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2022-06-08 15:18淮阴师范学院吴登全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均等化供需公共服务

文/淮阴师范学院 吴登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大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只有加快升级,才能适应人民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理论逻辑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基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所提供的,旨在满足某一社会的普遍成员最为根本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使其获得最为基本的物质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保障和生活意义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均等化绝不等于平均化、无差异化,而是在保证最低水平全国均等的基础上允许存在地区差异,不仅是结果均等,更应该是机会均等、过程均等。”标准化是均等化的实现手段,政府要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划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内容:安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旨在满足公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供需模式不断转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完全由政府按照指令计划提供,公众的需求被压抑,供给什么就需求什么,供给即是需求,供需的天平完全倾斜在供给一方。这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是供给支配需求,供给即是需求。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种类不多,层次较低。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发生了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虽然由政府主导提供,但很多的企业和公共组织加入进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公众的需求逐渐被释放,开始主动去实现自身某些方面的需求。供需的天平逐渐向需求一方倾斜。供需之间出现了不一致,不是供给什么就需求什么,供给要满足需求的变化。这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是供给适应需求,需求影响供给。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政府的主导下寻求与企业、公共组织等合作,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公众对于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有了更多的需求,供需之间逐渐达到一致,供给反映需求的变化,需求支配供给。供需的天平逐渐趋向平衡。这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模式是供给反映需求,需求支配供给。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没有实现。

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本国情的变化。从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整体的改变。二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从“三步走”到“两个百年”,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体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理念和内容的变化。三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从1952年人均GDP约119美元到2019年约10000美元,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这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四是公众的需求意识不断变化。建国初,公众紧紧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基本没有产生其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变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内需,推动产品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于产品和服务更多更好的需求。二是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中央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援建,加强对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供给,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达地区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下,针对地区特点和人民的需求,探索提供具有特色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加入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来,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政府要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减轻政府的压力,大力培育社会公共文化和公共精神。四是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纳入中央对地方政府考核的内容,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合法化、制度规范化、任务达成度、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并建立起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奖励和问责制。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实现机制

(一)改革创新,努力探寻应对问题的新方法。2019年,美国对华为公司的打压行为,表明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对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在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时,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基本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性思维,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市场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二)统筹兼顾,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发挥全社会各方的力量。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政府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政府是有限的并具有内部性,而其他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加入,则很好地弥补政府的缺陷。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公共组织等合作,使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网络化的合作关系,发挥多中心主体作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政府要完善各项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加强沟通,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其他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发挥专长,利用自身优势,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法治精神和公共意识,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其他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不仅要发挥自身作用,也要以点带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扩大惠及面,让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加入进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

(三)自力更生,不断提升地区发展水平。问题来源于基层,最终也将落实于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最终也将落实到地方和个人。除了中央给予必要的支持外,关键还是依靠地方。因此,地方要自力更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打造地方特色发展模式。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在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地区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提供基础。要发挥居委会或村委会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在相关资金和政策方面需要政府支持,依靠自身资源,成立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发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无限的创造活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人民积极性的调动在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只有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依赖于政府的作为,也要通过人们自身去创造。政府要建立完善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及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倾听民意和民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民众参与其中,参与到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中,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发挥人民的创造性,这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化、大众化向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需求转变。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的意识和理念,通过发展来解决供需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猜你喜欢
均等化供需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2020年4月28日2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20年3月 27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8年1月29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2017年12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需情况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