”位于始发句句首作为转折连词开始使用,后接谓词性成分和小句,“是”在此处不再是可分析的句法单位,与“虽说”黏合紧密,二者之间不可插入其他成分,让步义主要由“虽说”承担。如:

(38)这个按院爷爷和那清天太爷,虽说是各有所闻,各有所见,那晓得其中就里有许多的因果,耳所不及闻,目所不及见。(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39)若论到夫妇,虽说是红线缠腰,赤绳系足,到底是剜肉粘肤,可离可合。(明《今古奇观》)

(40)虽说是爱惜光阴的念头很迫切,而不必为了那个虚名而耿耿于怀。(清《曾国藩家书》)

(41)元通神游到得里中,虽说是神游,他却不是凡人阴魂,乃是久修和尚,阳神显化有形。(清《东度记》)

以上例句中“虽说是”分别后接谓词性成分与小句,“是”在此处既不表示判断,也不表示强调,词汇意义主要由“虽说”承担。

(二)“虽说是”的形成机制

南宋至元朝时期,“虽说+是”仅出现5例,而在明朝时期,“虽说是”就已经作为假设连词开始使用,且使用频率较高。也就是说,不管是“虽说是”的句法位置,还是它的后接成分,都无法体现“渐变性”这一特征,即“虽说”和“是”的融合没有经过词汇化的阶段,“虽说是”并不是一般语法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认同龙国富(2018)[1]所提出的“虽说是”是由“虽说”与“是”长期连用,最后重新分析为一个转折连词的观点。

根据语料的分析,连词“虽说是”与“虽说(连词)+是(判断词/焦点标记)”产生的时间相隔较短,不存在明显的先后演化关系,这比较符合类推标准之一的“突变性”。同时,在南宋时期“虽说”就已作为转折连词开始使用,“虽说是”与“虽说”在句法语义上都相差无几,符合“可类比”的类推标准。但是,“虽说是”作为转折连词在明清时期使用频率较高,并不符合“低频率”这一特征。而吕佩(2019)[2]在分析类推依附时提出必须同时满足“突变性、可类比、低频率”的条件才可以按照类推的机制成词,因此,我们也不认同关于“虽说是”是类推突变而来的观点。

那么,“虽说是”如何成词的呢?我们推测“虽说是”是“虽说”与“虽是”通过糅合而形成的一个转折连词。

叶建军(2016)[7]提出“词语糅合是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通过删略重叠成分合并成一个新的词语的过程或现象”,并且为“糅合”确定了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遵循同级原则,即两个语言单位必须是在同级的情况下才能糅合。“虽说”与“虽是”都是双音节词语,因此符合同级原则。

第二,要遵循语义相近原则,即两个语言单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才可以发生糅合。“虽说”与“虽是”都是具有让步义的连词,都表示“虽然”,在相同语境下可以互相替换,并不影响句子的语义,因此具有糅合成“虽说是”的可能。

(42)两个人一场鏖战,虽说互相都没有敌意,但是动手这个东西,人家鞭就奔你的眼睛。(清《雍正剑侠图》)

(43)吴用道:“此计亦非良策。虽是斩得他一将,却折了李逵的副手。”(明《水浒传》)

第三,要遵循时代先后原则,即源词语必须先于糅合词语存在,或者与糅合词语同时存在。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出表让步义的“虽说”出现于南宋时期并广泛使用。高文盛、席嘉(2005)[8]指出“虽是”作为连词至迟在唐代已出现,且在《朱子语类》中“虽是”的“是”大多已虚化。“虽说是”作为一个转折连词在明朝才出现,所以从时代先后的原则来看,“虽说是”具有“虽说”与“虽是”糅合的可能。通过对语料库中“虽说”“虽是”的近代汉语(南宋—明代)语料的检索,“虽说”“虽是”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使用情况见表1。

表3 南宋—明代“虽说”“虽是”使用情况

(44)「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虽是杂乱,圣人却于杂乱中见其不杂乱之理。(南宋《朱子语类》)

由此可见,在“虽说”“虽是”转折义广泛使用的基础上,“虽说是”得以杂糅成词。

第四,要遵循成分蕴含原则,即糅合词语必须蕴含源词语的主要成分,甚至是全部成分。“虽说是”蕴含了“虽说”和“虽是”的全部成分,并且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删去一个相同语素“虽”。

综上所述,“虽说是”在遵循同级原则、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以及成分蕴含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杂糅机制成为一个三音节转折连词。

猜你喜欢
关联词复句套用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教学中的“静”与“动”——模板套用与能力积攒、实力发挥的灵活结合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美丽实验室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