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路径探索
——以“红岩精神”为例

2022-06-08 15:18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望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南方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岩

文/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以下简称“纲要课”),主要是通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叙述,使学生在理解近代中国的核心主题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理解“四个选择”,同时令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敬畏感。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特别是一些最初是在某些地方形成,最终成为全国性的红色文化精神的红色文化,既能使学生与历史拉近距离,使历史更具感染力,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增强其收获感,还能使“纲要课”的教学目的相对更易完成。基于此,本文以红岩精神为例,结合自己讲授“纲要课”的经验,对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的路径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一、“红岩精神”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红岩,即今日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的红岩村,抗战时是爱国人士饶国模的私人农场。此处是抗战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因而和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有着密切联系,从1939年至1946年,在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在复杂而艰苦的斗争环境下,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从1947~1949年,尤其是1948年春因为《挺进报》事件,曾受南方局领导的川东和重庆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地下党员被捕,这些地下党员多半被集中关押在歌乐山下,以渣滓洞和白公馆两座集中营为主要关押地的中美合作所内。这些地下党员以许建业、江竹筠、李青林、王朴、陈然为代表,面对酷刑和死亡,坚贞不屈,正义凛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他们用坚定的信仰和宝贵的生命,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以上是红岩精神的基本内容,具有以下内涵:

(一)在抗战时期坚持统一战线策略,为抗战胜利和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南方局上。在全面抗战期间,南方局在大后方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统战工作。党史专家胡乔木坦言:正是因为有南方局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开展的统战工作,才能将国统区的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如果没有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以后新中国成立的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南方局于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开展的统战工作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

(二)“出淤泥而不染”,同流但绝不合污的政治品格。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中心——国民政府陪都的重庆,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染缸。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工作中联系群众,但不为浊流所淹没,尤其是面对各种诱惑坚决不为所动的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确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抗战时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确实是国统区很多国民政府官员的真实写照。当时南方局工作人员每月拿到的薪资 (生活费)是很难维持自身正常开支的,为了保证生活必需,改善生活,大家就自己种地,在减少开支的同时改善生活。这种政治品格的另一面,就是面对国民党的拉拢诱惑不为所动。蒋介石曾多次拉拢中共老党员吴玉章,每次都被拒绝,并明确表示,如果自己接受蒋介石的拉拢,那么蒋介石都会看不起自己。这种同流但不同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昭示了共产党人白璧无瑕的本色。

(三)面对逆境不退缩,为信仰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始于南方局时期,以江竹筠、李青林、许建业、陈然、王朴、成善谋、楼阅强、胡其芬为代表的红岩烈士则是这种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扬者。必须指出,在国统区工作,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处处潜伏着突然的危险,随时都可能为信仰献身,这就要求在国统区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随时都必须准备为信仰献身,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召集身边的工作人员交待:要随时做好献身革命的准备,无论如何,自己和大家同生共死,如果被敌人逮捕,什么都不能说,有任何问题让他们找自己。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岩烈士则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气概。陈然烈士的《我的自白》,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均气贯长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气节。这些烈士之所以有坚定的信仰,是因为人民在他们的心里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他们之所以能为信仰献出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是因为他们始终未改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二、红岩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一)在“纲要课”理论教学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将红岩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红岩精神产生、形成于抗战时期,继承、发展和光芒四射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更重要的是:红岩精神本就是红色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纲要课”理论教学中理所应当。具体而言,主要是融入第六章第四节第三目、第五目,第七章第二节第三目中。方式主要是将具体的史实融入内容中。如在讲授“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一目时,可讲述南方局带着极大的诚意和耐心,努力争取大后方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周恩来抛弃前嫌,毅然团结和自己既有公仇也有私怨的国民党中统干将张冲的事例,令学生在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的基础上,进而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又如在讲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时,可以重庆为案例,讲述重庆地下党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过程,以及为解放事业所做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对第二条战线的破坏,水到渠成地引出红岩烈士的事迹,从而使红岩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何中国共产党能,为何人民群众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或其他政治集团。

(二)利用实践教学将红岩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这是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的重要方式。具体方式至少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实地参观调查。纲要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中的正能量,因而应当充分重视。所以,教师和学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村)和红岩烈士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增加学生对南方局和之后的重庆地下党不屈斗争的历史的了解,从而使纲要课从干瘪的几条论点和一些极简要的叙述变成生动的、有血有肉的、鲜明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从而获得思想和灵魂的洗礼,从而铸就他们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学生前往特定的革命遗址参观,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成效。笔者对此有切身感受。笔者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所在的小学几乎年年组织学生前往歌乐山下的红岩烈士殉难处参观、献花。每次参观时,负责少先队工作的辅导老师都会作红岩烈士生平经历的报告。肃穆的仪式,热情洋溢的报告,以及讲话后的宣誓均令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坦率地说,笔者读大学选择历史学,读研后至今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治革命史上,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党的历史,这和笔者小学的经历实有密切的关系。二是举办宣讲(报告)会。举办宣讲(报告)会是一种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就红岩精神而言,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当事人基本已经离世,可邀请两座红岩纪念馆(红岩村和歌乐山)的馆长、研究员,或对红岩精神素有研究的学者到校开报告会进行宣讲(报告)。宣讲(报告)会结束后,教师在课内结合纲要课内容和红岩精神再次进行讲解,以期加深学生的记忆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的思想再次得以洗礼和升华,也可让学生在听完宣讲(报告)会以后结合自身知识撰写心得体会(即在宣讲会的基础上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再行撰写心得体会),从而使他们在深化记忆的基础上令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三是举办与红岩精神相关的主题活动,包括主题文艺晚会、主题故事会、主题报告会(此处的报告会是学生自行收集资料,整理,然后在会上宣讲)、辩论赛等方式。同时建立教学平台,提供与红岩精神相关的主题资料。还可通过线上的方式,充分运用论坛、贴吧的方式,令学生自行阅览并发表评论,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参与的学生原本不太明确和成熟的思想意识得以明确和成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需要多方合作。就笔者管见,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政府和社会需要为学校、学生实地参观提供方便,相关专家(这不仅仅是研究红岩精神的专家,所有研究党史党建的专家概莫能外)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中研究,还需要走进学校、工厂、机关单位,乃至街头巷尾用大众能懂的语言方式开展宣讲活动。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提供时间、经费的方便。二是高校的思政课老师要和专业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辅导员、专业院系的各级领导,尤其是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都有责任。实践活动的许多工作均可由专业院系组织完成。这里建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院系建立沟通机制,将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交给专业院系组织完成(如两种报告会、主体文艺演出、主题故事会),这样既能使高校立德树人机制更加完善,也能令立德树人工作更富成效。

三、融入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必须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将其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要是家国情怀)。必须看到,当前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甚至个别大学生对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嗤之以鼻。须知抛弃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等于放弃自己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之源。纲要课是从历史的视角彰显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的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是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纲要课的主要任务,以红岩精神为例,正是在课上讲述和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参观、收集了解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和以江竹筠、许建业、陈然、王朴等烈士为代表的红岩烈士事迹,从而理解从抗战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再到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奉献,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他们有信仰铸成的钢铁防线,才能让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进而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坚定信念。

(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红色文化(包括红岩精神在内)融入纲要课教学,正是通过丰富生动的具体事迹增强纲要课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近代先辈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种种付出和努力,从而产生对先辈的崇敬感和历史敬畏感,进而自觉增强今日青年的文化自信心以及复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党史以及在当时基础上产生的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分,但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因此,不能将党史和红色文化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变为“中共革命史”或“红色文化史”。还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说明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通过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从正面讲清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同时,也要从反面讲清楚“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为什么不能”“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别人”,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猜你喜欢
南方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岩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与苏联交往合作探究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