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俊 邹小平 杨晓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和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文)(以下简称《指南》)出台以来,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兴起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热潮[1]。高职院校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办学,建成了大量的产业学院[2]。截至2020年12月底,仅浙江省就已建成产业学院104所[3];广东省在20多个产业领域与企业合作建成200多所特色产业学院[4],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共建18个二级产业学院。目前,产业学院从管理机制上看,存在着独立运营模式、学校直管模式、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校企联合管理模式等类型,各类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5,6]。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产业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约80%的产业学院采取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本文着重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二级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级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校企共同搭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富有特色的产业学院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的新的突破口。目前,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已展现出办学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独特的魅力,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珠宝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华为ICT 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点都德产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华为鲲鹏产业学院等[7],这些特色产业学院都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杰出代表。从本质上来看,产业学院实质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而进行的创新活动,通过对已有的产业学院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基于产教融合的二级产业学院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二级产业学院是由政、校、行、企等不同主体通过功能耦合、资源融合、利益共享建立起来的混合式实体,具有鲜明的多主体特征。产业学院的投资主体因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而深度融合。尽管如此,由于各主体资本属性、管理体制和运营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潜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相比传统的二级学院(如商学院、文学院等),产业学院面向特定的产业群,如面向珠宝、汽车或餐饮等,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均具有非常明确的产业方向。典型代表如常熟理工学院的光伏科技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同程产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等,这些产业学院的产业针对性十分突出。
产教融合的高职二级产业学院为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它不仅能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互通信息、共用资源,还能促进高职院校建设和使用生产性实践基地,促进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不仅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人才储备、人才引进等难题得以顺利解决。校企双方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发现,制约二级产业学院运营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高职二级产业学院一般被视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无法获得独立法人资格。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已经建成的高职二级产业学院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治理体系。产业学院的理事会缺少独立决策的权力,从而导致企业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校企互利共赢的机制最终无法真正落地,并最终挫伤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办学的积极性。目前,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学院的立法滞后,而建设产业学院需要多主体的合作,如何均衡多个主体的利益,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8]。
《指南》主要规定了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对学生主体的描述则集中于职业胜任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培养上,而对学生权利保障则未做出规定。在实践中,学生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产业学院学生在参与实践学习时,若出现人身意外伤害时,如何明确责任主体、如何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利?产业学院如何合理分配文化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教学时长,学生是否拥有接受文化教育的选择权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时,能否获得一定的财产利益[9]?高职二级产业学院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等特点,为此需要处理好学生在教育和劳动等不同场域中的权利保障问题。
尽管《指南》提出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然而,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学校聘任企业教师仍然由学校单方面负责,一方面,二级产业学院基本没有独立聘任职权,并且大多数企业教师是以校外兼职教师名义聘任的,企业教师的法律地位无法明确,其正当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二级产业学院为了更好地获得企业参与教学的实践经验优势,需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纳入产业学院的教师队伍,但是否应将教师资格的获得设定为参与选聘的法定要件?这也需要相关文件加以明确。
如何结合二级产业学院的特征,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当前产业学院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7],按“双主体、深融合”的二级产业学院治理思路,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双主体”是指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成立二级产业学院管理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运营制度;“深融合”是指校企业务深度融合、利益深度捆绑,共建互利互惠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级产业学院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二级产业学院组织管理模式
3.1.1 理事会:决策管理机构
理事会采用双理事长制,由学校主要领导和企业主要领导共同担任二级产业学院理事长。二级产业学院理事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模式依法对二级产业学院的经营活动行使决策权。二级产业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等重大事项需由二级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审议,产业学院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需由理事会决策,同时,理事会还要对各项经营决策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理事会的决议能得到有效实施。
3.1.2 建设委员会:二级产业学院运营的执行机构
二级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聘任,其中,二级产业学院院长一般由产业学院所在学校行政负责人担任,副院长则由产业学院所在学校分管领导和合作企业分管领导共同担任。产业学院建设委员会负责产业学院的规划建设、业务组织与实施和日常事务的运营管理工作,确保产业学院理事会各项决议的有效实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3.1.3 专家委员会:二级产业学院运营的指导机构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采用“双主任”制,由企业实践专家和高校专家教授共同担任。二级产业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提出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等前瞻性的建设建议,同时还需指导产业学院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等重要工作。专家委员会还需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3.2.1 共投资源,共建专业
校企双方需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办学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各自的出资比例、利益分配办法,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双方依据合同共同投入产业学院办学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人力和技术等资源,如学校以教学服务、师资、教学标准、办学场地、实训设备等基本教学资源形式投资,企业则投入技术、校外实训场地、设备设施、资金等资源,双方共建产业学院[10]。
3.2.2 共建师资、共育人才
二级产业学院围绕专家委员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制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通过互聘共培的方式建设二级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二级产业学院可以通过聘任合作企业资深专家、资深工程师为二级产业学院专任或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一道共同构建特色师资团队。二级产业学院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即既有学校方面的专业负责人,又有企业方面的专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校企共同开展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与评价,共同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3.2.3 共同管理、共享利益
校企双方通过理事会、建设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行使对二级产业学院的管理职能,保障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运行,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办学,不但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得到提升,而且学校的品牌形象、社会美誉度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得到提升;而合作企业则不仅可以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而且还有获得技术研发成果、获得培训服务收益等好处。可见,校企双方不但为社会培养了急需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实现各自的目标,并获得相关收益,实现了校企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良性目标。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快递产业学院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产教融合的二级产业学院运营管理机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快递产业学院依托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中的物流管理专业而筹建。电子商务群是广东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物流管理专业则属于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后端支撑专业,以培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人才为目标。该校物流管理专业从2012年起,就分别与顺丰速运和中国邮政EMS合作共建了校内“一公里速递中心”教学企业,已经成功运营9年。快递产业学院以“一公里速递中心”为雏形,进一步与国内知名的快递企业合作,按产教融合的二级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校企共建,共同培养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递运营与管理人才。
基于双主体、深融合的快递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双主体的快递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目标,保障产业学院正常运营,快递产业学院制定了生产运营和内部管理制度、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按“三对接”方案实施管理[11]。
4.2.1 教学过程与生产运营同步对接
快递产业学院的运营时间与合作企业的生产时间保持同步。快递产业学院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按师徒制方式,由值班经理培训学生的方式进行校园快递收派件业务。快递产业学院的工作进度、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合作企业生产运营同步。合作企业每天确保至少两次的收派件业务交接,并对学生进行现场业务指导。快递产业学院各营业点部将当天的营业款项及业务数据在下班前与合作企业进行确认与交接。当班值班经理与学生必须做好所有运营工作记录并填写好交接班工作表。
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快递产业学院配合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教学组织实施与生产运营进行无缝对接。教学管理采用“双主体、深融合”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指导学生。校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合作快递企业培养学生快递业务操作、管理、服务的技能。
4.2.2 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与快递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快递运营”和“快递技能综合实践”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实践项目全部按照《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设计和实施,并将《快递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0年1.0版)》(快递运营“1+X”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实现了课证融通、书证融通、产教融合的课程目标。
4.2.3 课程教学考核与生产绩效考核对接
(1)制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课程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实时对接,依据快递门店岗位工作内容,将实践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分为值班经理工作考核和学生课程实训考核两部分。值班经理工作考核包含领导能力、员工培训管理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和工作量四个部分,由快递门店实践指导教师实施。学生课程实训考核包含基本业务规范、业务处理技能、服务态度与素养、实践报告四部分,由门店值班经理实施考核。最后根据这两部分的平均值作为该实践课的考核成绩。
(2)制定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该制度用于对快递产业学院门店值班经理的工作质量、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便值班经理改进工作、提升业绩和职业能力、确定薪酬标准、评估其职业发展能力。具体考核内容包含服务礼仪、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考核人员为快递企业门店经理、门店实践指导教师,并由门店值班经理参与同行评议。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优秀者进行加薪和职务晋级;对合格者继续培训和任用;对不合格者重新培训,降职和降薪,直至经过培训后合格为止。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了值班经理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保障了快递产业学院日常运营的顺利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3)建立快递门店服务评价标准。为了更好地提高门店值班经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快递产业学院针对快递门店运营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快递门店服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含服务时间、服务环境、服务礼仪、服务行为、服务技能、服务效率等一系列内容。服务评价由门店值班经理负责实施。服务评价标准实施以后,快递门店的服务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快递实习生的服务礼仪得到较大提升,服务行为更加符合职业规范。同时,快件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快递的投递效率明显提高,门店快递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快递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产教融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培养了2000多名具有快递运营实战能力的快递运营人才,深受企业好评。
高职二级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产业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锐意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二级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