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2022-06-08 15:18北京工商大学曹薇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政治

文/北京工商大学 曹薇

在我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显示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成为新征程上鼓舞人心的精神支持。在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我国抗疫的实践与精神融入其中,引导更多学生认识到抗疫精神的价值所在。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加强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推进,对于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要想更好地发挥抗疫精神的重要作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开展对其精神内核的探究,同时深入了解抗疫精神的价值体系,探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以及融合的逻辑机理,为培育新时代“四有青年”提供精神力量和价值追寻。

(一)思考生命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在抗疫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价值体现。同时,进一步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给世界各国抗疫行动提供了“中国答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重承诺成为应对疫情的首要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至上”的思想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充分感受到抗疫过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此同时,还可以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学生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引导工作生活,系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在自身工作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认知国家力量,厚植爱国情怀。面对疫情,我国举国上下体现出来的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意志品质,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传统美德。我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成果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抗击疫情中体现出的伟大力量,形成了我国抗击疫情最有力的底气。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对党忠诚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新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要不断涵养爱国情怀,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认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认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从而培育大学生“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胸怀理想,同时脚踏实地,立足当下,投身爱国报国的实践行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展现爱国情怀。

(三)勇担青年使命,培养顽强意识。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并没有退缩,而是通过舍生忘死、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迎头抗击,进而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抗疫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例,成为14亿人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敬仰敬佩的精神脊梁。其中,广大“90后”“00后”青年群体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扛起了疫情防控的重担,同一线英勇奋战的医务人员一道,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坚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显现着无私付出、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担当意识,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品质,确保可以将奉献精神融入日常的行为当中,并始终坚持相应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引导大学生发扬舍生忘死、不畏艰难的风险精神,激发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引导广大青年不惧艰难、勇担使命,主动担当,积极做出贡献。

(四)练就科学本领,立志成才报国。在面对疫情的时候,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做到以实践为根本,积极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面对新型传染疾病的时候,应树立科学的精神态度,始终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进而确保决策、治疗、技术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的稳定推进。在技术创新上,高校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大数据追踪技术研发,疫情数据跟踪,为抗疫持续注入高校科技力量。而对于药品的研发工作来说,相关研究人员应坚持科研攻坚,不断加大药品的研究力度。对于病毒的来源、现状以及变异情况应做到密切跟踪,进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药品与疫苗的研发当中。在对病患展开治疗的时候,医疗工作者应对患者的情况展开深入研究,并对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加以总结,进而将其落实到患者治疗方案当中,提升治愈概率。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抗疫实践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成为我们抗疫实践中最有效的武器。科学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将尊重科学的精神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钻研过程的始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抗疫过程中尊重科学的案例,能够影响学生理性思维,坚持用科学的方式和手段解决问题。同时,抗疫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在开展学术研究的时候树立认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与科研精神,在研究中做到积极创新,并在未来发展中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国际视野,坚定道路自信。抗疫期间,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命运与共,进一步体现出了中国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精神品质与大国担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危机,中国积极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国际援助。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不仅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充分诠释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博大胸怀。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动荡变革加剧。在当前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推动全球治理合作,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成为当务之急。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衷共济的全球意识,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大国担当,凝聚共识。通过抗疫过程中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行为,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与实践当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为确保将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更新思想,指导实践。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加强对抗疫精神的深入研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也要结合中国抗疫实际解读。重点研究抗疫精神与抗疫实践的辩证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设计,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意识、科学精神、全球意识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深入研究抗疫精神的意义。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融入抗疫精神,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编入教材,深度挖掘疫情防控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弘扬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最终实现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相统一,实现教材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亲和力、生动性和针对性,让抗疫精神的价值真正渗透到思想政治课堂当中,深入引导学生感悟抗疫精神内涵。再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每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要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教师在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目标的时候,可以与抗疫精神结合起来,将一些抗疫事迹融入德育课程内容当中,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将抗疫实践的生动事例融入专业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例如,抗疫实践中大数据的发展和远程办公技术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的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从时代角度认识尊重科学的重要意义。艺术课程中为这场抗疫的英雄造像,强化学生对抗疫英雄的理解和认知。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学习抗疫精神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确保理论知识可以真正落实于实践当中。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将抗疫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其参与社会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学生可以对抗疫精神更好地吸收,并进一步展现在行动中。首先,大学生劳动精神,依托抗疫实战之地开展实践教学。例如,结合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方舱医院”等抗疫实地参观学习,深化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认识;通过学习研究感受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到部队、医院、社区等基层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抗疫过程中战士、医护人员以及社区工作者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大学生在访谈和学习中增强责任和担当意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忠于国家、不负人民的思想。其次,高校应充分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利用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践行抗疫精神。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加入疫情防控相关技术的研发中,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不断求真务实,追求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要在就业价值引领中融入抗疫精神。应广泛宣传抗疫英雄模范事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教导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抗疫精神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结合其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抗疫精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以及务实求真的精神品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将抗疫精神引入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具有指导意义。在创新实践教育中要注重发扬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抗疫实践中大数据和科技的创新发展,大学生可以抓住契机,深入调研时代热点,找准创新创业着力点,并在其中发扬敬业奉献、尊重科学的理念。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对于生命至上的人本思想的深入认识。此外,将“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体现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科学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培育伟大理想、明确时代责任和担当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将尊重科学的理性态度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要符合时代要求,要学会应对机遇和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将命运与共的全球共同体意识纳入大学生认识国际关系的培养中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对于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进而为培育一代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青年奠定了基础,促使其锐意进取,不辱使命,定能在前进道路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政治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办公室政治
拿出精神